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二单元测试
1.孟德尔利用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豌豆为闭花受粉的植物,在杂交时应在母本花粉成熟前做人工去雄、套袋处理等
B.杂交实验过程中进行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
C.两亲本杂交所得F1表现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否定了融合遗传又支持了孟德尔的遗传方式
D.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对测交过程的演绎
2.某种动物的黑色毛(B)对白色毛(b)为显性,直毛(D)对卷毛(d)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交配,下列关于子代判断错误的是( )
A.基因型有6种
B.表现型有4种
C.白色直毛个体占3/8
D.黑色卷毛个体的基因型为2种
3.某生物小组发现了一种野生植株,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下列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结论,错误的是( )
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分组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一: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红花︰1白花
二: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5红花︰1白花
三︰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A.第一、二组的亲本的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B.判定花色的显隐性,最可靠的证据是对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分析
C.判定花色的显隐性,最可靠的证据是对第三组花色遗传的结果分析
D.由第二组可以判定,亲本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2︰1
4.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只有隐性个体
B.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且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C.豌豆只有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D.玉米只有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5.一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则可能是由显性纯合子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3︰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2︰1,则可能是由隐性个体有50%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4︰4︰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造成的
6.萝卜的花有紫色和白色、大花和小花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现选用纯合紫色小花植株与纯合白色大花植株杂交,F1表现为紫色大花,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紫色小花:紫色大花:白色大花=1:2: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以下推测错误的是( )
A.控制萝卜花色和花大小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如果只研究花色性状,则F1紫花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萝卜种群中不存在紫色大花的纯合体
D.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小花:白色大花=1:1
7.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②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XAY、XaY属于纯合子
③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④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
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两个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属于性状分离
⑥检测某雄兔是否是纯合子,可以用测交的方法
⑦若F1的基因型为Dd,则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为1:1,属于“演绎”内容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8.在家蚕遗传中,黑色(A)与淡赤色(a)是有关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一对相对性状,黄茧(B)与白茧(b)是有关茧色的一对相对性状,假设这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有三对亲本组合,杂交后得到的数量比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黑蚁黄茧 黑蚁白茧 淡赤蚁黄茧 淡赤蚁白茧
组合一 9 3 3 1
组合二 0 1 0 1
组合三 3 0 1 0
A.组合一亲本一定是 AaBb × AaBb
B.组合三亲本可能是AaBB×AaBB
C.若组合一亲本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相同
D.组合二亲本一定是Aabb×aabb
9.某植物红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即A_B_C_……)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丁4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一 组二 组三 组四 组五 组六
P 甲×乙 乙×丙 乙×丁 甲×丙 甲×丁 丙×丁
F1 白色 红色 红色 白色 红色 白色
F2 白色 红色81:白色175 红色27:白色 白色 红色81:白色175 白色
A.组二F1基因型可能是AaBbCcDd
B.组五F1基因型可能是AaBbCcDdEE
C.组二和组五的F1基因型可能相同
D.这一对相对性状最多受四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0.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其籽粒颜色受A、a和B、b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B同时存在时籽粒颜色为紫色,其他情况为白色(不考虑突变)。研究人员进行以下两组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亲代 F1
实验一 籽粒紫色×籽粒紫色 籽粒白色:籽粒紫色=7:9
实验二 籽粒紫色×籽粒白色 籽粒白色:籽粒紫色=5:3
A.籽粒的紫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一的亲代籽粒紫色植株的基因型均为AaBb
B.实验一的F1中籽粒白色个体随机传粉,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籽粒紫色:籽粒白色=8:41
C.实验二亲代籽粒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种,子代籽粒紫色个体中没有纯合子
D.实验二的F1中籽粒紫色个体自交,其后代中籽粒为紫色个体的比例为9/16
11.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F1
短体蚕 正常蚕
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 788 810
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 1530 790
A.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
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实验一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
D.实验二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所占的比例为4/9
