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杨老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杨老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2-02 15:34: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 杨丽娟
一、课程标准: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括,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了政权分立这个知识点,政权分立描述了东汉后期各地割据,战乱频繁,政权分立,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由西晋完成国家的统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后期的的社会形势、知道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过程与方法:掌握描述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初步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评述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反对国家分裂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赤壁之战的影响和三国鼎立的局势
2、教学难点: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今天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很好,很到位,作为奖励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歌手林俊杰的《曹操》,大家注意听,这首歌曲里哪句话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学生欣赏歌曲,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本课内容。 调节气氛,引起注意。学习从经验开始,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可以知道学生课前知识的掌握情况。
品时代 1、时代特征:结合年代尺分析时代特征:分裂对峙、民族融合2、课件出示:三国小故事《隆中对》,从天下形势的分析引入赤壁之战。3、视频播放《赤壁之战》4、赤壁之战的学习: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5、三国鼎立:活动一:究三国课件显示三个错误的三国形势,学生纠错活动二:画三国 分析时代特征,开课点题:时代特征即课题:政权分裂对峙、民族融合。 从年代尺的观察得出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图表能力三个活动:究三国、画三国,议三国。从活动中充分了解三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品事件 活动三:议三国-----评价三国鼎立阅读课文P89内容,再结合投影上的地图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看课文P127的中国历史纪年表这说明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上述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小问题跟进,及时概括) 1、回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结合地图回答问题。3、结合中国历史纪年表,回答问题。 掌握描述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利用资料,初步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评述三国鼎立。结合三国鼎立的影响,引导学生多角度评析历史事件。
大家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江南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你能找出具体的原因吗 学生自评互判。 结合本课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地理知识,检验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二节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 时代特征:政权分裂对峙、民族融合
2、 赤壁之战:208年
3、 三国鼎立→西晋
4、 南北朝
5、 南方经济的发展:三国时期开始
六:教学设计说明
1、依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不断深化,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历史分析能力。
2、依据学生对三国的故事比较熟悉的特点,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结构,主要选取政权分立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通过三国鼎立的影响的评价,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中,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精品教学课件
西 晋
1:时代特征:
西 汉
东 汉


十六国
东晋
北 朝
南 朝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1)、分裂对峙;  (2)、民族融合。

三国小故事
“隆中对”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208年)
赤壁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结 果:
影 响:
P88
孙刘联军——曹操
刘孙联军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小组活动一:究三国
找一找:
右边的地图上的说明有错误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误先找出来。
221年,曹操自称帝,国号魏,定都长安。
220年,诸葛亮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0年,曹丕自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 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刘备
曹丕
220
洛阳
221
成都
222
建业
孙权
小组活动二:画三国
我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不,我认为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是一种
退步……
小组活动三:议三国
1、从大一统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角度看,是进步,因为从东汉末期,军阀割据而魏、蜀、吴的局部统一,是大一统的基础,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 晋
政权分立
小组活动四:谁能把南北朝的关系理清?
西 汉
东 汉


十六国
东晋
北 朝
南 朝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西晋:短暂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江南 地区雨水充足,气侯较热,土地服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生产技术的提高
富足的劳动力
安定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自然条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江南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你能通过完成下列
表格,找出具体的原因吗?
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迁农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
江南 地区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抢答题:
1、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什么?三国是指哪三国?
2、赤壁之战:①时间: 年;②地点: 省赤壁;③参战双方:曹军与孙刘联军;④战略:火攻;⑤影响:奠定了 的基础。
3、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识图:
A
B
C
A的建立者是
B的都城在
C的国号是
曹丕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