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人教实验版)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20 20:04:27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
1.孔子曾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下列哪一种制度打破了这种理想社会(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选举制
2.他“自比于日”,自夸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这位自夸为太阳的夏朝君主是( )
A.禹 B.启 C.桀 D.纣
3.夏商两朝的覆亡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
A.重视教育 B.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C.加强国防,充实军队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4.“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千古流传。下列哪位君王成了自愿上钩的“鱼”,上演了礼贤下士的佳话( )
A.大禹 B.商汤
C.周文王 D.周武王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反映了西周( )
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6.右图是青铜神树,1986年8月出土,造型为一树状,上有神鸟。树干高384厘米,3层树枝,每层3枝,上有27颗果实和9只鸟,可能是“九日居下枝”的意思。此文物出土于( )
A.河南安阳 B.四川三星堆
C.陕西西安 D.浙江河姆渡
7.(2013·江苏连云港中考改编题)文物反映一定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
①司母戊鼎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骨针 ④铁农具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
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
C.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D.西周时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哪一时期我国就有了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
A.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 B.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
C.夏朝 D.商朝
10.小明向英国的留学生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下列各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禹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
D.周武王率领大军伐纣,灭商建周
11.(2013·沈阳)下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战争的需要
C.运输的需求 D.社会的安定
12.(2013·福州)李冰主持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13.(2013·山西中考改编题)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涿鹿之战 D.城濮之战
14.被称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是( )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青铜农具的出现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15.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6.战国时期在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
A.制定出最早的历法
B.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C.制造出了天文望远镜
D.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17.屈原诗篇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 )
A.《诗经》 B.《论语》 C.《离骚》 D.《春秋》
18.编钟的用途是( )
A.奏乐 B.计时 C.装饰品 D.警示
19.(2013·福州)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2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大变革的出现
C.频繁的争霸战争 D.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二、非选择题(21题14分, 22题16分, 23题16分, 24题14分,共
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人物A和B分别指的是谁?(4分)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4分)
(3)这两人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商鞅),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措施。(10分)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鞅被秦惠王“车裂……以徇(殉)”的真正原因。(2分)
(3)你如何理解商鞅的个人命运与秦国的国家前途问题?(4分)
23.某校七年级(1)班的学生搜集商鞅变法的资料,创作了如下课堂历史剧。
第一幕:背景篇
战国时期的变法首先是从魏国开始的。特别是魏国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第二幕:变法篇
商鞅出生于卫国的贵族家庭,原名公孙鞅,投魏献才,不得重用。适逢秦孝公在全国颁布“求贤令”,为此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强国之术”立刻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并通过在朝廷中与反对派的辩论,阐释了他的变法思想,获取了秦孝公的信任,坚定了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
第三幕:结局篇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 “谋反”,商鞅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请回答:
(1)阅读第一幕后思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阅读第二幕后思考,哪一年在谁的支持下,商鞅实现了他的“强国之术”?(4分)
(3)请说出这次变法中使“农人力耕”“人人踊跃参军”的措施是什么?除此之外,哪项措施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4分)
(4)有人说商鞅变法成功了;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5分)
24.阅读下列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请回答:
(1)从历史上看,“和谐社会”理论有其历史渊源,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主张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的图片是 (填序号),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是什么?(6分)
(2)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反对战争。图片中反映墨家思想的是 (填序号)。(2分)
(3)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一切事物应该顺其自然。与以上思想相关的图片是 (填序号)。这一思想属于哪个学派?(4分)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分)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检测题参考答案
1.B 点拨:世袭制使“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B项符合题意。
2.C
3.B
4.C 点拨:周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
5.C
6.B 点拨:青铜神树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遗址。故B项正确。
7.A 点拨:本题考查商朝的社会生活。①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在商朝时铸造的,符合题意;②是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彩陶,排除;③是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排除;④是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排除。
8.D 点拨: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但不是大量使用。
9.D
10.B 点拨:A、C、D三项符合史实。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
11.B 点拨: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限制”“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取代”“直接反映”等关键信息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12.C 点拨:秦始皇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了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排除A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扰,排除B项;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C项正确;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发挥了贯通南北的作用,排除D项。
13.B 点拨: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商时的战役;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的一次战役,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涿鹿之战是传说中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的一次战役。由此分析可知,符合题意的是B项。
14.D 点拨: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15.A 点拨: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故A项正确。
16.D 点拨:夏朝时就有历法,故A项错;B项是商朝历法成就,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当时无天文望远镜;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故D项正确。
17.C
18.A
19.A 点拨: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由此可知本题应选A项。
20.A
21.(1)A:大禹;B:李冰。(2)都江堰。(3)依靠群众;采用堵和疏导相结合的方法。
22.(1)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宗室贵戚多怨望者。(3)商鞅的改革以富国强兵为中心,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了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潮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秦国富强、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但是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所实行的严刑酷法,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同时,新法的一些措施成了他逃亡的障碍,落得车裂而死的下场。但商鞅是有抱负、有理想,坚持变法图强,敢于为理想献身的改革家,商鞅的结局是商鞅个人的悲剧。(言之有理即可)
23.(1)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巨大的提高。(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成功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4.(1)图1、图2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主张轻徭薄赋,提出“仁政”的治国思想。(2)图3 (3)图4 道家学派。(4)我们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发扬光大,树立对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