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3张PPT。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一、教学目标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
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
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
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
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
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
知识与能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福州永南中学 陈秋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袁绍匈 奴刘 璋刘 表袁 术张 鲁曹操袁绍曹操曹操 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一、曹操统一北方十万人三四 万人曹 操袁 绍 公元200年官渡官 渡 之 战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以少胜多乌巢200年,官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1. 官渡之战 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动脑筋为什么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
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焉得属曹家。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诸葛亮天下形势示意图曹 操
20万人刘孙孙、刘联军
5万人刘赤 壁 之 战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为什么呢?分析讨论(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208年赤壁之战胜, 巩固三分天下实际形成曹丕220年魏洛阳刘备221年蜀成都孙权222年吴建业220年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政权名称建国年代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pī)三国鼎立的表格: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怎样评价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龟虽寿》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分析史实,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南方经济发展时期。
阅读课文并组织活动,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培养自主学习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探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江 南 春
唐 杜牧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秦岭淮河请同学们阅读地图,指出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区分南方和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观察地图、思考:北方的郡的数目远远多于南方,说明了什么问题?北方人口稠密、经济繁荣
南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秦朝时设立的四十七郡图
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耕作方式——北方:铁器、牛耕
南方:火耕水耨
谋生手段——北方:饲养、种植
南方:狩猎、采集汉汉朝时期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以上两则材料说明:
秦汉时期, 流域人口多,经济中心在 。黄河 北方三国两晋时期这些瓷器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情况?三国两晋时期,南方已经饲养家禽家畜了,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说明南方经济较秦汉时期有了很大进步。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活动分为两组。第一组说明农业的发展,第二组说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开辟湖田改进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饲养家禽、家畜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技术进步
冶铸业: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高
造船业:造船技术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初步发展
城市繁荣
人口众多 洞庭湖 太湖 鄱阳湖
建康,今南京精美的丝织品青瓷青瓷香薰青瓷莲花尊
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一直都很优越,但为什么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才快速向前发展呢?想一想二、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
2.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淝水之战东晋胜利,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3.大量人口南迁
4.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5.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北方的战乱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向中原推进
北方人民南迁
他们南迁到了今天的哪些省份?
——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
和祖逖相关的成语
闻鸡起舞
枕戈待旦
击楫中流 祖 逖
充足的劳动力
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北人民共同努力,开发南方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你能从这些图片中获取哪些有关淝水之战的信息?交战时间:3 8 3年
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交战地点:寿阳,今寿县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和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淝水之战战争的结果:东晋的胜利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东晋胜利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游牧民族南下,使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
2.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淝水之战东晋胜利,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3.大量人口南迁
4.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5.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业的发展开辟湖田
改进耕作技术
兴修水利
农作物品种增多
饲养家禽、家畜
手工业的
发展纺织业:技术进步
冶铸业:发明灌钢法
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高
造船业:造船技术发达商品经济
的发展商品经济初步发展
城市繁荣
人口众多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一、教学目标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知识与能力教学重点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昔日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我们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羌族青年 《敕勒歌》反映了鲜卑族的生活情景,从诗中大家能看出鲜卑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呢?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献文帝之子,他是北魏杰出的君主。三岁时即被立为太子。五岁时,年仅十八岁的父皇献文帝就禅位给他,二十四岁时孝文帝开始亲理朝政 。
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改说汉话;改汉姓,
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
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
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
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
革除鲜卑旧制。 汉 化 政 策鲜卑族改汉姓找不同请注意我们的服饰哦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取长补短,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渐融合一体的历史趋势,是历史的进步的表现。
点评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死后庙号高祖。亦称为魏孝文帝。
大家之言北方的民族汇聚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到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认识到科研和学习都需要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亲身的实践,形成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
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农学的重要著作。3.1415926﹤ ﹤3.14159127?数学
机械制造
天文历法
祖冲之的成就动动手用算筹、割圆术计算圆周率选择最简单的圆内接正四边形 ,计算边长。祖冲之计算到了24576边形。《齐民要术》 贾思勰可提问的问题
为何要研究农学?
如何写成这本书?
这部书包含了哪些内容?
