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05 10: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考考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的时期。
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
(宋齐梁陈)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知识与能力
?1.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通过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孝文帝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2.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圈、点、勾、画善于质疑将重要历史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圈、点、勾、画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学习方法自学114页:
1.北魏的建立:时间: 后期, 族。
统一的实现: 年,北魏统一 。
2 .民族融合: 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 已经成为趋势。1、你了解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吗 ?2、你知道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吗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呢?5、你知道北朝包括哪些朝代吗? 公元386年,鲜卑人
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
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曹魏 西晋 前秦 北魏
氐鲜卑东汉之后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阅读史料: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结合图片,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北方的统一439年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三、民族的融合1、生产技术2、生活习俗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族农耕技术汉族学习北方民族畜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衣食生活
用品胡人汉服,汉人胡服汉人胡食(烧烤、烙饼等)汉人使用胡床(椅子)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衣着胡人汉服,汉人胡服 “胡”字其实代表着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他们改变了我们的餐桌、改变了我们的口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农史学家认为:“胡”系列大多为两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原来如此: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席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下列事件中促进民族融合的有:①春秋诸侯争霸
②张骞通西域
③民族迁徙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史上重要改革:韩非管仲商鞅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管仲改革, 齐国国富兵强;是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 秦国国富兵强, 确立封建制度,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孝文帝,为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如何使得国家强大起来?你会怎么做?改革迁都洛阳 改革的内容政治、经济改革自学115页思考: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哪一些? 想一想: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面临哪些困境?悲平城,
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
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北魏歌谣①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
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原因: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论从史出(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语言方面使用?禁用?论从史出胡服汉服服饰方面穿戴?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姓氏方面鲜卑姓氏改为?论从史出论从史出礼法方面学习什么?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制度方面婚姻方面服饰方面语言方面礼法方面姓氏方面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迁都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迁都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社会生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政治制度: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文 化: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以史为鉴礼法方面语言方面推广普通话尊敬孝顺长辈今天我们应该: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影响?动脑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东汉记忆口诀北魏有个孝文帝, 迁都洛阳定大计,
穿汉服 学汉语, 改汉姓 学汉礼,
卑汉联姻受鼓励, 采用汉制学令律,
孝老尊孔倡风气,民族融合大统一。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旧俗,诏禁士民胡服。
材料二 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改(改变);三十以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指不接受过去的语言),若有故(故意)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材料三 魏主诏曰:……(拓拔氏)宜改为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指北方)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
请回答:
(1)文中“魏主”是谁?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各是什么?
(2)你还知道他为加强统治而采取的其他措施吗?请举一例,并说明其意义。
(3)上述措施共同的历史作用是什么?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
?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
评价历史人物改革,主要根据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二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加以肯定。
他是我国历史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评价孝文帝: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改革措施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2.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 (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BC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6.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请回答:
1、“魏主”是指哪一位皇帝?
2、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这位皇帝身上你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BA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禁用鲜卑语。锐意改革、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