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知识梳理+学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知识梳理+学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18 19:06:49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时代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联盟被国家代替;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被等级关系代替;
禅让制被世袭制代替;
4、“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夏商西周更迭表
国家 夏 商 西周
建立时间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 禹 汤 周武王
都城 阳城(今河南登封) 殷(今河南安阳) 镐京(今陕西西安)
末代君主 桀 纣 周幽王
灭亡时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灭亡原因 末代君主桀残暴,被商部落的汤推翻。 末代君主纣残暴,被周部落的武王推翻。 被少数民族犬戎灭掉。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的统治方式
通过血缘关系划分等级尊卑,形成金字塔形的统治网;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以达到对内镇压反抗,对外征战的目的;
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教化活动,教育感化民众。
2、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受封对象:周王同姓、亲戚、功臣等。
内容:国王把土地、臣民分封给贵族, 称“授民授疆土”。
步骤: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受封者的义务:受封者要对周天子履行守疆、进贡、出兵、朝见的义务。
作用:打破了夏商时期众帮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朝与周边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周朝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社会大变革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时代特征:
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称霸,混战不休;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先后形成春秋五霸;战国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混战,大国吞并小国,剩下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争相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成功,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将来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着土地私有,地主阶级和农民开始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
由于新旧制度交替,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活跃,形成了众多学术流派,他们阐述各自的观点,宣传各自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齐桓公称霸条件:1、靠近渤海,经济条件优越
2、任用能人(管仲),致力改革(如设立常备军,加强军事力量;改革内政等)
3、注重发展经济(如奖励垦荒;大力发展渔盐业等)
4、“尊王攘夷”提高威望。
称霸标志:葵丘会盟
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主要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合纵:六国为了对抗秦国组成的联盟
连横:秦国为了瓦解六国联盟采取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针。
结果:六国不齐心,被秦逐个击破。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背景:生产工具进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战国时期的牛耕得到推广和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
生产方式变化:个体小农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商鞅变法的目的: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广纳人才,企图通过变法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经济方面);
(2)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军事方面);
(3)建立县制(政治方面);
(4)编定户口(人口管理方面);
(5)加强刑罚(法律方面);
影响: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 朝代 主要主张及代表作
道家 老子(李耳) 春秋 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主张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他的思想被整理成《道德经》。
庄子(庄周) 战国 主张“道法自然”
儒家 孔子(孔丘) 春秋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2、他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让更多人能接受教育,他还主张“因材施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孟轲) 战国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墨家 墨子(墨翟)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主张“法制”,加强中央集权
兵家 孙武 春秋 著有《孙子兵法》,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著有《孙膑变法》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兴修了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由鱼嘴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分洪,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发挥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编钟:河北随县出土的编钟体现了我国两千多年前音乐的高水平。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课程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自主学习】
查找成语“助纣为虐”的由来,纣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共同探讨】
材料:“大道之行也(太平盛世的时代),天下为公(大家共有)。选贤(贤惠)与能(才能),讲信修睦(讲究信用、和睦)。故人不独(单独)亲(亲近)其亲(亲人),不独子其子(只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消失),天下为家(某个家族)。各亲其亲,各自其子,货力为己(财物和劳力都是私人拥有)。”------《礼记》
请回答:材料反映的两个时代有什么不同?我们学过的哪个时期是“天下为公”的时期?哪些时代是“天下为家”的时期?
【课堂练习】
1、从第一个国家产生,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中国都处在“家天下”的一种局面,这种局面开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2、下列内容与夏朝的建立有关的是 ( )
①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
②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③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④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国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有个共同的原因( )
A.外族入侵 B.末代君主残暴或昏庸
C.人民反抗 D.统治者内部斗争
4、《尚书.无逸》说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反映了商纣王
在位时( )
A.喜欢网罗美女 B.喜欢建造宫殿 C.喜欢打仗 D.喜欢搜刮百姓
5、上古三代更替正确的是 ( )
A.周---夏---商 B.夏---商---周
C.商---周---夏 D.夏---周---商
【质疑问难】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课程标准】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查找成语“烽火戏诸侯”的由来,说说这些诸侯在履行什么义务?
【共同探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领导)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当时的社会把人分成哪些等级?