这部书有何意义?资料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的目的:
“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贾思勰)
他著书的目的是在劝导政府和官吏重视农业生产,为 “平民”谋求“资生之业”,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强盛起来的强烈愿望。 资料《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一部农书。“齐民”指平民,“要术”是谋生的主要技术。顾名思义,《齐民要术》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全书92篇,分10卷,约11万字。
在书中,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传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鱼、蚕等的饲养技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到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清晰的论述。这一农学体系,为后人编篡农书所沿续。 《水经注》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
是极具价值的历史资料。
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严谨的治学态度。
深沉的爱国情怀。资料《水经注》记述大小河流1252条,共30多万字。《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叙了所经地区山岳、丘陵、破泽位置、关塞亭障、城邑兴废沿革,以及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兼及历史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甚至神话传说,内容极其丰富,是6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即使在今天,《水经注》仍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古今河流名称对比
河水——黄河
江水——长江
淮水——淮河资料知识性强的专著往往忽略了文学性、可读性,但《水经注》的文字却生动流畅,绘声绘色。或用白描,或施浓彩、疏落有致,都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文章清丽隽永,充满诗情画意。
《水经注》中的词汇生动传神,丰富多彩。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
《水经注》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都可以看到〈水经注〉的影子。唐代山水名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一些评论者指出这是受了《水经注》的影响和启示,可见《水经注》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资料 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南北政权对立的时代,但他向往祖国统一。因此《水经注》记载的地理范围并不为北魏疆域所限,对于当时南朝统治下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郦道元也都着力描述。《水经注》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打破了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完全以自然山川为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邑,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热情和挚爱,充分体现了他大一统的思想。由此说明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长江三峡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个人因素
热爱科学
刻苦钻研
亲身实践想一想 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表格。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方面的代表性作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艺术特点,列举其代表作品,并知道他被称为“书圣”的原因。
知道东晋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顾恺之,能说出顾恺之的绘画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知道石窟艺术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雕塑成就的最高体现,认识到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美 女 簪 花 王羲之 顾恺之王羲之及其书法简介
相关古迹
王羲之书法作品及赏析
王羲之小故事王羲之简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原籍琅邪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王羲之书法把隶楷变为楷书,把行书推向鼎盛,把章草变为今草,奠定了汉字楷书、行书的基础。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端秀清丽、绚丽华贵的书体。
王羲之的名篇皆为美仑美奂的精品,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人称其字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总之,王羲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都临摹过王羲之的法帖。在书法艺术史上,王羲之具有很高的地位。
王 羲 之 故 居王羲之塑像晒书台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手书。王羲之书法作品赏析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代表作为《兰亭序》。《兰亭序》(神龙本)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精美绝伦。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中,凡重复的字,各字写法都不相同。如全文有二十多个“之”字,竟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米芾(“宋四家”之一)赞曰:“之字最多无一似”,既无古怪离奇之嫌,又具出奇制胜之妙,真可谓出神入化。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许多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写完之后,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但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书法代表作。此帖雍容和穆,为小楷上品。后人评曰:“(《黄庭经》)结构之稳适,撇捺之敛放,至黄庭已登绝境,任后世穷书能事者,皆未能过。”《丧乱帖》《孔侍中帖》后人评王羲之的书法我非常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是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余秋雨《笔墨祭》
