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选择题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2年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206年
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
4、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
A主张推行分封制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D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5、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出现于 ( )
A孔子创办私学时B秦朝统一后C汉武帝时期D隋朝
6、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 )
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
7、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 )
A汉高祖在位时B文帝、景帝在位时
C汉武帝在位时D汉元帝在位时
8、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约是在 (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9、下列几位皇帝在位的顺序是 ( )
①汉高祖②汉文帝③汉武帝④汉景帝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① D①④②③
10、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
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
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突出的积极作用是 ( )
A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B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C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2、“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相似的是 ( )
A根本目的B实施背景C实施过程D实施结果
13、建议汉武帝允许诸王分封地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的是 ( )
A董仲舒B主父偃C张汤D李斯
14、西汉最高的学府是 ( )
A大学B太学C中学D小学
15、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现实需要的变化B农民战争的推动C儒学自身的发展D统治者个人的爱好
16、“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组合列举题
17、根据下列相关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西汉皇帝。
(1)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3)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4)“文景之治”: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
(6)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18、写出相对应的向汉武帝提出建议的大臣的名字。
(1)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材料解析题
19、阅读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引文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引文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初统治者实行这样的政策主要是吸取了什么教训?
(4)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定及以后几位皇帝的努力,汉初形成了一个治世局面是什么?
20、阅读材料: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21、阅读材料: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四、综合探究题
22、毛泽东曾经在诗词《泌园春·雪》这首诗词中这样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你能说了这句诗词中指的是哪两位皇帝吗?请你结合史实说一说这两位哪位的功劳更大?(要求理由充实,符合史实)
23、请你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DDC 6—10:ACDBB 11—16:CABBAD
二、组合列举题
17、(1)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2)汉文帝和汉景帝(3)汉文帝和汉景帝(4)汉文帝和汉景帝(5)汉武帝(6)汉武帝
18、(1)主父偃(2)董仲舒
三、材料解析题
19、(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3)秦亡的教训(4)“文景之治”。
20、(1)“文景之治”时期。(2)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同;注重以德化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3)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21、(1)主父偃。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儒家。在长安兴太学。(4)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
四、综合探究题
22、我认为汉武帝的功劳最大,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以下措施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这样封国越发越小。(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太学。(3)经济上: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或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劳最大。原因略。
23、(1)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实质相同。都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对儒家学说实行了极其野蛮粗暴的破坏,结果没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将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结果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 1、我的问题:-------------------------------------
?? 2、我们的问题:----------------------------------
? ?3、老师的问题:
??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 1、知识建构:
?
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措施、表现
措施、结果
?
?
?
?
?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
(五)巩固训练
?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① 商 ② 西周 ③ 秦朝? ④ 西汉?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3、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 )
A. 汉文帝? B. 汉景帝?? C. 汉武帝?? D. 汉高祖
二、简答题
?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
?
?
? 2、汉武帝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
三、活动与探究
?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搜集一下有关汉武帝的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其一生作出客观评价。
?
(六)当堂反思:
?? 我的收获:------------------------------------------
?? 我的不足:------------------------------------------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
大一统
1.原因 {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们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学完后,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202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年
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秦亡教训 B.文治天下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4.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复员生产 B.发还逃亡者田宅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定田租三十税一
5.汉高祖时期的田租是( )
A.十税一 B.十五税一 C.三十税一 D.收获物的 2/3
6.连续12年全免田租的西汉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
A.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B.平定七国之乱
C.让士兵复员生产 D.主张以农为本
8.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二、材料分析题
9.(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阅读材料回答:
①????? 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
②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③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
?
三、问答题
10.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
?
?
?
?
?
课件26张PPT。“热身运动”秦朝开始于哪一年?是哪一年结束的?算一算秦王朝共存在了多少年?
项羽和刘邦争权夺利的战争史称为什么?
西汉是哪年建立的?由谁建立的?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两汉的更替 (选学)
四.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牛车一.“文景之治”
1.汉初社会经济情况:汉景帝2.汉景帝后期的经济情况材料:“为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3.汉初的三位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归纳:汉初统治者(汉高祖.文帝.景帝)采取的统治措施 :轻徭薄赋
重视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
提倡节俭
“以德化民”(社会安定)
想一想:有什么启示?结论:成由俭,败由奢秦始皇陵兵马佣汉文帝霸陵4.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历史意义:
“文景之治”使西汉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基础,使中国出现第一盛世局面.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刚即位时,汉武帝就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政治上:诸侯势力仍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解决措施:削弱诸侯国势力1.政治措施:诸子百家思想活跃,经常指责中央,不利于中央政策的实行。思想上不统一怎么办呢2.思想措施:韩非子儒家道家法家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专儒术”主要内容:废除诸子百家的主张,惟独尊重儒家的学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为了使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太学大一统:
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
政治局面.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措施: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2.重视人才
经济上: 1.统一铸币
2.盐铁官营
军事上:反击匈奴
思想文化上: 1.“罢错百家,独专儒术”
2.设太学
汉武帝的一系列统治措施是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能够出现的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呢?
物质基础:
主观条件:汉初统治者恢复经济的措施及文景之治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三.两汉更替信息表秦始皇四.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辩一辩: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提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又有过的)
功劳:
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建立我国一整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
2.统一货币
文化上:统一文字
军事上:1.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
2.派兵攻打越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过错:
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繁重,焚书坑儒 秦始皇
功劳: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兴修水利
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商路,扩大疆域
过错: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错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人民思想汉武帝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 列一个关于汉武帝和秦始皇功过的图表作业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