【课堂练习】
1. 西周时期有一孔姓诸侯王,他有一妻二妃,妻冯氏生有长女孔甲、儿子孔乙、
儿子孔丙,妃黄氏先后生有长子孔大、孔小,妃姬氏生有儿子孔达。根据你
所学过的知识,这位诸侯王去世后,正常情况下,谁将继承王位 ( )
A.孔乙 B.孔大 C.孔达 D.孔甲
2.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的( )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3、“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诸侯是在履行哪项制度给他们规定的哪项义务( )
A.勤王 B.出兵 C.朝觐 D.纳贡
4.下列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叙述错误的是 ( )
A.分封的对象是同姓或异性的贵族
B.被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不用承担义务
C.被分封的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诸侯国里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
D.分封制对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
【质疑问难】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自主学习】
查找成语“一箭之仇”“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问鼎中原”(抽签确定其中一个),并写成故事。
【共同探究】
《史记》记载:“尉缭(人名)来,说(游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好比)郡县之君(君主)。臣但控(担心)诸侯合从(合纵)……愿(希望)大王毋(不要)爱财物,赂(贿赂)其豪臣(有名望的大臣),不过亡(损失)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完蛋)。’秦王从(听从)其(他的)计(计谋)。
分析材料,当时尉缭向秦王提出了什么建议?秦王又是怎么做的?再想想,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
【课堂练习】
1、下列对春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 ②诸侯势力大
③周天子名存实亡 ④经常发生诸侯称霸战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 《论语》记载:“管仲相,霸诸侯,一匡天下。说明齐桓公称霸是因为 ( )
A.有霸气 B.诸侯懦弱 C.任用能人 D. 善于作战
3.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记载晋文公“始入教其民……入务利民……伐原(国名)以示之信……大搜(规模 )以示礼,作执秩(官名)以正(纠正)其官……一战而霸”, 说明晋国能称霸诸侯靠( )
①取信于民 ②监察百官 ③以礼治国 ④造福百姓
⑤频繁发动战争 ⑥注重教育感化百姓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在下图填出战国七雄的位置:
【质疑问难】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讲讲秦国强大并最终统一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试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考虑)
【共同探究】
材料一:令(法令)行(执行)数(几)年,秦民(百姓)之国都言(说)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数以千计)。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从)上犯之。”太子,君(君主)嗣(后代)也,不可施刑,刑(罚)其(他)傅(师傅)公子虔,黥(脸上刺字)其师(老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都)趋(服从)令。行(执行)之十年,秦国道(道路)不拾遗(遗漏),山无盗贼,民勇(英勇)于公(国家)战,怯(不敢)于私(私下)斗,乡邑(镇)大治(治安好)。
材料二:初,商君(商鞅)相(辅助)秦,用法严酷,尝(曾)临(亲临)渭(渭河)论囚(处决囚犯),渭水尽赤(都变红了)。为(当)相(宰相)十年,人多怨(怨恨)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商鞅变法的法令为什么能取得成效?取得了什么成效?
(2)分析材料二,商鞅以悲剧收场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课堂练习】
1.针对当时“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商鞅采取的对策是(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实行连坐 D.承认土地私有
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话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是( )
①改革旧习俗 ②富国强兵 ③扩大疆域 ④政权巩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民开垦荒地多和织布多的可以获得免除徭役,因懒惰或经商致贫的要沦为官奴
B.邻居犯法其他人不告发的要被腰斩
C.宗室的后代可以世袭上辈的爵位
D.全国设31个县,设县令、县丞
4、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
刑法方面
经济方面 1、
2、
3、
军事方面
政治方面
【质疑问难】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课程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自主学习】
中国的汉字的经历了怎样一个演变过程?青铜器是怎么制成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用来做什么?
【课堂练习】
1、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2.我国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很高,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下列青铜器,属于酒器的是( )
3、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
A B C D
4.参加夏令营的同学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下图的一块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片的文字应该是 ( )
A.刻字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质疑问难】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诸子百家对峙表
时期 思想流派 代表人 著作、主张
春秋时期 儒家
道教
战国时期 儒家
道教
墨家
法家
兵家
【共同探索】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各种思想流派活跃?你认为哪家学派的主张对现在治理国家最有用?为什么?哪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最深远?
【课堂练习】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话出自( )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2.齐宣王想知道称霸天下的办法,有位思想家提议他:“……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孟子
3.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这些主张可能出自( )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
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 )
A.知识分子思想活跃 B.各学派重视学术交流
C.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D.各国诸侯重视知识分子
5.(06年盐城)2005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奖项。孔子不仅是大教育家,还是大思想家,他的主要言论收集在( )
A.《道德经》 B.《论语》 C.《春秋》 D.《尚书》
【质疑问难】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自主学习】
都江堰从战国修筑到现在仍发挥作用,即使经历汶川大地震也没有受到太大损坏,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它的设计有什么奥秘?
【共同探究】
《华阳国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饥荒),时(当时)无荒年,天下谓(称)之‘天府’也。”
材料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天府”?
【课堂练习】
1.秦国太守李冰为消除水患、灌溉农田、改善民生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有这么一段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已从输送汨汨清流。”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3、如图,起到“分洪以减灾”作用的是( )
A.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离堆
【质疑问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