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细胞呼吸(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分类汇编:细胞呼吸(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1-09 17: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胞呼吸
基础练
1.(2022 嘉兴月考)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使用的酵母菌需要先进行活化处理
B.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产生情况
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作为酒精的检测试剂
D.两组装置中酵母菌含量不等对结果无影响
2.(2022 丽水模拟)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图,①~③代表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均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
B.过程①和②产生乙的数量相等
C.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D.过程③释放的能量等于①②过程释放的能量总和
3.(2022 温州月考)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表示H2O、O2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在产生的水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
4.(2022湖州月考)到达西藏后,很多游客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减弱,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内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生成少量ATP
D.由于O2缺乏,造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第二、三阶段的进行
5.(2021舟山期末)在动物细胞中,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如图。其中①~③表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丙、丁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是[H],丁表示的是H2O
B.②和③中都能产生大量能量
C.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D.产物CO2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水
6.(2021杭州月考)柽柳是一种沃土能力强的盐生植物,对盐渍土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因而成为盐碱区域主要的生态修复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柽柳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表示相关过程,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中物质甲表示    ,物质乙表示    。图中的模型属于    (填”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
(2)过程②的正常进行,还需要    作为反应物。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    ,其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    以增大表面积。
(3)图中①②③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柽柳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
(4)生长在盐碱区的柽柳,其根部的根毛区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较高,以维持其    能力,从而使细胞保持坚挺。
(5)柽柳根部可从土壤中吸收Ca2+,但不能确定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某同学通过设计以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请完善实验表格的内容: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材料 5组生长状况相同的柽柳幼苗    
试剂 等量、相同且适宜浓度的Ca2+培养液
处理方法 除给予根系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    
测定指标 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溶液中    
结果和结论 若    ,则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若    ,则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提升练
1. (2020绍兴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干燥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
B.慢跑过程中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
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2. (2022衢州期中)有人用酵母菌的细胞成分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发生场所,以及产生物质和释放能量的情况。其中2号和3号试管中葡萄糖的变化量说明了(  )
试管 加入的细胞成分 加入的反应物 各试管变化情况 加入荧光素和荧光酶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 较强荧光
2 细胞质基质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标记的丙酮酸,NADH生成 较弱荧光
3 线粒体悬液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不变 没有荧光
4 线粒体悬液 添加14C标记的丙酮酸和18O2 丙酮酸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 较强荧光
A.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丙酮酸
B.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能量
C.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能量
D.细胞质基质分解丙酮酸产生少量能量
3. (2022桐高返校考)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中耕松土②果蔬保鲜③贮存种子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⑤合理密植⑥糖渍、盐渍食品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⑧移栽幼苗时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⑥⑦⑧
4. (2021温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生理活动时,收集了酵母菌生长增殖的资料,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1~4试管加入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结果如图所示。探究的问题不可能是(  )
A.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多少
B.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是多少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吗
D.酵母菌在无氧呼吸中是否产生乙醇
5. (2022椒江区月考)细胞呼吸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供能活动,其中供能最多的阶段是电子传递链(如图所示),胞液侧为线粒体双层膜间隙。请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线粒体的内膜两侧的pH梯度需在有氧气供应时才能维持
B.好氧细菌细胞中也具备类似此图功能的膜脂和膜蛋白结构
C.介导H+从胞液侧进入基质侧的蛋白复合体具有催化作用
D.H+从基质侧进入胞液侧的过程属于消耗ATP的转运过程
