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
131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我们自己》 (
131
)
教科版 二年级下册 《我们自己》单元 2. 通过感官来发现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我们自己》 课题 2. 通过感官来发现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 生命系统的构成
学习内容及要求 5.5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1~2年级 ④识别人的眼、耳、舞、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科学思维 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想象。 探究实践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采用实验的方式,研究感觉器官能做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 态度责任 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愿意在合作中承担自己的工作,并积极参与研究活动。 了解残障人士因为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生活困扰。理解他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的意义。 知道技术发明为残障人士改善生活提供了帮助。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够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实验发现的事实和想象。
教学 准备 教师:爱牛课件优化、学生器材1份、班级记录表1份、圣女果等纯色水果每人1个、塑料苹果或香蕉1个。
学生:岩石、装有40-50℃热水的杯子、包子、能播放音乐的音响、盲文板、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用感官来发现。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自己的身体,用眼睛看到了身体外部的器官,用手上的皮肤触摸到了骨骼和肌肉,用耳朵听到了身体里器官发出的声音,对我们的身体有了很多了解。生活中我们也用舌头来尝味道,用鼻子闻各种气味。 2.引导:我们用来观察的眼、耳、口、鼻、皮肤等这些身体器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感觉器官,简称感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感官来发现。(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
二、探索:认识感官及作用(预设10分钟) (一)探索1:交流。通过感官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1.出示物体(建议是水果等可以食用的纯色物体),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视觉信息。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眼睛了解了这个物体的视觉信息。 4.观察: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其他感官了解这个物体的更多信息。(耳听:音量、音高、音色、舒适度等听觉信息;舌尝:酸、甜、苦、辣、咸、涩等味觉信息;鼻嗅:香、臭、刺激等嗅觉信息;皮肤触摸:冷热(温度)、软硬、粗糙光滑、轻重等触觉信息等;)【强调:实验时一般是不允许品尝的,在能确保安全卫生的情况,可以尝试】 5.交流:引导学生准确表达通过不同器官获得的不同信息,并学会较正确的描述,初步区分“事实”和“想象”。 6.总结:我们通过不同的器官获得了不同的信息,每种感官都能感知它能收集到的信息。其中眼睛帮助我们获得视觉信息、耳朵获得听觉信息、鼻子获得嗅觉信息、舌头获得味觉信息、皮肤获得触觉信息。 (二)探索2:看图片 1.活动:活动手册翻到13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四个物体,把看到的主要信息记录下来,看不清可以参考书本28页。 2.交流:(引导学生对观察中的事实和想象做出区分) (1)我们从每一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摘录词汇); (2)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板书摘录词汇); 3.小结:我们要学会区分观察到的信息和想象的信息。 (三)探索3:多感官观察物品 1.活动:(下发或者请每小组X号同学领取材料)请同学们用五种感官观察物品,再次用词汇将我们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交流:请同学们说说用感官观察发现了什么?(教师板书摘录词汇); 3.小结:我们通过多种感官发现了这些物品更多的信息,并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辨别物品。
三、研讨:(预设15分钟) (一)研讨1:不同器官获得不同的信息。 1.交流:比较探索2和探索3活动中只用眼睛看和使用五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2.活动:请你猜一猜。教师提供1个新的常见物品或者塑料水果等。 (1)请1小组描述只用眼睛看到的物品信息,请同学们猜一猜; (2)请1小组描述五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再请同学们猜一猜;也可以换其他物品猜一猜。 3.小结:只用眼睛观察到的信息很多,用五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更多。 (二)研讨2:不同感官的作用。 1.交流:我们能分别说说眼、耳、鼻、舌和皮肤的作用吗? 2.小结: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够感知的信息,但对于其他信息无能为力,只有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才能得到这个事物的具体信息,从而更加接近事实。 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说说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用一种感官和用五种感官观察比较哪种观察更真实,得到事实”进行探究活动。
四、拓展:(预设5分钟)钟) 1.提问: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人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2.活动:(下发盲文板每小组1块)请同学们摸一摸,猜一猜这是什么? 3.交流:这是盲文,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 民币右下角就有盲文,它将代表0的三个圆点连接起来,变成一个拐弯符号“┛”。1元、2元、5元、10元券在正面左下角分别加印1个、2个(竖列)、2个(斜列)、4个小黑点;50元、100元券在正面右下角分别加印5个、7个小黑点。这些小黑点错综排列,仔细触摸,可感觉微微凸起,盲人通过触摸黑点多少及分布便可区分面值。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2001年8月1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在中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但事实上因在百姓中间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国内城市大规模的盲道建设对盲人行路并未产生很大帮助。 助听器帮助听力不好的人正常听到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听障人士在没有佩戴助听器的状况下,对很多声音都没有反应,比如:听不到开水烧开的警报声、听不到马路上车辆过往的声音等等。这些状况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对于小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所有就有了助听器的发明。从喇叭形助听器、电子助听器、晶体管助听器、全数字助听器,助听器越来越小,越来越实用,很好的帮助了听了不好的人们。 4.交流:视力障碍的人们阅读、行走非常不便,盲文帮助他们阅读和行走;听力障碍的人们无法听清声音,助听器来帮助他们倾听;生活中还有一些身体障碍的人,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坚强的生活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用各种技术改善着残障人士的生活,努力使他们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根据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展开观察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表达和思考。
