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准实验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同步学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内容标准
能再认再现下列史实:文景之治,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及大一统的意义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二、自主学习
(一)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经济萧条。
2.原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重视发展农业。
3.表现: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系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富裕。21教育网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原因:
A、客观上是前几位皇帝的努力,如有文景之治;B、主观上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措施:
方面
措施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
采纳 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 的势力。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改善了用人制度
思想文化
接受 的建议,
“ 、 ”,
把 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大力推行 ,在长安兴办 。
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意义: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也开始进入第一个鼎盛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西汉灭亡,建立新朝,最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2.东汉建立: 年,西汉皇族 称帝,定都 ,史称 。 就是光武帝。其统治被称为“ ”。21cnjy.com
3.东汉后期的统治: 和 交替专权。
三、合作探究
1. 请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来评价汉武帝。
2.汉武帝登上帝位后,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你觉得他具备了展示的条件了吗?他面临什么局面?他又是如何化解这些局面呢?21·cn·jy·com
3.东汉中期出现下图的局面即:
四、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减轻人民的负担 C.发展生产 D.巩固封建统治
3.为实现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主要教材是( )
A.五经 B.论语 C.诸子百家书 D.史书
4.假如你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要进入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必须到( )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5.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 )
A.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B.修筑长城
C.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 D.创立中央集权统治
(二)辨析题
6.七年级三班的同学学习了《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课后他们兴趣浓厚,继续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第一组同学归纳政治方面的表现:削弱侯国,加强中央集权;第二组同学归纳思想方面的表现: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把道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这两组同学有一组归纳有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三)列表
7.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异同点
?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
同
点
目的
?①
实质
?②
不同点 方式
结果
?③
?④
五、自主学习参考答案:
(二)祖父偃;诸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儒学教育;太学。
(三)王莽、25,刘秀、洛阳、东汉、刘秀、光武中兴、外戚、宦官。
六、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七、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一)1-5 ADAAC
(二)6.错误:把道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理由:汉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三)7.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②实行文化专制。③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社会恐怖。④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