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含答案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同步测控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单元检测: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含答案点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19 21: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地方推行郡县制,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满专制。”这一顺口溜反映的是谁实行的统治政策(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D.长平之战标志着秦统一六国的完成
3.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后,下列四本书中还能借阅到的是(  )
4.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至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秦亡于(  )
A.匈奴进攻 B.农民起义 C.宫廷政变 D.武将夺权
5.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工程
6.下列战役哪一次与其他三次性质不同(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围魏救赵 D.城濮之战
7.西汉人严安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表明作者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C.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家学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在于(  )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0.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世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
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
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
11.通过《史记》可以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
A.光武中兴 B.楚汉之争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12.“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高祖建的政权称西汉。被称作高祖的是(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3.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那么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提花机 B.水排 C.脚踏纺车 D.印染机
14.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你知道王昭君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吗(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
15.两汉时期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成就是(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造纸术 D.“麻沸散”
16.“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通西域,北击匈奴 B.通吐蕃,南击南蛮
C.通夷洲,西击党项 D.通南中,东击东胡
17.东汉以前,我国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21世纪教育网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18.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概念,下列哪一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出了这一概念的特点?(  )
A.黄帝 B.扁鹊 C.张衡 D.蔡伦
19.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年发生的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20.下列在相同领域取得成就的人物有(  )
①蔡伦 ②张仲景 ③华佗 ④张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21题15分,22题14分,23题12分,24题19分,共60分)
21.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1 秦灭六国形势图
图2 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
图3 秦末农民战争示意图
(1)图1展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出现这一历史事实的原因有哪些?(3分)
(2)图2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已经发掘的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什么原因呢?( 2分)
(3)考古发现图2的一个中军俑坑没有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2分)
(4)图3所呈现的史实是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先后起来反抗的起义军有哪几支?他们各自作出了怎样的贡献?(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赖于这种文化,才能坚持生存和发展下去,而文化的运动与交流,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怀念匈奴》
材料二 当年“马踏匈奴”的主人霍去病,如今正静静躺在高大的封土下。在霍去病短短二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为汉朝带来了胜利的荣耀与和平的曙光。当他发出“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后不久,便猝然倒在战争的间隙。
——《站在霍去病墓前》
(1)举例说明匈奴在短暂的东方生活中对中原汉王朝构成的强大的威胁。(3分)
(2)秦朝、西汉初年以及汉武帝时期是如何解决匈奴对中原王朝构成的威胁的?(3分)
(3)找出材料二中描述霍去病功绩的句子。并谈谈你对“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认识?(3分)
(4)请说说你对“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这句话的认识。(5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史称“张骞凿空”。
材料二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地区开始了有效的管辖。
材料三 2007年7月31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是整个亚太地区第一个作为“文化线路”申报的世界遗产,对今后亚太地区在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史实说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艰辛。(3分)
(2)张骞出使西域为什么被称为“凿空”?有什么重大作用?(3分)
(3)以上材料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4)请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说明丝绸之路为什么被称为文化交流之路。(2分)
(5)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
24.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如下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
材料二:古代的中国如果有人要写一本书的话,就得把整个竹林砍倒才够书写材料之用。一个官员日常所要批阅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欧洲生产一本圣经需要300多张羊皮。纸张的出现使它们都很快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最早的纸出现在何时?什么事件后,纸才得到普遍的使用?请你试着分析一下原因有哪些?(7分)
(2)请完成下面我国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到方框中即可。(5分)
A.龟甲、兽骨 B.竹木简 C.青铜器 D.纸 E.陶器21世纪教育网
→→→→
(3)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什么影响?(4分)
(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倡用“再生纸”,这有何重要意义?(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A 点拨:抓住题干中的“郡县制”“小篆”“焚书坑儒”三个限定词,可知是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政策。答案为A项。
2. D 点拨:本题考查秦朝的有关知识,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可作出判断,A、B、C三项是正确的,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答案为D项。
3. A 点拨:秦始皇发布的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烧掉。A项是有关占卜的书,所以不会被焚毁。答案为A。
4. B 点拨: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因此秦朝亡于农民起义。答案为B。
5. D 点拨:秦长城的功能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答案为D。
6. A 点拨:巨鹿之战是农民起义军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其他三项都是诸侯争霸战争。答案为A。
7. A 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严安的话,他认为秦灭六国后,老百姓可以免于战争,得以安定地生产生活。答案为A项。
8. C 点拨:⑤项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开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其他四个选项都是“文景之治”的措施。答案为C。
9. D 点拨:本题是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A项是加强思想控制的目的之一。B、C两项与题干关系不大。在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加强统治。答案为D项。
10. C 点拨: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可知,董仲舒的主要功劳是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A项是李斯的建议,D项是主父偃的建议。答案为C项。
11. B 点拨:本题考查《史记》的内容,《史记》的内容包括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玄武门之变是在唐朝,都不在范围之内。答案为B项。21世纪教育网
12. C 点拨:被称作高祖的是刘邦。
13. A 点拨: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B项是冶铁工具;C、D项在汉朝还没有出现。答案为A。
14. B 点拨:本题考查汉代的民族关系,汉元帝时,昭君嫁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答案为B项。
15. C 点拨:据考证,西汉早期的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普遍使用,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答案为C项。
16. A 点拨:抓住题干中的“班超、卫青、霍去病”可知与匈奴有关,即可排除其他项。答案为A。
17. A 点拨:本题考查书写材料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一份奏章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可知非常笨重,不便搬运阅读。答案为A项。
18. D 点拨: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体现了废品回收与再生利用。答案为D。21世纪教育网
19. C 点拨: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这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为C项。
20. B 点拨: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都在医学领域取得成就。
二、非选择题(21题15分,22题14分,23题12分,24题19分,共60分)
21.(1)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起来;秦王嬴政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2)秦国当时灭六国大致是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进行的,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
(3)秦兵马俑工程巨大,但由于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很可能中军俑坑没有建成,秦朝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4)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人民的赋税徭役沉重;秦朝的法律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项羽起义——公元前207年在巨鹿消灭了秦军主力;刘邦起义——公元前206年,占领咸阳,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2.(1)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原地区混乱,夺取河套地区;西汉初年,匈奴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秦朝: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进行贸易;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3)“他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驱匈奴于大漠之上,受四方万国之来朝。他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促进了匈奴和中原王朝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23.(1)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对葱岭以东地区的控制。历时13年,出发时100多人,回来只剩张骞和堂邑父两人
(2)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中外交流;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引发了汉王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相互贸易的强烈愿望,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设立西域都护,有效管辖西域地区。
(4)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欧洲大秦。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5)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24.(1)西汉早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因为蔡伦所用的原材料容易收集,又很便宜,纸质量也提高了。
(2)EACBD
(3)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4)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