小故事书 成 换 白 鹅小故事王羲之七岁学习书法,坚持勤学苦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一边手随心想,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王羲之经常坐在自家门前的高岗上临池学书,练完就到台下池中洗涮笔砚,天长日久,池里的水都变黑了。人们称之为“墨池”。 “临池”也成为习字的一个代称。
王羲之不停地勤苦练字,天长日久竟练得腕力劲足,写出字来笔锋带力,真可以说是力透纸背。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朋友,碰巧友人不在,于是他在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后来这家人用力擦也擦不净,用水洗也洗不清。他在木板上写的字,让木工拿去雕刻,木工刻时发现木板上三分深的地方还渗透有墨迹。因此后来人们都说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这虽然是一种夸张了的说法,却很能说明他深厚的功夫!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名作赏析
顾恺之小故事
提起中国绘画,不能不提魏晋南北朝时期;提起这一时期的绘画,又不能不提“画祖”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
顾恺之(346年—407年),东晋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他的绘画及绘画理论,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洛神赋图》 洛神的一双眼睛,含情脉脉,似来又去,有无限的思慕愁怨之情。而岸边的曹植,则不失为一位贵族诗人,他雍容华贵,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依恋和怅惘。 品味细节之美《女史箴图》《女史箴图》赏析《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
《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女子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顾恺之《女史箴图》画卷,展示了真实的宫廷生活。
画中人物线条联绵不断、悠缓自然、节奏匀和(古人称之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设色“傅染如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形象端庄秀丽,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可以了解这些女子的身份和丰采。小故事 顾恺之的“才绝”
才绝,是指顾恺之多才多艺。他不仅画艺出色,他的书法、诗词歌赋、甚至口才,也都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他的书法留下来的不多,据明朝书法鉴赏家董其昌考订,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上的《女史箴》全文,就是顾恺之自己写的。他的书法颇近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有相当的功力。文学方面,顾恺之写过不少优美的赋,而且能出口成章。有一次,顾恺之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回来,有人问他风景如何,他脱口而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诗一样的语言已经成为千古绝唱。还有一次,重用过他的大臣桓温死了。顾恺之去拜谒桓温墓,哭得很伤心。谒墓归来,有人问他究竟伤心到什么程度,顾恺之立刻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他善于运用形象妙喻的文学才能,对他的绘画自然是有影响的。
跟我游石窟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是将我国传统雕刻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依山势开凿而成的一种大型石雕艺术。
北朝时期,为了宣传佛教,统治者令人大规模开凿石窟。无数工匠精心创作,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和外来的佛教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辉煌的石窟艺术,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瑰宝,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跟我游石窟游览地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郦道元云冈石窟简介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武周山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达51000多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佛像 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较完整,脸型丰满圆润,双耳垂肩,双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饰精美,刚健雄浑,是云冈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形端庄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龙门二十品一弗氏造像记拓片 龙门二十品之尉迟造像记拓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 《兰亭序》
绘画艺术: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第25课 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学习与探究之四成语历史故事竞赛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现代汉语词典》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庄重严肃而又机智幽默,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聪颖的智慧。
——题记 成语往往形成于人们对不同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锤炼,随着成语的流传,成语故事的中心人物也深深扎根于我们的记忆。请回答下列各组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时期以及其中心人物。成语历史知识竞赛1、图穷匕现 破釜沉舟 初出茅庐 煮豆燃萁2、负荆请罪 兔死狗烹 投笔从戎 世外桃源 3、退避三舍 九牛一毛 势不两立 草木皆兵 4、围魏救赵 一字千金 指鹿为马 运筹帷幄答案:战国、荆轲;秦朝、项羽;东汉、诸葛亮;三国、曹植答案:战国、廉颇;春秋、范蠡;西汉、班超;东晋、陶渊明答案:春秋、晋文公;西汉、司马迁;三国、孙权;前秦/东晋、苻坚答案:战国、孙膑;战国、吕不韦;秦朝、赵高;西汉、张良; 1. 在长期的流传中,一些虚拟的寓言故事逐步转化为固定的词组和成语,形成寓言成语。请选出下列各组成语中全是寓言成语的一组。
A. 杞人忧天 老马识途 守株待兔
B. 杯弓蛇影 井底之蛙 狼子野心
C. 刻舟求剑 杞人忧天 鹬蚌相争