6.(2021衡阳期末)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常被用作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材料。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装置1、2中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若装置1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若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7. (2021金华期中)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密闭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适宜条件下培养,测定培养液中溶氧量和CO2含量(单位:mg/L),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50s时,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
B.300s后,吸取培养液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灰绿色
C.400s后,细胞呼吸吸收O2与释放CO2保持稳定
D.酵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和产生CO2的部位均为线粒体
8. (2021台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右管液面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未进行酒精发酵
9. (2020杭州月考)研究影响豌豆幼苗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过程②耗氧速率比③慢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葡萄糖不足
C.过程④耗氧速率降低和过程⑤耗氧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都是由ADP含量变化引起
D.对本实验数据的分析,不需要考虑因变量氧气浓度的影响
10. (2020九校联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消耗
②叶绿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产生
③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多
④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细胞代谢耗能越多
⑤夜间,叶绿体中C3的还原所需的ATP可以来自线粒体
⑥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⑦在酶促反应中,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为化学反应提供的活化能更多使之具有高效性
⑨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⑩DNA能控制蛋白质类酶的合成,但不能控制RNA类酶的合成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11.(2019杭金衢联考)为了确定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只发生在线粒体中,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将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进行   就能得出结论。
(2)请写出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
(3)实验步骤③必须保持线粒体的完整性,不能让其发生破碎,原因是   。
(4)步骤⑥中CO2检测剂可能是   。
(5)实验结果发现,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O2(与预测结果不相符),据分析是空气中的CO2溶解在1号试管与2号试管造成的。为了对这种干扰造成的结果进行校正,请你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项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是:   。
参考答案:
基础练
1.(2022 嘉兴月考)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使用的酵母菌需要先进行活化处理
B.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产生情况
C.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作为酒精的检测试剂
D.两组装置中酵母菌含量不等对结果无影响
【解析】A、酵母菌需要先进行活化处理,使其恢复为正常代谢的状态,A正确;
B、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所以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产生情况,B正确;
C、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所以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所以酵母菌含量属于无关变量,如果不对等,会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D。
2.(2022 丽水模拟)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图,①~③代表有氧呼吸的不同阶段,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均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
B.过程①和②产生乙的数量相等
C.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D.过程③释放的能量等于①②过程释放的能量总和
【解析】A、①②③是有氧呼吸的一二三阶段,其中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③在线粒体的不同部位进行,A错误;
B、过程①产生少量的[H],过程②产生大量的[H],B错误;
C、在酵母菌体内,缺氧条件下甲可以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C正确;
D、过程③释放大量的能量,比过程①②多,D错误。
故选:C。
3.(2022 温州月考)如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分别表示H2O、O2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在产生的水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
【解析】A、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物质①是H2O;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物质②是O2,A 正确;
B、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因此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根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含18O的葡萄糖中的18O到了丙酮酸中;再根据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含18O的丙酮酸中的18O到了二氧化碳中,即18O转移的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C错误;
D、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有光无光均可进行,D错误。
故选:A。
4.(2022湖州月考)到达西藏后,很多游客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减弱,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内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生成少量ATP
D.由于O2缺乏,造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第二、三阶段的进行
【解析】 A、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A正确;
B、人进入高原后,由于氧气浓度降低,无氧呼吸增强,产生乳酸增加,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值会略有下降,但不会显著下降,B正确;
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过程中不释放能量,C正确;
D、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不需要氧气参与,氧气减少直接影响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D错误。
故选:D。
5.(2021舟山期末)在动物细胞中,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如图。其中①~③表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丙、丁代表有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是[H],丁表示的是H2O
