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09 20:2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个案)
?
复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9.15.2012 
?
复备人
课型
新授课 
复备时间
9.15.2012 
课时
1 
?
课 题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
?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
过程方法
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
?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学 习 重 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
学 习 难 点
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本插图 
?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
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方面
????????????? 北京人????????? 山顶洞人
?? 头部模样
? 火的使用
劳动工具
 
?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
合作探究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
第一小组: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火的使用有合适重大意义?
第二小组: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问题?你怎样看?
第三组: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四组:观察第6页图分析:这是北京人使用过的一件石器,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来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
?
?
?
?
?
形成 结论
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
?
?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
精讲点拨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
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
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
?
达标检测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
?
教师评价:你得了( )颗★
?
板书设计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名称
距今年代
生活地点
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用火方面
生活组织
元谋人
?
?
不填
不填
不填
不填
北京人
?
?
?
?
?
?
山顶洞人
?
?
?
?
?
?
 
?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新生刚接触的第一节历史课,虽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教学及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没有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模样时不够到位,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这是今后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
?
?
?
?
?
?
?
?
?
?
?
初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个案)
复备人所在单位
寿阳二中 
上课时间
9.17.2012
复备人
李俊萍
课型
新授课 
复备时间
2012.9.15 
课时
1 
课 题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过程
方法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
学 习 重 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本插图
?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
自主学习
 ?
(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河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8页)、二(第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
?
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
合作探究
?
(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
1.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
?
?
?
?
形成 结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
?
?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
?
精讲点拨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有了哪些进步?
2、比一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比较
3、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4、仔细观察教材P7《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
课堂小结
(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黄河流域的代表?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长江流域的代表?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
达标检测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4.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 ( )
A.余姚 B. 西安 C.北京 D.泰安
5.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 )
A.采集 B. 渔猎 C.制陶 D.农耕
6.填表
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耕
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7.读图回答问题。(图见课本)
图一:半地穴式房屋 图二:干栏式房屋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房屋?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3)除了建造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点?
 
?
?
教师评价:你得了( )颗★
?
板书设计
????????????????????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耕
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
?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设计时首先考虑指导学生对一历史事件要掌握的几要素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立足于课本,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寻找信息。因此在重点问题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时,设计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看历史图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强化对历史事件的归纳,组织。对重要的知识点,多采用对比的方法,运用图片增强直观性以使学生能从中归纳出结论。通过对图片的使用、分析,使学生懂得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以归纳、分析问题,从中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