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课标与教材:
1、课标要求: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市的崇敬。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情分析: 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本课较难理解的地方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产生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课本介绍不多太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
创新支点:通过学习变法运动,分析与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战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最主要的原因。找出当时的主要矛盾,发现矛盾的变化。
学习方法与媒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 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都江堰的修建者及都江堰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4、知道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谁能讲述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这个故事涉及到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环节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阅读课本第36、37页了解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以及被广泛推广分别在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指什么?
思考: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环节二:著名的都江堰
.记住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你能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吗?
环节三:商鞅变法★
1、阅读课本说一说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时间: 人物 支持者
内容:
(1)国家承认 ,允许
(2)奖励 .
(3)建立_________..
3、商鞅变法的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________,_________制度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阶级和_______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___________社会形成了。
三、合作探究: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车裂”但新法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深入人心,因而得以继续推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说出你的理由。从商鞅的结局中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四、质疑问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整体建构: 春秋时期,我国已使用 和__________,
生产工具 时期,推广使用。
大 社会经济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革 水利工程:秦国蜀郡太守 修筑的 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的 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新兴的 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
时 ,掀起变法运动。 1、
代 社会变革 内容:2、
效果显著的变法: 3、
影响: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 的封建国家,为后来 奠定了基础。
五、当堂测试
1、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称赞的是:( )
A.伊尹 B.姜尚 C.李冰 D.商鞅
3、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各国实力的增强
C.限制商业的发展 D.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4、下列属于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5、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阅读下面有关商鞅变法的叙述,纠正其中的四处错误。
公元356年,商鞅在秦始皇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国家以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国有制,由于变法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商鞅被杀害。
错误: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 错误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