B.②和③中都能产生大量能量
C.过程③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D.产物CO2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水
【解析】 A、由以上分析可知,乙表示的是[H],丁表示的是H2O,A正确;
B、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只能产生少量的能量,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能量,B错误;
C、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
D、产物CO2中的氧来自直接来自丙酮酸和水,而丙酮酸来自葡萄糖,因此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水,D正确。
故选:B。
6.(2021杭州月考)柽柳是一种沃土能力强的盐生植物,对盐渍土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因而成为盐碱区域主要的生态修复物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柽柳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表示相关过程,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中物质甲表示  水 ,物质乙表示  二氧化碳 。图中的模型属于  物理模型 (填”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
(2)过程②的正常进行,还需要  水 作为反应物。过程③发生的场所是  线粒体内膜 ,其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  嵴 以增大表面积。
(3)图中①②③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  ③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柽柳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
(4)生长在盐碱区的柽柳,其根部的根毛区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较高,以维持其  吸水 能力,从而使细胞保持坚挺。
(5)柽柳根部可从土壤中吸收Ca2+,但不能确定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某同学通过设计以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请完善实验表格的内容:
项目 对照组 实验组
材料 5组生长状况相同的柽柳幼苗  5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相同的柽柳幼苗 
试剂 等量、相同且适宜浓度的Ca2+培养液
处理方法 除给予根系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  除利用呼吸抑制剂抑制根系呼吸外,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 
测定指标 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溶液中  Ca2+浓度 
结果和结论 若  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基本相同 ,则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若  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小于实验组的 ,则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解析】 (1)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过程①②③分别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甲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生成的水,乙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该图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图,因此图中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2)图中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反应物丙酮酸和水的参与。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线粒体的膜面积。
(3)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有ATP产生,即图中的过程①②③,生成ATP最多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即过程③。柽柳以葡萄糖为底物的细胞呼吸化学反应式可以简写成: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4)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外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维持植物细胞坚挺的状态。那么生长在盐碱区的柽柳,由于盐碱区土壤溶液浓度较高,柽柳在盐碱区土壤要保持正常生长必须能够从外界土壤溶液中吸水,因此其根部的根毛区细胞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才能够保证细胞吸水处于坚挺的状态。
(5)根据题意,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柽柳从土壤中吸收Ca2+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协助扩散)的区别再与是否消耗能量,则实验的自变量是能量的供应情况,因此控制能量的有无是关键,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可以通过控制细胞呼吸达到目的。此外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故实验设计如下:
材料:对照组为5组生长状况相同的柽柳幼苗,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的原则,故实验组也应选用5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相同的柽柳幼苗。
处理方法:对照组除给予根系正常的细胞呼吸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实验组除利用呼吸抑制剂抑制根系呼吸外,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单一变量原则)。
测定指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溶液中Ca2+剩余浓度,比较两组大小。
结果与结论: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基本相同,则证明Ca2+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被动运输;若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小于实验组的,则证明有能量供应的一组Ca2+吸收较多,柽柳根部吸收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故答案为:
(1)水 二氧化碳 物理模型
(2)水 线粒体内膜 嵴
(3)③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4)吸水
(5)5组生长状况与对照组相同的柽柳幼苗 除利用呼吸抑制剂抑制根系呼吸外,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 Ca2+浓度 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基本相同 对照组培养液的Ca2+浓度小于实验组的
提升练
1. (2020绍兴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干燥的环境细胞呼吸最弱,有利于果蔬储藏
B.慢跑过程中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
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为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解析】A、低氧、适度水分的环境细胞呼吸较弱,有利于果蔬储藏,A错误;
B、慢跑属于有氧运动,人体主要是从有氧呼吸过程获得能量,B错误;
C、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产生CO2,但产生CO2的场所不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为细胞质基质,C正确;