12.某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控制,基因E和F的作用相反,E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颜色的深浅与E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F基因淡化色素的颜色(淡化的程度与F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该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粉红、白色三种,部分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基因型 EEff Eeff、EEFf EEFF、EeFf
表型 红色 粉色 白色
A.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三种
B.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
C.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2︰1
D.红色与白色植株杂交,后代不会出现白色植株
13.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纯合的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植株进行了以下四组杂交实验(相关基因用A/a,B/b,C/c……表示),结果如下:
实验甲:非糯性×糯性→F1非糯性→F1自交→F2非糯性︰糯性=3︰1
实验乙:非糯性×糯性→F1非糯性→F1自交→F2非糯性︰糯性=9︰7
实验丙:非糯性×糯性→F1非糯性→F1自交→F2非糯性︰糯性=27︰37
实验丁:非糯性×糯性→F1非糯性→F1自交→F2非糯性︰糯性=81︰17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的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该相对性状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
B.实验乙F2水稻植株中,自交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2
C.实验丙F1测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糯性=2︰7
D.实验丁F2非糯性水稻中,杂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80/81
14.某种鼠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的控制。将纯种浅灰色鼠相互杂交,F1全表现为深灰色,将F1相互杂交,F2深灰色︰浅灰色︰白色=9︰6︰1,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F2中深灰色鼠的基因型共有3种
C.F2中浅灰色鼠有1/3是杂合子
D.白色鼠与白色鼠杂交,子代均为白色鼠
15.在小鼠的一个自然种群中,体色有黄色和灰色,尾巴有短尾和长尾,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另一对等位基因设为B、b(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两种
B.控制短尾的基因是B,控制黄色的基因是A
C.让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
D.让F1中黄色短尾雌鼠与灰色长尾雄鼠交配,F2的表型之比为1︰1︰1︰1
16.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
(2)从实验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
17.某自花传粉的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其中A基因控制红色素合成,B基因控制紫色素合成,当两种色素同时合成时,花色表现为品红花,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时,花色表现为白花。科研小组做了甲、乙两组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甲:品红花×白花→F1:品红花、红花
乙:品红花×紫花→F1:品红花、红花、紫花、白花
请回答:
(1)甲组品红花亲本和F1中品红花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乙组紫花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F1中品红花、红花、紫花、白花的比例是__________。
(3)欲判断乙组F1中某品红花植株的基因型,请你为该科研小组设计一个最简便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结论:
让该品红花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子代中品红花比例为__________,则该品红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若子代中品红花比例为__________,则该品红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
18.某种植物的花色同时受A、a与B、b两对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_bb的植株开蓝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黄花。将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取F1红花植株自交得F2。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回答下列问题:
(1)F1红花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上述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定律。
(2)F1若出现蓝花,则母本、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亲本蓝花、F1蓝花、F2蓝花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
(3)对F2出现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加以解释。
观点一: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
观点二: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了其中一种观点,他们选择的亲本组合是F1红花植株作父本、母本与aabb进行交配。他们要证明的是观点________。请帮助他们完善实验报告:
亲本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论
aabb F1红花 ♂ ① Ab雌配子致死
♀ ②
F1红花 ♂ 红花:黄花:白花=1:1:1 ③
♀ 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应在母本开花前先去雄,再套袋,待成熟时再授粉,A正确;杂交实验过程运用了正反交实验,即高茎(♀)×矮茎(♂)和矮茎(♀)×高茎(♂),B正确;两亲本杂交子代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既不否定融合遗传也不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F1自交,后代出现3:1性状分离比,这一结果既否定融合遗传又支持孟德尔的遗传方式,C错误;实验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演绎”过程指的是按照假说对测交实验结果的演绎推理,D正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杂交,子代基因型有2×3=6(种),A正确;子代表现型有2×2=4(种),B正确;子代中白色直毛个体bbD_所占的比例为(1/2)×(3/4)=3/8,C正确;子代中黑色卷毛个体的基因型为Bbdd,共1种,D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第一组红花×红花的F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36︰1,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设受A、a控制。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杂交结果分别不符合3︰1和1︰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杂交亲本的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A正确;根据第一组中红花和红花杂交,F1出现白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B正确;第三组中白花和白花杂交,F1全为白花,亲本中白花可能为显性纯合子AA,子代全为AA,也可能为aa,子代全为aa,因此不能判断花色的显隐性,C错误;已知第二组中红花与白花杂交,F1中红花︰白花=5︰1,即白花aa占1/6,红花全为杂合子Aa时,与白花aa杂交,子代应出现1/2aa,而实际出现1/6aa,说明亲代红花中Aa占1/3,AA占2/3,因此亲本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2︰1,D正确。
