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18 07:2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秦汉---------------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阶段特点1. 政治特点: 政权分立,分立中蕴含统一。

2. 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官 渡 之 战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一、三国鼎立赤 壁 之 战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政权名称建国时间
都城(今名)建立者魏220年
曹丕洛阳蜀
221年刘备成都吴222年
孙权建业(南京)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22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
①过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②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全国。
2. 灭亡: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3.五胡内迁:
①时间:东汉末年以来;
②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
③意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4.淝水之战:前秦和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公元383年5、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时间和意义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西晋后期以来,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2、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统治秩序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时间东晋南朝作用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措施

生活习俗的汉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作用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背景三、北方民族大融合四、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科学
技术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数学
地理
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艺术书法
绘画
雕塑 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雕刻艺术的宝库,以佛像画为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分裂并非历史的停滞、倒退,局部在发展,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1.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实战演练】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5.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6.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 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 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 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⑥ 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7.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8.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C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9.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10、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1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
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1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13.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4.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14.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
A.近五百年 B.近七百年
C.近一千年 D.近两千年
15.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九章算术》
D.《伤寒杂病论》16.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A.《兰亭序》 B.《九成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碑》
17。右图书法作品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这一作品
 的首书者是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李白 D.苏轼18。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1)丝绸之路(2分),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分)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2)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2)北魏孝文帝(2分);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 ,巩固北魏的统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