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三国鼎立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9-08 17:2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设计理念内容层面:人物主轴串联史实,历史与现实接轨,为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树立模板。
形式层面: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它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图片、图表、动画等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一、教学分析 A.“鱼” :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养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习惯,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二、目标定位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教法:精问启导,情境再现。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合关键: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三、教法学法(一)现实出发 设疑激趣四、过程设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让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组合作,填表竞赛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匈 奴刘 璋刘 表袁 术张 鲁袁绍曹操孙权1. 官渡之战 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们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官渡
之战袁绍
曹操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曹 操袁 绍(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3)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交流归纳: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官渡之战后形势图赤壁
之战曹操
刘备孙权孙、刘联军2. 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曹操能够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却以多败少呢?●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提示:学生自主校对,教师激励小结。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魏蜀吴221年,刘备称皇,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标出: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3. 三国鼎立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4. 三国经济曹魏重视农耕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翻车屯田三国经济的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蜀国的治理与开发三国经济的发展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孙吴开发江南三国经济的发展英雄? 奸雄? 奸贼?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
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曹操。参考评价 曹操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虽然曹操的性格有凶残、奸疑的一面,但是他统一北方的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认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袁绍魏吴蜀晋1. 梳理板书 不仅归纳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树的建构。(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BD、牧野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A、官渡之战2.课堂抢答(2)识图 A的建立者是曹丕B的都城在成都C的国号是吴ACB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历史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 。五、优化思考 1.探索
①以一根主轴串联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
②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③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
2.困惑
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