4.答案:C
解析:设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为A、a,由于豌豆是严格的自交,故隐性植株aa上自交后代全是隐性性状;玉米是自由交配,隐性植株aa上可以接受自身花粉a,也可以接受来自AA的花粉A,故隐性植株上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一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自交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理论上应该是AA︰Aa︰aa=1︰2︰1。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后代中没有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可能是由显性纯合子死亡造成的,A正确;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3︰1,说明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有1/4和1/2死亡,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造成的,B正确;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2︰1,则可能是由杂合子和隐性个体都有50%死亡造成的,C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A︰a=2︰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4︰4︰1,D正确。
6.答案:A
解析:根据亲本纯合紫色小花植株与纯合白色大花植株杂交,F1表现为紫色大花可知,紫色对白色为显性,大花对小花为显性。由上述分析可知亲本纯合紫色小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大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小花:紫色大花:白色大花=1:2:1,推测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如果只研究花色性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则F1紫花植株(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B项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A与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与B位于同源染色体中的另一条染色体上,萝卜种群中不存在紫色大花的纯合体(AABB),C项正确。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小花:白色大花=1:1,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
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由于组合一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蚁︰淡赤蚁=3︰1,黄茧︰白茧=3︰1,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AaBb、AaBb,A正确;组合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蚁:淡赤蚁3︰1,且未出现白茧,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AaBB,B正确;由于组合一的亲本基因型是AaBb,而组合三亲本有多种可能,所以组合一亲本和组合三亲本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与组合三的不完全相同,C错误;组合二后代性状分离比为黑蚁︰淡赤蚁=1︰1,且后代只有白茧一种性状,所以亲本基因型一定是Aabb、 aabb,D正确。
9.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CCdd、乙的基因型为:AABBCCdd、丙的基因型为:aabbccDD、丁的基因型为:aaBBccDD,这样,甲与丁杂交、丙与乙杂交,子一代均为AaBbCcDd。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分离比为红:白=81:175,也就是说红花占81/(81+175),即81/256,即四分之三的四次方。这道题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2代的分离比中,如果是一对等位基因,则显性个体占3/4,如果是两对等位基因则显性个体占9/16,如果是三对等位基因则显性个体占27/64,如果是四对等位基因则显性个体占81/256,由于甲与丁杂交、丙与乙杂交,子二代显性个体均占81/256,所以可以肯定该性状是由四对等位基因控制。
10.答案: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籽粒的紫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一的F1中籽粒白色:籽粒紫色=7:9,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可推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A正确。实验一的F1中籽粒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2:2:3,F1中籽粒白色个体随机传粉,子代为籽粒紫色的概率为(2/7)×(2/7)×2=8/49,则子代为籽粒白色的概率为1-8/49=41/49,故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籽粒紫色:籽粒白色=8:41,B正确。根据实验二的F1中籽粒白色:籽粒紫色=5:3,可知F1中籽粒紫色个体所占比例为3/8[=(3/4)×(1/2)],故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亲本中的籽粒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2种,子代籽粒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均为杂合子,C正确。实验二的F1中籽粒紫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1/3AABb、2/3AaBb(或1/3AaBB、2/3AaBb),自交后代中籽粒为紫色的概率为(1/3)×(3/4)+(2/3)×(3/4)×(3/4)=5/8,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二的数据分析可知,短体蚕对正常蚕为显性,正常体为隐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故不能获得纯种的短体蚕,A错误;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实验一F1个体中短体蚕∶正常蚕=1∶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aa,F1个体中短体蚕基因型为Aa,正常蚕基因型为aa,F1中A的基因频率为1/4,a的基因频率为3/4,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为3/4×3/4=9/16,短体蚕Aa为1-9/16-1/16=6/16,由于AA纯合致死,故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C正确;实验二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所以A的频率为1/3,a的频率为2/3,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2/3×2/3=4/9,短体蚕Aa占1-4/9-1/9=4/9,由于AA纯合致死,故F2中短体蚕∶正常蚕=1∶1,正常蚕所占的比例为1/2,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白色植株的基因型除了表中所给外,还有eeFF、eeFf、eeff、EeFF,A项错误;若纯合红色植株与纯合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粉色植株,则亲本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B项正确;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后代红色︰粉色︰白色=1︰4︰11,C项错误;基因型为EEff的红色植株与基因型为eeFF的白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白色植株,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四组实验中,非糯性水稻植株和糯性水稻植株杂交,F1全为非糯性水稻,故非糯性为显性性状。实验丁的F2中非糯性水稻植株所占的比例是81/256=(3/4)4,说明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至少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实验乙中F1水稻植株的基因型可假设为AaBb,F1自交得F2,F2中非糯性(1AABB、2AaBB、4AaBb、2AABb)︰糯性(2Aabb、1AAbb、1aaBB、2aaBb、1aabb)=9︰7,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占的比例为1/4,B错误;实验丙中非糯性水稻比例为27/64=(3/4)4,可知F1至少为3对基因杂合,其基因型为AaBbCc,进行测交AaBbCc×aabbcc,后代非糯性(A_B_C_)的比例为1/2×1/2×1/2=1/8,则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糯性=1︰7,C错误;实验丁F2非糯性水稻(A_B_C_D_)中,纯合植株(AABBCCDD)所占的比例为1/81,则杂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80/81,D正确。
