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生物进化理论和物种的形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活在不同种群中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C.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关键是看这两个种群的个体间是否能够交配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不同种地雀
3.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了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600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 )
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
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
4.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比大陆上的高。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
C.乙种群和丙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D.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障碍
6.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7.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表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同地物种形成是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
C.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D.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
9.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了13种地雀。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积累各自的有利变异性状,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10.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已经形成两个物种,下图表示该松鼠物种的演化模型。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b的实质变化是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基因的频率为 。
答案解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活在不同种群中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C.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关键是看这两个种群的个体间是否能够交配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可以分布于不同的区域而形成不同的种群,B项错误。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关键是看这两个种群中的个体是否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D项错误。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岛屿上。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B.同种地雀→地理隔离→自然选择→不同种地雀
C.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同种地雀
D.同种地雀→自然选择→地理隔离→不同种地雀
答案:A
3.某一鸟类种群由于自然原因而被分割成两个群体,它们分别受到了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经过600万年后,如果把这两个群体的后代放到一起,则它们最可能会( )
A.具有同样的交配季节
B.陷入对相同资源的竞争中
C.彼此产生了生殖隔离
D.形成种内互助的合作关系
答案:C
4.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比大陆上的高。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不是昆虫为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而是残翅变异在海岛环境中是有利变异,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该变异类型具有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5.下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
C.乙种群和丙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D.地理障碍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障碍
答案:B
解析: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了地理障碍,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机会,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乙、丙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了两个物种,故A项错误,B项正确。乙、丙两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的突变等有关,C项错误。长期的地理障碍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一定源自地理障碍,如多倍体的形成,D项错误。
6.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粒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A项错误。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还有另一部分细胞染色体并未加倍,该类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条染色体,B项正确。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畸变),C项错误。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其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D项错误。
7.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表型的基因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
B.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代代相传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雌孔雀对配偶的选择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同地物种形成是渐进的物种形成方式
C.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D.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条件
答案:B
解析:同地物种形成一般是点断平衡式,异地物种形成一般是渐变式。
9.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了13种地雀。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 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 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 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 隔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积累各自的有利变异性状,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 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答案:(1)南美洲地雀
(2)食物 自然选择
(3)地理 生殖
(4)种群 基本单位
10.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两个种群已经形成两个物种,下图表示该松鼠物种的演化模型。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 ;b的实质变化是 。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 。
(3)松鼠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松鼠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一年后a基因的频率为 。
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生物的变异是多方向的 (3)50%
解析:(1)由题图分析可知:题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
(2)题图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生物变异的多方向性。
(3)原松鼠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原松鼠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松鼠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基因的频率=(60+24×2)÷(24×2+60×2+24×2)×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