D. 八仙过海 画蛇添足 鸡犬升天答案:C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2.许多成语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或传说,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请在举出至少两个这样的成语来。答案: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钻燧取火、天衣无缝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3. 成千上万的成语记载于我国各类文献中,《汉语成语词典》作过粗略统计,仅出自于《论语》一书的成语就多达120多条,请举出几条源自《论语》一书中的成语。(举出两条以上可得分) 答案: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不耻下问、文质彬彬、有教无类、当仁不让、任重道远、见利思义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言而有信 、举一反三、川流不息……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4.一些普通的“小人物”往往却因为成语的流传而家喻户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事给我们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说出与以下“小人物”有关的成语。
⑴叶公 ⑵愚公 ⑶庸人
⑷盲人 ⑸郑人 ⑹塞翁答案: ⑴叶公好龙 ⑵愚公移山 ⑶庸人自扰
⑷盲人摸象 ⑸郑人买履 ⑹塞翁失马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5. 对联成语在成语中独树一帜,富有语言魅力。以下所给的成语只有上联,请对出下联。
⑴士别三日
⑵鞠躬尽瘁
⑶前事不忘
⑷不入虎穴答案:⑴刮目相看 ⑵死而后已 ⑶后事之师
⑷焉得虎子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6.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中出现了很多诸侯国的国号,如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等,请找出4个含有诸侯国国号的成语。 答案:见贤思齐、完璧归赵、朝秦暮楚、
四面楚歌、吴头楚尾、楚材晋用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7.春秋时期一位军事家认为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在战国时期却有一个空谈军事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将领,使赵国在长平战役中惨败。请指出这两位人物分别是谁,并说出与他们相关的成语。答案: 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赵括、纸上谈兵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8. 讲诚信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因为利益而违背诺言,不讲道义的伪君子,你能找出形容这种人的成语吗?(回答2个以上可得分)答案: 背信弃义、忘恩负义、见利忘义、出尔反尔、利令智昏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9.成语“煮豆燃萁”源自曹植著名的《七步诗》,请说出这首诗的内容。答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
太急?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0. 一些重要的字词在不同的成语中出现时,其含义有很大的差别,请将下列成语中“兵”的含义正确连线。
兵不血刃 用兵
兵不厌诈 兵器
兵连祸接 军队
兵临城下 战争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1. 汉语成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常常运用重言叠韵的表达方式。请按照以下成语重叠类型再列举两条来。
三三两两、战战兢兢……
自高自大、善始善终……
孜孜不倦、欣欣向荣……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 答案:
熙熙攘攘、堂堂正正……
倾国倾城、任劳任怨……
振振有辞、津津有味……
虎视眈眈、天网恢恢……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2. 请给所列成语各写出一条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 .
⑴唇亡齿寒
⑵守株待兔
⑶兔死狗烹
⑷弃暗投明答案:⑴休戚相关 ⑵刻舟求剑 ⑶卸磨杀驴
⑷改邪归正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3.请给所列成语各写出一条意思相反的成语 。
⑴当机立断
⑵拔刀相助
⑶万古流芳
⑷救死扶伤答案:⑴优柔寡断 ⑵袖手旁观 ⑶遗臭万年
⑷落井下石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4.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人物姓名组成成语 。
⑴_____追日 ⑷ _____自荐
⑵ _____填海 ⑸ _____舞剑
⑶ _____效颦 ⑹ _____之心,路人皆知
答案:⑴夸父 ⑵精卫 ⑶东施 ⑷毛遂 ⑸项庄
⑹ 司马昭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5. 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往往可用多个成语来表达,但使用时却有微妙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成语的语言魅力。请将下列成语按释义正确分组归类。
⑴别出心裁 ⑵如法炮制 ⑶抱残守缺 ⑷萧规曹随
⑸独辟蹊径 ⑹邯郸学步 ⑺标新立异 ⑻墨守成规
⑼人云亦云 ⑽亦步亦趋 ⑾因循守旧 ⑿不落窠臼
A.守旧:__________________
B.模仿:__________________
C.创新:__________________⑶ ⑻ ⑽ ⑾
⑵ ⑷ ⑹ ⑼
⑴ ⑸ ⑺ ⑿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历史故事:战国时有个叫苏秦的人,读书很认真,实在疲倦的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方法驱逐睡意,坚持学习。汉朝有个人叫孙敬,非常勤奋,经常读书到深夜,他将绳子一头栓在屋梁上,另一头栓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打盹的时候,绳子就会拉疼头皮,使他清醒。苏秦和孙敬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什么?
⑵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刻苦求学的楷模,在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楷模,请举出两位以及和他们相关的成语。 答案:⑴悬梁刺股;⑵匡衡:凿壁偷光;
车胤、孙康:囊萤蝇雪;祖逖:闻鸡起舞 组1 历史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了秦都咸阳。为了严明法纪,安定人心,刘邦宣布废除秦朝严刑酷法,施行新法令。他制定三条法律:第一条,任意杀人者判死刑;第二条,伤害别人的要办罪;第三条,对抢劫偷盗的人也要惩罚。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什么?
⑵请总结刘邦能够在楚汉之争中取胜的原因。 答案:⑴约法三章; ⑵顺从民意,安定民心;有
稳固的根据地;重视人才,善于用人。组2 历史故事:公元263年,魏国灭了蜀国。蜀国国君刘禅投降后,全家迁往洛阳,魏文帝封他为安乐公。有一次,大将军司马昭宴请刘禅,并且演出四川戏助兴。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到家乡戏,心情都很悲伤,惟独刘禅谈笑自如,快乐得很。过了几天,司马昭遇到刘禅,就问他:“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这里快乐极了,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什么?
