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二年级下册科学 1.1磁铁能吸引什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二年级下册科学 1.1磁铁能吸引什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26 10: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能吸引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的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
(2)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2.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磁铁能吸引什么”做出猜想和预测。
(2)用证据来检验自己的猜测,与同学交流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3)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3.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对磁铁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重复测试在探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能够在获取证据后,如实地讲述事实。
(4)通过多次的检测活动,养成认真仔细的实验态度。
(5)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在很多产品里含有磁铁,磁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的物品是用铁做的。
(3)认识到可以用工具来认识物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发现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2.教学难点:通过多次测试识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小组:橡皮擦,积木,回形针,钉子,铅笔,长尾夹,铜线,铝片,卡纸片,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观看磁铁小视频。提问:这些有趣的小实验都是通过谁来完成的?学生回答后引出磁铁,板书:磁铁。
2.出示各种各样的有磁铁物品图片,学生随机说说这些物品的作用。
3.出示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引导概括: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
4.揭示课题:磁铁能吸引什么
二、探索:磁铁能吸引什么?
1.小组讨论:磁铁能吸引什么组织反馈,师生一起将大家提出的物体进行分类,按磁铁能吸、不能吸分成两类,记录在黑板上(有争议的物体特殊指出)。
2.实验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材料准备:橡皮擦,积木,回形针,钉子,铅笔,长尾夹,铜线,铝片,卡纸片]
(1)说明实验步骤:
1.预测;2.实验;3.记录。
(2)进行预测,不能吸打“×”,能吸打“√”,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分发磁铁,进行实验,实验前教师要强调实验的规范操作:用条形磁铁轻轻接近被测物体,观察物体是否被磁铁所吸引。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准确,每种物体应该重复测三次。
(4)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材料。师总结: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由铁一类材料构成的。
三、学以致用,走进磁铁王国。
磁铁王国里有三个挑战,完成挑战后方可拿到宝藏。
挑战一:辨别茶叶盒是不是铁做的。生想办法,用磁铁吸一吸就知道了。
挑战二:铁钉掉进木屑里,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挑战三:不用磁铁试,说一说哪些硬币能被磁铁吸引。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关于磁铁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等着孩子们去学习。
《磁铁能吸引什么》评测练习
一、填空题.
1.用磁铁吸引回形针,结果回形针被吸引到了磁铁上,这说明回形针中________铁;用磁铁吸引电线,电线没有被磁铁吸引,这说明电线中________铁。(填“含有”或“不含”)
2.磁铁的形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如何辨别门把手中是否含有铁(如图)?
4.如何尽快地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针(如下图)?
1.下列磁铁是环形磁铁的是()。
A. B. C. D.
2.下列材料中,能够吸引铁的是()。
A. 塑料 B. 磁铁 C. 木片 D. 铝盒
三、判断题.1.磁铁可以吸引铜、铝做成的导线制品。()
2.磁铁是不能吸引磁铁的。()
3.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硬币有的含有镍,可以使用磁铁吸引。()
4.磁铁只能吸引铁和含铁的物体。()
5.小明的铜钥匙掉进了树洞里,我们可以用磁铁把它吸出来。()
《磁铁能吸引什么》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来设计的,从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相碰撞,学生的活动时间充分,学习兴致高,活动参与率高。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活动中每个人的操作材料多提供一些。
2.活动中,引导孩子汇总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这环节的总结还有所欠缺。
3. 在孩子实验前教师先示范怎样用磁铁去吸东西,学生只在不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下面打了“×”,没有在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下面打“√”。
4.在下次的科学活动中还应多注重孩子操作材料的选取,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还应多考虑活动中的延伸环节。本节课通过视频、猜测、实验、等让学生感知磁铁的性质及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设计过程中,着力体现科学新课程标准里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启蒙性”、“探求性”、“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