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07 20: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标与教材:
1、课标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但对于真正的原始农耕生活,由于距今时间比较久远,学生难以想象,特别是原始居民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及所居住的房屋,需要观察图片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两种原始居民的名称、位置、各自的农耕特征。
创新支点: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做一个表格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先民们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目标:1、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
学习方法与媒体:小组合作探究 学案、讨论、、 图片分析。由于本课内容时间久远,不易理解,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图片资料等加以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媒体:历史文物、遗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你能回答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的哪些远古居民?
二、自主学习
环节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阅读教材第7~9页并结合图片,填写下面的表格并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畜牧业 手工业 房屋样式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2、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中,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环节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原始居民的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三、.合作探究:
将表格内容和上节课所学内容加以比较,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 有了哪些进步?
四、质疑问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整体建构:(总结)
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六、当堂测试: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 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 )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
A、玉米 B、水稻 C、 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 元 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 ) ①会种植粮食 ②会饲养家禽 ③会制造陶器 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 。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 ②磨制的 石刀、石斧 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
A、元 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 大 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 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补充几点?
.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