五、总结建议:(预设2分钟) 1.总结: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获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受,帮助我们感知周围世界,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运用多种感官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事物信息。各种技术发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获得信息,也可以改善残障人士因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造成的困扰。 2.建议:课外了解更多帮助我们感知事物的各种设施设备,了解我们生活中为解决感觉器官障碍而创造设置的设施设备。
五、练一练 一、选择 1.图中的小朋友在用他的( )来观察同学的身体。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2.当耳朵紧靠在同学的背上时,会听到呼呼声。这是从( )传出来的。 A.嘴巴 B.肺 C.胃 3.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的能力,叫做( )。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4.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下列有关皮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皮肤可以感知冷热等信息 B.皮肤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 C.皮肤没有作用 5.想要按照味道浓淡排序我们可以利用( )来进行分辨。 A.耳朵听 B.鼻子闻 C.嘴巴尝 答案:C B B C C 二、判断 1.把耳朵靠近橙子听一听,可以发现橙子的表面是粗糙的。( ) 2.舌头可以尝出食物的味道,这种能力叫做味觉。( ) 3.运用一种感官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比较的效果是一样的。( ) 4.玩翻拍手游戏时,我们只用到了手这一器官。( ) 5.感觉器官可以帮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 答案:× √ × × √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2.通过感官来发现 眼 —— 视觉信息 耳 —— 听觉信息 感觉器官 舌 —— 味觉信息 鼻 —— 嗅觉信息 皮肤 —— 触觉信息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中,学生将回顾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感觉器官,并对其作用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对用眼观察和用几种感官综合观察物品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感知的信息,也有不能感知的信息,而综合使用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主动学习保护感官的方法。 本节课有4个活动: 1.交流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2.用“眼”观察物品,记录发现。 3.用感官综合观察物品,记录发现。 4.讨论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二、教学反思 活动一:交流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这一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前一节课中和我们生活中都会用到哪些感官进行观察,学生的回答是“眼、耳、鼻、嘴、手”,这里需要纠正两个错误概念,收集信息的是嘴里的“舌”和手上的“皮肤”,因此将五种感官总结为“眼、耳、鼻、舌、皮肤”。 接下去交流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这个活动是对下一个活动“用词汇记录发现”的铺垫,因此要引导学生尽量多的说出各种感官能发现的物体的特点,因为比较匆忙,我临时用了爱牛材料里的仿真水果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发学生的交流,学生对于仿真水果还是很感兴趣,所以交流氛围良好。 活动二:用“眼”观察物品,记录发现 在这个活动中,我对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做了小改进,把表格中“从图片中看到的”改为“从图片中看到的和想到的”,并在同一列的下面四个格子中加入“看:”和“想:”,引导学生在用“眼”观察物品后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进行记录,让学生感知用感官直接感知的才是“事实”,非感官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则是“想象”,有了活动一的铺垫,学生基本能分清什么特点是“看到的”,什么特点是“想到的”,用来描述的词汇也丰富了,思维被打开。 活动三:用感官综合观察物品,记录发现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在这个观察活动中,我让各小组用几种感官综合观察了一块石头和一杯热水,并要求学生说出用何种感官观察到了物品的什么特点,学生会直观感觉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发现物品的更多特点,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感官去观察并顺利描述观察结果。 活动四:讨论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应该是活动一的铺垫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所以留给活动四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但是我认为活动一是有效开展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基础,时间花下去是值得的,因此,利用最后几分钟我让几个学生说了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学生也能说出不少,但只是口头说说罢了,很难有共鸣,最好还是让学生试着模拟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健康的感官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同时学生会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并关注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残疾人也可以借助科技产品过上正常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的价值和意义,要抽出时间给学生去补充这一内容。 三、点评 1.可以为第一个交流活动准备一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积木,不同材质、不同粗糙程度的卡纸,不同气味的橡皮等引发学生的交流。 2.感官纸卡中可以注明各感官名称,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把“嘴”和“手”当成感官的错误认识。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