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2019)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节课“丰富多样的现存物种来自共同的祖先”使得学生充分认同进化论,理解生物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本节课的重点则在于构建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概念“种群内普遍存在着变异”、“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衍的优势”的学习,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完成概念“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的学习;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是“遗传平衡定律”和“物种形成方式”,进行概念“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地球上的生命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的学习。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生物进化这一章节的重中之重,教师可充分利用本节课培育学生的进化与适应观,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且使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水平上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虽存在遗忘现象,但基本能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不陌生。且通过必修二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及变异部分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为学习进化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信息、整理与归纳能力,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交流讨论,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另外,从学习兴趣来说,高一学生对于生命现象具有较强的研究欲望,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种群内普遍存在变异,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有生存和繁衍的优势。(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2.阐明自然选择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形成,例如: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原因。(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3.说明随机交配的种群中,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稳定性。(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4.举例说明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5.通过对药物滥用危害性的讨论和解释,学会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形成科学用药的健康生活习惯。(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形成,建构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教学难点:从分子机制上理解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教师通过展示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古长颈鹿是如何进化为现代长颈鹿的?呈现资料1—长颈鹿的繁殖能力:长颈鹿繁殖期不固定,全年都可以发生交配,高峰在雨季,孕期15个月,每胎产一仔,经过3.5-4.5年即可达性成熟,具有繁殖能力,大部分长颈鹿的寿命为30年左右。学生经过对资料1的分析可推论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随后教师指出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生存下来的很少,提出问题串:
1.是什么因素限制了生物个体数量的持续性增长?
2.在生存斗争中,怎样的个体能获胜并生存下来?
3.优势性状从何而来?
4.变异性状一定是优势性状吗?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分析推理出自然选择学说中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建构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初中便接触过的长颈鹿进化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介绍长颈鹿繁殖能力以类推出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然后再针对性地通过问题串的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使学生逐步建构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概念模型,建构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活动探究,剖析概念
在活动开始前,教师提供背景资料:桦尺蠖是农业中常见的森林害虫,常以桦树叶为食。体色有两种表型:灰色和黑色。在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森林里,树干和岩石上长满灰色的地衣。受到工业污染的森林里,工业污染使森林中的大部分地衣消失,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
任务1:模拟桦尺蠖种群在浅色或深色环境下的存在情况
将学生分为4人1组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模拟材料:白色小纸片模拟灰色桦尺蠖、黑色小纸片模拟黑色桦尺蠖、白色大卡纸模拟未污染的环境、黑色大卡纸模拟工业污染后的环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模拟出桦尺蠖种群在工业污染区或非工业污染区的存在情况。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挑选2-3组学生的成果利用投影展示,并提问学生其摆放的依据,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猜想:灰色桦尺蠖在浅色环境数量多,黑色桦尺蠖在深色环境数量多。随后,教师展示桦尺蠖回收实验,学生自主比较分析灰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的回收率(即存活率),验证模型正确性,证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的优势”,巩固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区 灰色桦尺蠖 黑色桦尺蠖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伯明翰(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
多塞特(非工业区) 393 54 406 19
教师提问:在生物传代的过程中,亲代不是把性状直接传给后代,传递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答出:控制性状的基因,由此过渡引出任务2。
任务2:探究桦尺蠖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1.什么是基因库?什么是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2.在你们组的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和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3.比较不同颜色卡纸上的A、a的基因频率,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比较不同环境下桦尺蠖种群A、a的基因频率,学生认识到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任务1使学生亲身参与模拟活动,针对桦尺蠖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情况进行案例分析,体验生物间的生存斗争,真切感受到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作用,建构概念“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的优势”,认同不同环境中优势性状不同;任务2以桦尺蠖种群为例,分析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变化的大致情况,使学生能从分子机制上理解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联系实际,运用概念
请学生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不能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并谈谈滥用药物将会导致的后果,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合理建议。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本节课重点概念“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学习效果如何,培育学生的进化与适应观,使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滥用药物的危害,形成科学用药的健康生活习惯。
(四)合作学习,整合概念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具体内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辨析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自主梳理并整合本节课学习的概念,指出自然选择学说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局限于性状水平,未做出科学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并且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架构起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加强学生对自然选择学说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的认识,充分理解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六、形成性评价
任务一:模拟桦尺蠖种群在浅色或深色环境下的存在情况。
模拟材料:(注意:无字母的一面朝上,桦尺蠖数量自定)
白色小纸片——模拟灰色桦尺蠖 黑色小纸片——模拟黑色桦尺蠖
白色大卡纸——模拟未污染的环境 黑色大卡纸——模拟工业污染后的环境
任务二:探究桦尺蠖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将每张小纸片的有字母一面朝上,观察其基因型。结合教材P131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基因库?什么是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
2.在你们组的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和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3.比较不同颜色卡纸上的A、a的基因频率,你有什么发现?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