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24 08: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板书)。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认识和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动力,这种变革不仅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这样封建剥削方式出现,随之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过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过渡】(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过渡】:基于对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①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预设问题,化难为易,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②讲述法(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封建制的形成,学生难于理解)
③多媒体演示法(可增大教学容量,化抽象为形象)
(2)学法指导
为了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我引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①阅读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
②史料分析法:通过提供图片和文字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形成初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③合作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由旧知导入新知,这样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创设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导致这种变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以疑激趣。
㈡在讲授新课环节
我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概括起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教师作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制作了导读提纲并利用多媒体展示:
阅读教材,思考教材从哪些方面说明铁器和牛耕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以得到推广?
思考并讨论铁器工具和石器、青铜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观看都江堰防洪灌溉原理视频,我们应从李冰身上学习什么?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变法对秦国起到什么影响?
封建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㈢课堂小结环节
课堂小结是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此环节我强调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兴修,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导致战国时期成了大变革的时代,各国的变法洪流冲涤着旧的统治秩序,将我国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了封建社会。
㈣拓展延伸环节
历史科具有人文教育作用,通过拓展延伸能给学生以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为此我设置以下问题:
(多媒体)有一次,前总理朱镕基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①设问:旧贵族为何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朱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㈤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此环节我设计如下: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兴修      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力)
土地私有、封建经济产生          生产关系变革
(经济基础)
地主阶级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社会制度变革
(上层建筑)
简明扼要的展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