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15 21:12:36

文档简介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由右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 D.玄奘印度取经
3.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指出这一“主轴”的起点是 ( )
A.东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汉代的成都 D.元朝的大都
4.《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5.下图所示的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这条线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推 ( )
A.班超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6.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 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7.新疆地区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昭君出塞 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8.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的发生? ( )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9.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
A.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B. 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C. 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D. 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10.右图为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图中“①”处应为 ( )
A.长安
B.涿郡
C.临安
D.广州
1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右图所示壁画反映的是 ( )
A.佛教的传入
B.张骞出使西域
C.西汉诸候把封地分给其子弟
D.丝绸之路上跋涉的商除
12.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亚在日本期间奴颜婢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____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13.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4.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5.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右图反映的是( )
A. 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B. 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C. 唐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D. 清朝对今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
二、非选择题
16.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 订正:
(2)错误: 订正:
(3)错误: 订正:
(4)错误: 订正:
参考答案
1-15 BABDB ADCCA BABBB
16.(1)错误:卫青 订正:张骞
(2)错误:洛阳 订正:长安
(3)错误:西藏 订正:新疆
(4)错误:非洲 订正:欧洲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史实。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时期,人们把今 和 以西也就是今天 和更远的地方称为 。
2、 帝时,为联络被匈奴赶走的 人,派 于公元前 年和公元前 年两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 年西汉政府设 管理西域。从此今 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 通过 、 到达 ,最后到
5、汉武帝后,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即历史上著名的 。
6、东汉时期, 在西域苦心经营了三十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他曾派部下 大秦(古罗马)。 年大秦派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二、课堂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思考:1、在课本示意图中找到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阳关和玉门关的位置,它们和西域有何关系?
2、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3、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4、结合课本示意图,探究: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分析丝绸之路为何会没落?这条中西要道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作用?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四、课堂巩固
1、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 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2、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属于我国中央政府的管辖开始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秦统一六国
3、在拍电视剧《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拜别汉武帝”,该场面中最不适合摆放的道具是( )
A.铁剑 B.丝绸 C.瓷器 D.葡萄
4、两汉时期为促进汉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是( )
①卫温 ②甘英 ③张骞 ④王昭君 ⑤班超 ⑥文成公主
A.①③④ B.①③⑥ C. ③④⑤ D.②③⑤
5、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相同的作用不包括( )
A.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B.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C.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为欧洲同我国进行直接友好交往创造了条件
6、两汉时期的西域就是今天的( )
A.新疆和向西更远的地方 B.欧洲 C.印度 D.西亚和欧洲东部
7、西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
A.中国的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B.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课本P83)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课本P83)
(1)仔细阅读材料,你能否将图中所标序号代表的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名称填在( )中。?
示例:① ( 长安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我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这一主题集中地体现在张骞通西域这一重点问题上。张骞的出使西域,最初是以寻找盟友夹击匈奴为目的。因为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同时伴随着同年卫青、霍去病在军事上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张骞在西域的活动明显带有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的政治经济交往和联系的目的(从出使的规模即可看出)。此后,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日趋密切,终于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也是本课的重点子目。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学法指导
1.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可以通过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掌握。也可以把丝绸之路作出以下简单图示: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2.本课基本知识点较多,围绕与西域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填写作出以下表格,帮助梳理知识:
重要人物 时间 主要事迹 结果和意义
张骞      
班超      
3.通过对张骞、班超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赞普  D.大王
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 )
  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  C.制瓷业发达  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
  A.白登之国    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 )
  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7.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8.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9.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
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朝
二、材料分析题
10.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 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 为国忘私的高贵品质。
③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匈奴从此再不能与西汉抗衡。
课件12张PPT。温故知新西汉初期,匈奴哪位单于统一了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初期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冒顿统一了蒙古草原。统一使匈奴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汉朝初期国力有限,被迫和亲来谋求和平。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西域:楼 兰 古 迹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两汉时期的“西域”相当于今天哪些地方?玉门关遗址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 王之涣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王 维二、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虽然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他怎么面对挫折?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被匈奴人扣留了10年,但他不屈不挠,设法逃了出来,坚决完成使命。想要做一个成功者,就必须象张骞那样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有第一次什么不同?A、时间不同: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B、目的不同:第一次是准备联络大月支人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友好访问西域各国。
C、匈奴力量不同:第一次时,匈奴实力还很强大,依然控制着西域各国;第二次时,匈奴已大败于卫青、霍去病,西域各国已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三、丝 绸 之 路 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当时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哪儿出发?途中经过哪些重要地点?最后到达哪里?
(广东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 →
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岛)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