D、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为防止某些厌氧菌的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2. (2022衢州期中)有人用酵母菌的细胞成分进行如下实验,以探究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发生场所,以及产生物质和释放能量的情况。其中2号和3号试管中葡萄糖的变化量说明了(  )
试管 加入的细胞成分 加入的反应物 各试管变化情况 加入荧光素和荧光酶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 较强荧光
2 细胞质基质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减少,有14C标记的丙酮酸,NADH生成 较弱荧光
3 线粒体悬液 添加14C标记的葡萄糖和18O2 葡萄糖的量不变 没有荧光
4 线粒体悬液 添加14C标记的丙酮酸和18O2 丙酮酸的量减少,有14CO2,H218O生成 较强荧光
A.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丙酮酸
B.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产生少量能量
C.线粒体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能量
D.细胞质基质分解丙酮酸产生少量能量
【解析】 2号和3号试管,自变量是加入的细胞成分,在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减少,线粒体中葡萄糖不会减少,所以比较2号和3号试管,说明葡萄糖可在细胞质基质分解,葡萄糖不能直接在线粒体内分解。
故选:B。
3. (2022桐高返校考)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中耕松土②果蔬保鲜③贮存种子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⑤合理密植⑥糖渍、盐渍食品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⑧移栽幼苗时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③④⑦ C.②③④⑦⑧ D.①②③④⑥⑦⑧
【解析】 ①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①正确;
②果蔬保鲜是通过降低温度来降低细胞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②正确;
③贮存种子要在干燥、低温、少氧的环境中,减少自由水的量,降低酶的活性,减弱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③正确;
④汛期农田及时排水是防止植物的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系造成毒害作用,④正确;
⑤合理密植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利用细胞呼吸的原理,⑤错误;
⑥糖渍、盐渍食品利用的是渗透作用原理,将细胞杀死,破坏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从而使大分子物质能够进入细胞,⑥错误;
⑦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⑦正确;
⑧移栽幼苗时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⑧错误。
故选:B。
4. (2021温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生理活动时,收集了酵母菌生长增殖的资料,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1~4试管加入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结果如图所示。探究的问题不可能是(  )
A.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多少
B.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是多少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吗
D.酵母菌在无氧呼吸中是否产生乙醇
【解析】 A、甲、乙两试管的生成物在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接触后,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变化不同,是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数量不同的原因,即该实验可以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多少,A正确;
B、实验的结构图中在给两支试管加热处理,并每支试管均配有温度计,说明该实验有可能是探究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是多少,B正确;
C、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图中甲和乙中都有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因此可用于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否都能产生CO2,C正确;
D、右侧虽进行着无氧呼吸,但整个装置中没有相关的酒精检测图示或文字叙述,D错误。
故选:D。
5. (2022椒江区月考)细胞呼吸是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供能活动,其中供能最多的阶段是电子传递链(如图所示),胞液侧为线粒体双层膜间隙。请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线粒体的内膜两侧的pH梯度需在有氧气供应时才能维持
B.好氧细菌细胞中也具备类似此图功能的膜脂和膜蛋白结构
C.介导H+从胞液侧进入基质侧的蛋白复合体具有催化作用
D.H+从基质侧进入胞液侧的过程属于消耗ATP的转运过程
【解析】 A、氧气作为电子的受体,发生反应后能将质子泵入膜间腔,因此切断氧气的供应,则线粒体内膜两侧的pH梯度会消失,即线粒体的内膜两侧的pH梯度需在有氧气供应时才能维持,A正确;
B、好氧细菌的有氧呼吸也存在电子传递链,因此细胞中也具备类似此图功能的膜脂和膜蛋白结构,B正确;
C、介导H+从胞液侧进入基质侧的蛋白复合体能催化ADP和Pi合成ATP,因此具有催化作用,C正确;
D、将H+从基质侧进入胞液侧是主动转运过程,其能量来自于高能电子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体时释放的能量,不需要消耗 ATP,D错误。
故选:D。
6.(2021衡阳期末)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单细胞真菌,常被用作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材料。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中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装置1、2中的液滴均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只进行无氧呼吸
B.若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若装置1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若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 A、装置1和装置2的液滴均不移动,即没有氧气的消耗,也没有二氧化碳的产生,说明酵母菌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2中的液滴不动,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氧气量相等,可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
C、装置1中的液滴不动,说明没有氧气的消耗,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装置1中的液滴左移,有氧气的消耗,装置2中的液滴右移,说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多于消耗氧气量,可知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A。
7. (2021金华期中)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密闭锥形瓶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活化的酵母菌,适宜条件下培养,测定培养液中溶氧量和CO2含量(单位:mg/L),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50s时,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
B.300s后,吸取培养液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灰绿色
C.400s后,细胞呼吸吸收O2与释放CO2保持稳定
D.酵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和产生CO2的部位均为线粒体
【解析】 A、150s时,氧气吸收量速度比二氧化碳释放量的速度慢,此时主要以无氧呼吸为主,丙酮酸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A正确;
