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答案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答案点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19 21: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刘备与孙权 B.袁述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3.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
A.控制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4.下列各项中,属于刘备的政治活动是(  )
①三顾茅庐 ②联孙抗曹 ③挟天子以令诸侯 ④成都称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山东潍坊)西晋能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司马炎英明果断 B.吴、蜀两国弱小
C.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D.吴、蜀统治腐败
6.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
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7.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
8.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其措施有(  )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 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④迁都长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B.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C.使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0.(福建三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贵族女孩可能经历(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下列关于《齐民要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
B.记载了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
C.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D.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12.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C.使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13.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有不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  )
A.《兰亭序》 B.《九戍宫碑》
C.《颜氏家庙碑》 D.《玄秘塔碑》
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  )
A.书桌上有纸张 B.书桌上有一本书籍
C.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15.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
B.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
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
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南方
16.下列关于顾恺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精于绘画,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B.对绘画理论有精深研究
C.主张画人物要“以形传神”
D.现存画作有摹本《女史箴图》和《兰亭序》
17.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8.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有(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9.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20.小美想写有关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
二、非选择题(21题18分,22题10分,23题12分,24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2分)
(2)材料二中“三国”指哪三国?请你用图示表示出这三国的地理方位,并标明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7分)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4分)
(4)材料二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哪一位?(2分)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1分)
(6)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分)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2分)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2分)
(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有时还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人口迁徙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假如你是生活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把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是什么意思?(4分)
(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请回答: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存在的和战关系。(4分)
(2)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6分)
(3)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北魏,亲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情况,试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的变化。(4分)
(4)写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D 点拨:考查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答案为D项。
2. B 点拨:本题考查三国时期人物事迹。曹操没有称帝,因此可排除A项。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王。答案为B项。
3. D 点拨: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A、B、C三项与之相关,但是他没有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答案为D项。
4. D 点拨:本题考查三国时期人物事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与刘备无关。答案为D项。
5. C 点拨:西晋是在三国时期魏国基础上建立的,北方经济的发展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 A 点拨: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做题关键是理解题意,及结合相关的教材知识。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C、D两项排除,材料中的“决敌之资”指资金,可以判断出。答案为A项。
7. C 点拨: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比较四个选项,A项错误,北迁的人民带去先进生产工具,B、D两项是客观因素,是次要的。答案为C项。
8. A 点拨: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判断①②③是正确的,④迁都长安是错误的,应是迁都洛阳,答案为A项。
9. C 点拨: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与西晋的建立有关。答案为C项。
10. B 点拨:④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11. B 点拨:《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B项是关于手工业的,答案为B项。
12. D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必然会使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迁都和汉化政策必然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所以A、B、C三项是正确的。答案为D项。
13. A 点拨:本题考查对王羲之书法的赞誉。答案为A项。
14. C 点拨:本题属于情景式选择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文化。A、B、D三项出现于三国之前,《洛神赋图》是东晋的。答案为C项。
15. D 点拨: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北朝。答案为D项。
16. D 点拨:本题考查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及其绘画特点。A、B、C三项是正确的,D项中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答案为D项。
17. D 点拨:此题是对成语与史实的考查,这需要充分了解成语的出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答案为D项。
18. B 点拨:本题考查少数民族内迁的情况,结合教材知识可知“五胡”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答案为B项。
19. B 点拨:北魏孝文帝是卓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在位时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 A 点拨:本题考查北魏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只是统一了黄河流域。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21题18分,22题10分,23题12分,24题20分,共60分)
21.(1)任举一例,说出理由即可,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魏蜀吴。图略。魏:220年,曹丕;蜀:221年,刘备;吴:222年,孙权。
(3)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周瑜。诸葛亮。
(5)官渡之战。
(6)在战争中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下最后大败。
22.(1)迁都。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
(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4)鲜卑语;汉语。
(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23.(1)江南地区。主要原因:躲避北方的战乱,免受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指农业。
(3)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4.(1)和: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战: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
(2)少数民族的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3)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来谈,如从语言、婚姻、服饰、姓名、社会经济等方面任举两例即可。
(4)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作用: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5)和平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