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17 08: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猜一猜鲜卑族《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裤褶服成为当时南北流行的服装。少数民族服饰汉族服饰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少数民族贵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汉族制作蒸馍与烙饼 砖画 少数民族 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汉人的欢迎,由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汉代讲学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时期民族状况比较表改革1、迁都洛阳平城①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③不利于鲜卑政权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洛阳阅读教材115页,结合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分钟)设巧计 迁洛阳
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意离开平城。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守旧贵族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面面相觑,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2、主要汉化措施:①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95年孝文帝下诏: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胡服汉服②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③姓氏: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他的鲜卑族人,于是纷纷效仿。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孝文帝重用来自南朝的汉族士族王肃,制定官制,在模仿两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刑罚。⑤ 官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⑥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改成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作用:促进民族融合缩字游戏合作探究 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胡萝卜胡麻(芝麻)胡椒羊肉串北朝:南朝: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南北朝北 魏东 魏西 魏北 齐北 周宋齐梁陈隋


一南北朝的并立北方的统一民族融合趋势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迁都
洛阳汉化
措施本课小结1、下列民族政权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氐族? B羌族? C羯族? D鲜卑族
2、5世纪30年代统一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A氐族? B羌族? C羯族? D鲜卑族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①氐族②羌族③羯族④鲜卑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北方:
A、曹魏政权 B、东晋政权
C、前秦政权 D、北魏政权
5、下列事件与北魏统一北方时间最为接近的是:
A、刘裕建宋 B、西晋统一
C、东晋建立 D、淝水之战达标测试ADDBA6、某人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下列哪个标题不能选:
A、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北魏统一全国
7、想要对北魏建立时的都城进行实地考察,你应该去下列哪坐城市:
A、洛阳 B、西安 C、大同 D、北京
8、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是安阳、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A、东周、东汉、北魏 B、商、东周、北魏
C、西周、秦、东汉 D、商、东周、西晋
9、北魏实施促进民族团结措施的目标依据是:
A、胡汉融合 B、以胡治汉
C、胡汉分治 D、武力征服DCAA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见右边图和下面表格
材料三: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②材料一、二具体反映了这一事件的什么内容?
③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思想?
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治者属于哪一民族?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材料二:改穿汉族服饰和改为汉姓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鲜卑族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11、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①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需要需要;
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③不利于鲜卑政权接受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一迁都洛阳,二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平城指今天大同,魏主是指孝文帝,迁都洛阳北语是指鲜卑语 正音是指汉语作用:促进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