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通过表演历史剧,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重点:
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评价汉武帝。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思考:1.这里的他指的是谁?
2.他有什么功绩,才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东汉的统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西汉建立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醇 chún 醇驷 sì指四匹
马的毛色一样。) ——《汉书·食货志》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原因:秦的暴政和
长期战乱造成的。 如果你是汉朝初期的皇帝,面对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形势怎么办?想一想?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奖励农桑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看谁找得快:措施“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成由俭 败由奢汉文帝霸陵看图知兴衰主观 条件 汉武帝的大一统 ?文景之治 客观 条件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汉武帝。雄才大略
善于用人汉高祖:封国汉景帝:削藩汉武帝:分封同姓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的他自制万箭数十万,府库的珠子、宝器多于京师。小组合作组建智囊团
为汉武帝排忧解难
制定解决诸侯国问题的方案比如这个长方形是一个诸侯王的封地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法家
韩非道家最近比较烦,诸子百家思想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批评朕,指责中央,不利于中央政策的实行呀!儒家
董仲舒董仲舒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汉代讲学图◆中央设立太学
◆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1、政治:
2、思想:
3、经济:
4、军事:削弱诸侯国势力(主父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材第13课第14课什么叫大一统 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
拓展你说我说 9
年25
年220
年 公
元
前
202
年王莽
建权刘
秀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后人评说!集思广益:谈谈评价历史人 物的方法文景之治 客观 条件 主观 条件 汉武帝的大一统 雄才大略
重用人才鼎盛光武
中兴 东汉
名存实亡 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1、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是:A、贞观之治B、光武中兴C、汉武帝时期D、文景之治D课堂巩固2、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西汉处于鼎盛时期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文帝D、汉武帝D3、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它的主要教材是( )A、儒家经典B、道家经典C、法家著作D、墨家著作A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B、除儒家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A5、列举汉武帝在政治、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面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的哪一事件?有什么危害?
(2)材料二:“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3)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政治:削弱诸侯
文景之治 基础 大一统 国的势力 鼎
思想:罢黜百家 盛
文帝 景帝 汉武帝 独尊儒术大 统 板书设计: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