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1-31 21: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复习检测1. 三国灭亡的顺序依次是 __ __ __
2.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__
3.在4世纪后期建立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___
4.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___
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已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蜀 吴 魏西晋氐族淝水之战1.自然环境 2.人和技术的支持 3.社会环境猜一猜鲜卑族三鹿纹金牌  金牌上的三鹿均回首张望,是拓跋鲜卑的典型饰物。鲜卑祖庙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大兴安岭一处高百米的峭壁上。“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这一带即是拓跋鲜卑的发祥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北



一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 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鲜卑族北魏439民族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狩猎图》 民族融合耕耙图扬场图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边境的汉人也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互相影响。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北魏骑兵俑zhe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衣着胡人汉服,汉人胡服 蒸馍与烙饼、烧烤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汉族士大夫在烧烤汉人胡食开心一刻中国人最讲求饮食,你是否留心过嘴里的东西来自何方?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三、民族的融合1、生产技术2、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族农耕技术汉族学习北方民族畜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衣食生活
用品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汉人胡食(烧烤、烙饼等)汉人使用胡床(椅子) 它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通过以上图片,你认为什么是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孝文帝,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如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你会怎么做?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洛阳平城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1.迁都A、地理环境:B、巩固政权:C、民族融合: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1.迁都洛阳原因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改成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养老、尊老的风气。历史小活动:缩字游戏 说汉语穿汉服 改汉姓结汉亲用汉制 学汉礼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语言: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汉服俑胡服俑北魏文官俑服饰: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元。姓氏: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shì礼法: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婚姻: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迁都洛阳汉化措施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用汉制⑥学汉礼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南北朝地图 三、北朝的更替北魏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对号入座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一试身手选一选,你能做对吗?CBDC判断对错:5,中华文明是由历史上在中华大地生活过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人口比例最大的汉族其实也含有很多其他民族的血缘和文化,是典型的混血儿。( )YES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一试身手错改正,对打勾。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宋 齐 梁 陈北朝魏蜀吴三国两晋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前秦民族融合政权分立民族融合隋的统一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齐唱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