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2.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 )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3.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4.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5.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7.灭亡西晋王朝的民族是 ( )
A.匈奴 B.鲜卑 C.羯族 D.氐族
8.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 )
A. 西晋灭蜀 B. 西晋灭吴 C. 西晋代魏 D. 少数民族的内迁
9.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的主要有 ( )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 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10.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 )
A. 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B. 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 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D. 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11.曾经统一过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
A. 匈奴 B. 氐族 C. 羯族 D. 羌族
12.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 )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②草木皆兵—
A. 官渡之战 B. 长平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3.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 阶级矛盾的尖锐
C.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14.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
A. 司马懿和司马昭 B. 司马昭和司马炎 C. 司马炎和司马睿 D. 司马炎和司马昭
15.造成西晋统治短暂的直接原因是 ( )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统治集体内部争权夺利 D.士族势力削弱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6.请回答:
(1)此图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你能说出此图是什么成语,你还能说出哪些?
(4)请再列举出与这次战役特点相同的我国历史上的另外三个战役的名称。
(5)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15 ACCCD DABBD BCACC
16.(1)淝水之战
(2)383年,前秦,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
(4)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5)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3、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曹丕死后,大臣 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最先灭掉了 国。266年,他的孙子 建立晋朝,定都 ,史称西晋。 年,西晋灭掉 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但是此后发生的 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7年, 重建晋朝,定都 ,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 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王是 他任用汉族人 为相。383年,在 东晋大败前秦。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 ,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称为 。
3、思考:六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
4、思考:“动脑筋”一(第109页)、二(第111页)三(第112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师讲解少数民族内迁的方向、内迁民族等情况及带来的影响;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淝水之战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
1、小组代表说一说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都有哪些?发展的表现又有哪些?老师归纳总结。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三。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一、选择题
1、西晋完成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17年
2、以下有关淝水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B.发生在公元3世纪
C.苻坚南征受到上下支持 D.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
3、下列的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4、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
①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先进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各地陆续兴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农民大批南迁。试分析在这种状况影响下,当时经济方面呈现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对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一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灭掉六国后,继续向南方用兵,征服了越族地区,达到南海边上,并在那里设置郡县,历史上第一次对珠江流域实行了有效统治。为了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管辖,秦朝迁徙了50万中原人戍守五岭,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随之传入珠江流域,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过,这次迁徙是政府的主观行为,加之秦朝的暴政和速亡,所以对江南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
材料二 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口达到几百万。在这股移民潮中,就由部分人进入福建,如晋江的地名,就是因晋代南下福建的汉人沿江而居,怀念故土而得名的,大家知道泉州附近有座洛阳桥吗?桥下的那条江叫洛阳江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后来北宋的蔡襄就修建了洛阳桥。据记载,当时南迁到福建的有八大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学习历史就要为现实服务,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西部开发的建设者,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
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
?
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
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
?
三、问答题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课件32张PPT。三国实力比较表三国中哪一国有条件完成统一?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司马懿魏吴魏263年266年司马炎280年完成统一 西晋统一280年316年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的统一局面维持了多久?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小故事:《傻瓜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
司马炎:司马衷,你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务正业,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守住祖宗创下的基业啊?过来,我出几个问题考考你,拿回去做,三天之内答复我。
司马衷:(战战兢兢接过考题,傻了眼似的反过来、倒过去看了一通,垂头丧气地退下。)
贾南风:(见司马衷唉声叹气,说道)你真是没用,这有何难!你贵为太子,叫几个人帮你答题不就成了?交给我去办。
(贾南风很快就让人把答案做出来,司马哀乐不可支地去见司马炎。)
司马炎:(边看边点头)谁说你傻呀?思维还是很清楚的嘛!这下我死了也就可以瞑目了。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司马衷:好也!我老爸可死了!轮到我当皇帝喽!各位大臣,朕今天心情好,走,出去玩一玩!
(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惠帝觉得很奇怪。)
司马衷: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东西还是私家的东西?
随从:(感到皇帝的问题很可笑,但又不好不回答)“呢──呢──这些东西嘛──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
大臣:启奏陛下,近几年闹灾荒,各地都报告说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
司马衷:“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由于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他统治期间,实际上是贾后专权。贾后掌权七八年,骄横跋扈,胡作非为,名声坏透了。各地的诸侯王都想夺皇帝宝座,在他们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厮杀。参加这场混战的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西晋的统治严重削弱。316年,被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攻灭。
第二年,皇族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东晋政权。黄河流域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之中。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并让他们到各地掌握实权。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苻坚王猛淝水之战八公山苻坚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是晋军,『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来源于此。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江南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宋书》北农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