14.答案:D
解析:由F2性状分离比可得,F1基因型为AaBb且全表现为深灰色,由亲本为纯种浅灰色鼠,判断出A和B同时出现才会表现为深灰色,而仅有一种显性基因时,则表现为浅灰色,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A错误;F2中深灰色鼠(A_B_)的基因型共有4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B错误;F2中浅灰色鼠(3A_bb和3aaB_)有纯合子2种(1AAbb和1aaBB),纯合子占比为1/3,则杂合子占2/3,C错误;白色鼠基因型为aabb,白色鼠与白色鼠杂交,子代均为白色鼠,D正确。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黄色和短尾是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亲本是短尾,而后代出现了短尾︰长尾=2︰1,说明亲本是杂合子,且后代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由题意知等位基因B、b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所以控制短尾的基因是B,控制黄色的基因是A,而且黄色短尾小鼠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A、B正确;由题意和前面分析可知,亲本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的基因型为A_bb,所以让F1中黄色长尾雌雄鼠自由交配,F2中不会出现短尾鼠(_ _Bb),C正确;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A_Bb)︰黄色长尾(A_bb)︰灰色短尾(aaBb)︰灰色长尾(aabb)=6︰3︰2︰1,让F1中黄色短尾鼠(1/3AABb和2/3AaBb)与灰色长尾鼠(aabb)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AaBb,1/3×1/2+2/3×1/2×1/2)︰黄色长尾(Aabb,1/3×1/2+2/3×1/2×1/2)︰灰色短尾(aaBb,2/3×1/2×1/2)︰灰色长尾(aabb,2/3×1/2×1/2)=2︰2︰1︰1,D错误。
16.答案:(1)豌豆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二;黄色子叶
(3)1/3
(4)Y:y=1:1
(5)3/5
解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合子;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等。
(2)实验二中亲本全是黄色子叶,F1中出现了绿色子叶,可知黄色子叶是显性性状,绿色子叶是隐性性状。
(3)根据实验二中亲子代性状可知亲本黄色子叶植株是杂合子,则F1黄色子叶个体戊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占1/3。
(4)实验一中亲本黄色子叶植株是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是Yy,其产生的配子有Y和y两种,比例为1︰1,与绿色子叶植株杂交,则F1中黄色子叶植株与绿色子叶植株的数量比为1︰1。
(5)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个体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实验二中黄色子叶个体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1/3)或Yy(2/3),杂交后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YY的个体占1/3×1/2+2/3×1/4=1/3,遗传因子组成为Yy的个体占1/3×1/2+2/3×1/2=1/2,所以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3/5。
17.答案:(1) AABb;AaBb
(2)aaBb;3:1:3:1
(3)①3/4;AaBB;②9/16;AaBb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品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红花的基因型为A_bb,紫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甲组:品红花(A_B_)x白花(aabb)→F1:品红花(A_B_)、红花(A_bb),没有白花(aabb),说明亲本品红花基因型为AABb,子代品红花基因型为AaBb;乙组:品红花x紫花→F1:品红花、红花、紫花、白花,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说明两对基因都发生了分离,则亲本品红花基因型为AaBb,紫花基因型为aaB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组实验亲子代品红花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组亲本品红花基因型为AaBb,紫花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分别是杂合子测交和杂合子自交,因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品红花︰红花︰紫花︰白花=3︰1︰3︰1。
(3)乙组F1中品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让该品红花植株自交:
①若子代品红花:紫花=3︰1,则该品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②若子代品红花︰紫花︰红花︰白花=9︰3︰3︰1,则该品红花植洙的基因型为AaBb。
18.答案:(1)AaBb;分离
(2)Aabb;aaBb;100%
(3)二;①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②红花:黄花:白花=1:1:1;③Ab雄配子致死
解析:(1)据题意分析,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7:3:1:1,其中7:3:1:1是9:3:3:1的变式,可知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上述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F1红花植株自交获得的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花(A_B_):黄花(aB_):蓝花(A_bb):白花(aabb)=7:3:1:1与9:3:3:1相比,
A_B_少了2,A_bb少了2,最可能的原因是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因此不存在AAbb的纯合体,亲本蓝花植株和F2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所以母本、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F1出现的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分析可知,所有蓝花基因型均为Aabb,所以亲本蓝花、F1蓝花、F2蓝花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00%。
(3)若“观点一: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雄配子同时致死”成立,则F1只能产生3种能够参与受精的雌、雄配子,子二代的组合数为3×3=9种,与子二代7+3+1+1=12种组合方式不符;若“观点二:F1产生的配子中某种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成立,则子一代产生的可育配子是3种和4种,子二代的组合数为3×4=12种,与题意相符。实验小组设计了测交实验,证明了观点二。若F1红花植株作父本,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F1红花植株作母本,子代出现3种表现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1:1:1,则Ab雌配子致死;若F1红花植株作母本,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蓝花:白花=1:1:1:1;F1红花植株作父本,子代出现3种表现型,其比例为红花:黄花:白花=1:1:1,则Ab雄配子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