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路程问题(课件+巩固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路程问题(课件+巩固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7-13 10:56:53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路程问题
【例1】小玲买完水果后去学校,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外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即速度保持不变)前进去学校。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思考:1、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并说明题意吗?试试看
课堂引入
【例1】小玲买完水果后去学校,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外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即速度保持不变)前进去学校。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思考:1、设小琴的速度为v千米/时,小琴的家离外祖母的家S千米,那么小琴2h、5h后走了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2v
5v
【例1】小玲买完水果后去学校,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外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即速度保持不变)前进去学校。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思考:2、等量关系是什么?
2v
5v
【例1】小玲买完水果后去学校,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外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即速度保持不变)前进去学校。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解】设小琴的速度为v千米/时,小琴的家离外祖母的家S千米,依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他的速度是4千米/h,家离外祖母家5千米,
2v
5v
【例1】小玲买完水果后去学校,要经过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外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即速度保持不变)前进去学校。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
思考:3、设只设一个未知数,如设小琴的速度为v千米/时,你能列出方程吗?
由第一个条件知道小琴的家与外婆的家相距:
(13-2v)千米,由第二个条件知道:(13-2v)+5v=25.
2v
5v
(2)设: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之,也可以
间接 设之;
(5)答:检验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写出答案.
(4)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3)列: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组;
(1)审:审题,弄清题意及题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A
B
铁路120km
公路10km

长青化工厂
铁路110km
公路20km
例2 如图所示,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且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解:设制成产品x吨,原料y吨,由题意得
1.5×(20x+10y)=15000
1.2×(110x+120y)=97200
x=300
y = 400
解方程组,得
答: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1887800元.
例3 甲、乙两人从相距36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如果甲比乙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乙出发后经2.5小时相遇;如果乙比甲先走2小时,那么他们在甲出发后经3小时相遇;求甲、乙两人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36千米
甲先行2时走的路程
乙出发后甲、乙2.5时共走路程




相遇
相遇
36千米
甲出发后甲、乙3时共走路程
乙先行2时走的路程


例4 某业余运动员针对自行车和长跑项目进行专项训练. 某次训练中,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10 m/s,跑步的平均速度为 ,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共5 km,共用时15 min.求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的长度.
分析 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有:
自行车路段长度+长跑路段长度=总路程,
骑自行车的时间+长跑时间=总时间.
解 设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x m,长跑路段的长度为ym.
根据等量关系,得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此自行车路段的长度为3000m,
长跑路段的长度为2000m.
(2)设: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之,也可以
间接 设之;
(5)答:检验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写出答案.
(4)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3)列: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组;
(1)审:审题,弄清题意及题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1、 小刚骑摩托车在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8:00时看到里程碑上的数是一个两位数,它的数字之和是7;9:00时看里程碑上的两位数与8:00时看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颠倒了;10:00时看到里程碑上的数比8:00时看到的两位数中间多了个零,小刚在8:00时看到里程碑上的数字是多少?
解:设小刚在8:00时看到的数字的十位数字是x,个位的数字是y,那么
x+y=7
(10y+x)-(10x+y)=(100x+y)-(10y+x)
答:小刚在8:00时看到的数字是16.
x=1
y=6
解方程组,得
1.一条船顺流航行是逆流航行的速度的3倍,这
条船在静水中的航速与水的流速之比为( )
A.3:1 B.2:1
C.4:1 D.5:2
2.小聪存入银行人民币若干元,年利率为2.25%,
一年到期后将缴纳利息税72元(税率为利息的
20%),则他存入的人民币为(  )
A.1600元   B.16000元 
C.360元  D.3600元
B
B
3、家具厂生产一种餐桌,1m3木材可做5张桌面或30条桌腿。现在有25m3木材,应怎样分配木材,才能使生产出来的桌面和桌腿恰好配套(一张桌面配4张桌腿)?共可生产多少张餐桌?
解:方法一:设用xm3木材生产桌面,用ym3木材生产桌腿,根据题意得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新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第二章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路程问题
班级 姓名
1、(2013 内江)成渝路内江至成都段全长170千米,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内江、成都两地相向开出,经过1小时10分钟相遇,小汽车比客车多行驶20千米.设小汽车和客车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和y千米/小时,则下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3台湾、27)图(①)的等臂天平呈平衡状态,其中左侧秤盘有一袋石头,右侧秤盘有一袋石头和2个各10克的砝码.将左侧袋中一颗石头移至右侧秤盘,并拿走右侧秤盘的1个砝码后,天平仍呈平衡状态,如图(②)所示.求被移动石头的重量为多少克?(  )
  A.5 B.10 C.15 D.20
3、(2013年江西省)某单位组织34人分别到井冈山和瑞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井冈山的人数是到瑞金的人数的2倍多1人,求到两地的人数各是多少?设到井冈山的人数为x人,到瑞金的人数为y人,请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组是 .
4、(2013 苏州)苏州某旅行社组织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西安、北京旅行,已知这两旅游团共有55人,甲旅游团的人数比乙旅游团的人数的2倍少5人.问甲、乙两个旅游团个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1、(2013 内江)成渝路内江至成都段全长170千米,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内江、成都两地相向开出,经过1小时10分钟相遇,小汽车比客车多行驶20千米.设小汽车和客车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和y千米/小时,则下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3台湾、27)图(①)的等臂天平呈平衡状态,其中左侧秤盘有一袋石头,右侧秤盘有一袋石头和2个各10克的砝码.将左侧袋中一颗石头移至右侧秤盘,并拿走右侧秤盘的1个砝码后,天平仍呈平衡状态,如图(②)所示.求被移动石头的重量为多少克?(  )
  A.5 B.10 C.15 D.20
3、(2013年江西省)某单位组织34人分别到井冈山和瑞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井冈山的人数是到瑞金的人数的2倍多1人,求到两地的人数各是多少?设到井冈山的人数为x人,到瑞金的人数为y人,请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组是 .
【答案】.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不要求求出方程组的解),准确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代数式表示.
【解题思路】 这里有两个等量关系:井冈山人数+瑞金人数=34,井冈山人数=瑞金人数×2+1.所以所列方程组为.
【解答过程】 略.
【方法规律】 抓住关键词,找出等量关系
【关键词】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4、(2013 苏州)苏州某旅行社组织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西安、北京旅行,已知这两旅游团共有55人,甲旅游团的人数比乙旅游团的人数的2倍少5人.问甲、乙两个旅游团个有多少人?
考点: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分析: 设甲、乙两个旅游团个有x人、y人,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甲团+乙团=55人;甲团人数=乙团人数×2﹣5,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解即可.
解答: 解:设甲、乙两个旅游团个有x人、y人,由题意得:,解得,答:甲、乙两个旅游团个有35人、20人.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7 页 (共 1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