人教版七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12 11:1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退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回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东汉魏

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
朝统一统一短暂的统一政权分立想一想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
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各民族逐渐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
时间: 
定都:
意义:鲜卑族的拓拔部439年 平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 小辩论:要不要迁都?情景问题:“要不要迁都?”
①鲜卑保守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平城中原思路引领: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在所有因素中,决定性的因素是: 北魏要巩固政权 迁都到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下一页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语言方面服饰方面 北魏供养人服饰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返
回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姓氏方面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婚姻方面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礼法方面尊老 养老风俗方面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政策(改革措施) 2.改革的意义思考:
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举些例子说明吗? 生活上胡汉杂居 汉人胡食 北朝的《齐民要术》也谈到胡人的饮食习惯对汉人的影响,它提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中原地区的汉人已经把胡人的饮食习惯吸收到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就座方式文化上敕 勒 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小结: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迁都洛阳改革措施民族融合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后练习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
②改用汉语
③改穿汉服
④改姓汉姓
⑤与汉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反思: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
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谢 谢课件34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北方的统一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退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回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政权更替东汉魏

吴西晋十六国东 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
朝统一统一短暂的统一政权分立想一想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
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各民族逐渐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
时间: 
定都:
意义:鲜卑族的拓拔部439年 平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 小辩论:要不要迁都?情景问题:“要不要迁都?”
①鲜卑保守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平城中原思路引领:
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在所有因素中,决定性的因素是: 北魏要巩固政权 迁都到洛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下一页语言: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语言方面服饰方面 北魏供养人服饰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返
回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姓氏方面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婚姻方面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礼法方面尊老 养老风俗方面 南朝的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迁都洛阳 1.改革的内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汉化政策(改革措施) 2.改革的意义思考:
经过孝文帝的汉化措施,胡人与汉人的生活相互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举些例子说明吗? 生活上胡汉杂居 汉人胡食 北朝的《齐民要术》也谈到胡人的饮食习惯对汉人的影响,它提到的“胡物”有:胡饼、胡椒酒、胡饭、胡羹等。中原地区的汉人已经把胡人的饮食习惯吸收到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采用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就座方式文化上敕 勒 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
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 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小结: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迁都洛阳改革措施民族融合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后练习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
②改用汉语
③改穿汉服
④改姓汉姓
⑤与汉族联姻
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⑦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反思:你怎么看待孝文帝?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
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