⑵春秋时期也有一位亡国之君,在亡国后,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复国。请回答他是谁,并说出和他相关的成语。答案:⑴乐不思蜀 ⑵勾践:卧薪尝胆组3 历史故事:退守巴蜀的刘邦准备出兵攻打项羽。为了迷惑对方,他派了几百名士兵去修复当初被烧毁的的几百里栈道。守关的楚将章邯毫不在意。刘邦的大将韩信却在暗中率领汉军主力抄小路迅速占领了陈仓。章邯得知陈仓失守,慌忙领兵前去抵抗,可是已经太晚了。汉军再次攻入咸阳,占领关中。
请回答: ⑴ 故事讲述的成语是什么?
⑵有很多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战争,请列举五条以上和战争有关的成语。答案: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⑵退避三舍、减灶诱敌、
老马识途、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组4 1.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包含数字的成语,如朝三暮四、三令五申、七上八下等……请分别以“一”、“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为首字列举一条成语。 答案:一触即发、一目了然……三长两短、三头六臂……
四面楚歌、四分五裂……五体投地、五彩缤纷……
六亲不认、六神无主……七窍生烟、七嘴八舌……
八面玲珑、八拜之交……九霄云外、九死一生……
十全十美、十恶不赦……百感交集、百依百顺……
千锤百炼、千钧一发……万无一失、万众一心……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3. 请在下列括号内填上方位词组成成语。
( )行( )效
( )张( )望
( )顾( )盼
( )辕( )辙
( )仆( )继 答案:上行下效、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南辕北辙、前仆后继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4. 在下面括号内填上人体某部分名称组成成语。
( )枪( )剑 ( ) 有 成 竹 孤( ) 难 鸣
( )蜜( )剑 ( ) 水 一 战 袖( ) 旁 观
牵( )挂( ) 接( )而 至 屈( )可 数 答案:唇、舌、胸、掌、口、腹、背、手、肠、肚、踵、指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5. 在下面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字组成成语。 答案:鼠目寸光、对牛弹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龙飞凤舞、画蛇添足、兵荒马乱、顺手牵羊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6. 请用成语对出歇后语的下句。
⑴愚公的家
⑵张飞穿针
⑶汉高祖斩白蛇
⑷泥菩萨过河答案:⑴开门见山 ⑵粗中有细 ⑶一刀两断 ⑷ 自身难保 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7. 请找出各种形容“快”的成语。例如:看书快—— 一目十行;走路快 ——疾走如飞。
水流快——
变化快 ——
时间流逝快 ——
回答问题快——
答案:一泻千里、瞬息万变、光阴似箭、对答如流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8.请根据图画提示联想,回答出恰当的成语。 答案:鼠目寸光、走马观花、放虎归山、生花妙笔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9. 请根据数字排列规律找出成语。如:“0000”可猜想为“ 万无一失”;“8”可猜想为“化整为零”。
1
1001
33322
2468 答案:独一无二、始终如一、三三两两、无独有偶。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0. 根据所提供的关于“成语之最”的趣解,找出最适当的成语。 如: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最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长的寿命
最短的季节
最怪的口音
最大的差别 答案:万寿无疆、一日三秋、南腔北调、天壤之别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1. 下面的成语都缺一个字,填完后能组成两句诗,请你填一填,然后指出这首诗的诗名和作者。
__不胜举、抛__露面、__穿秋水、__目张胆、日新__异
__声下气、埋__苦干、百__不解、欲擒__纵、衣锦还__ 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2. 根据下列成语意思进行联想,各猜出一个物品的名称。例如:人云亦云——录音机
⑴遥相呼应
⑵明察秋毫
⑶藏圬纳垢
⑷铜墙铁壁 答案:⑴电话机 ⑵显微镜 ⑶垃圾箱 ⑷保险箱成语历史知识竞赛 13. 根据成语接龙的规则将成语首字变成尾字。例如:万紫千红—红装素裹—裹足不前—前所未有—有志竟成—成千上万—万紫千红。
心猿意马——
答案:心猿意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千上万—
万众一心—心猿意马成语历史知识竞赛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