B、300s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会出现灰绿色,B正确;
C、400s后,培养液中O2和CO2保持不变,表明细胞呼吸停止,C错误;
D、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O2和产生CO2的部位均在线粒体,前者在线粒体内膜,后者在线粒体基质,D正确。
故选:C。
8. (2021台州期末)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图所示。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右管液面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未进行酒精发酵
【解析】 A、甲组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氧气的消耗量,A正确;
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是氧气减少量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综合,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正确;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下降,说明容器中压强增大,因此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C错误;
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C。
9. (2020杭州月考)研究影响豌豆幼苗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过程②耗氧速率比③慢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葡萄糖不足
C.过程④耗氧速率降低和过程⑤耗氧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都是由ADP含量变化引起
D.对本实验数据的分析,不需要考虑因变量氧气浓度的影响
【解析】 A、由题图曲线可知,加入线粒体后,①过程氧气浓度略有下降,说明在线粒体中进行了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消耗量氧气,A错误;
B、过程②氧气浓度降低的速率较慢,但加入呼吸底物后,过程③氧气浓度的下降速度加快,说明过程②耗氧速率变化的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呼吸底物不一定是葡萄糖,B错误;
C、④过程氧气浓度降低的速率较慢,但加入ADP后,⑤过程氧气浓度的下降速度加快,说明两者耗氧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DP含量引起的,C正确;
D、对本实验数据的分析,需要考虑因变量氧气浓度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10. (2020九校联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线粒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消耗
②叶绿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产生
③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多
④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细胞代谢耗能越多
⑤夜间,叶绿体中C3的还原所需的ATP可以来自线粒体
⑥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
⑦在酶促反应中,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为化学反应提供的活化能更多使之具有高效性
⑨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⑩DNA能控制蛋白质类酶的合成,但不能控制RNA类酶的合成
A.3项 B.4项 C.5项 D.6项
【解析】 ①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产生大量ATP,而第三阶段需要消耗氧气,因此线粒体中产生大量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消耗,①正确;
②叶绿体通过光反应阶段产生ATP,而光反应阶段会产生氧气,因此叶绿体中大量产生ATP时,一定伴随着O2的产生,②正确;
③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较少,但合成的速度较快,③错误;
④ATP与ADP的转化速率越快,细胞代谢耗能越多,④正确;
⑤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绿体中C3不能还原,⑤错误;
⑥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但不一定都分布在线粒体中,如无氧呼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蓝藻等需氧型原核生物需氧呼吸所需的酶分布在细胞质中,⑥正确;
⑦在酶促反应中,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⑦正确;
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使之具有高效性,⑧错误;
⑨低温不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⑨错误;
⑩DNA能控制蛋白质类酶的合成,也能控制RNA类酶的合成,⑩错误。
故选:C。
11.(2019杭金衢联考)为了确定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只发生在线粒体中,不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 ,将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进行 对比 就能得出结论。
(2)请写出肝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有氧呼吸: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
(3)实验步骤③必须保持线粒体的完整性,不能让其发生破碎,原因是 避免线粒体基质混入细胞质基质,给实验带来干扰 。
(4)步骤⑥中CO2检测剂可能是 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
(5)实验结果发现,1号和2号试管中均检测到CO2(与预测结果不相符),据分析是空气中的CO2溶解在1号试管与2号试管造成的。为了对这种干扰造成的结果进行校正,请你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项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是: 分别给1号试管、2号试管设置空白对照A、B试管,A、B试管中分别加入与1号试管、2号试管相同的物质,只是⑤步骤不加丙酮酸(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并放置于相同的条件下 。
【解析】 (1)由该实验过程可知,一组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另一组在线粒体中进行,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通过二氧化碳检测试剂检测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并将其结果对比可判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产生场所。
(2)有氧呼吸方程式为: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肝脏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无氧呼吸的方程式为: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3)若线粒体破碎后,其基质会混入细胞质基质,导致无法区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酶的作用下分解还是在线粒体基质中酶的作用下分解的,所以实验步骤③必须保持线粒体的完整性,不能让其发生破碎。
(4)1号、2号试管中均有空气中的CO2,为了排除其带来的实验误差,还应该对实验设计做如下改进:分别为1号和2号试管设置对照组A、B试管;A、B试管中分别加入与1号试管、2号试管等量的细胞质基质保存液、线粒体保存液,只是⑤步骤不加丙酮酸(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并放置于相同的条件下。
故答案为:(1)(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 对比(相互对照)
(2)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3)避免线粒体基质混入细胞质基质,给实验带来干扰
(4)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5)分别给1号试管、2号试管设置空白对照A、B试管,A、B试管中分别加入与1号试管、2号试管相同的物质,只是⑤步骤不加丙酮酸(而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并放置于相同的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