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七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2.“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使用耒耜 B.牛耕 C.磨制石器 D.青铜农具
3.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
A.
B.
C. 都江堰水利工程
D. 牛耕
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
5.2012年春,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宁夏等多个省市再次发生持续重大干旱,凸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
8.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怠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11.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四个历史人物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李悝 B.商鞅 C.申不害 D.张仪
1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
14.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辅助秦孝公十年间,贵族都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D.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
1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16.商鞅变法法令中,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7.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 ( )
A.增强国力 B.任用贤能之士
C.废除分封制 D.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18.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徭役
C.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郡县制
19.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 ( )
A.木器和石器 B.铜器 C.青铜器 D.铁器
20.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
A.禅让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21.读下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所画的工具是什么 出现在什么时期
(2)该工具的优点有哪些
(3)它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一一一《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
材料中“卫鞅”指的是谁 “孝公”是哪国国君
(2)
材料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结果如何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23.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一句话来分析每一项内容的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 。
奖励生产: 。
奖励军功: 。
推行县制: 。
(2)依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说一说商鞅变法给地处西北之地的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商鞅自己最后因变法而惨遭杀害。有人说,商鞅被杀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认为这一点正确吗 请说出你的观点。
24.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 :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角色扮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2)【理解学习】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25.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家具 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 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打制石器在山顶洞人之前普遍使用,从河姆渡居民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故选C。
【点评】考查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
2.【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时期”“新的耕作场景”可判断是牛耕。故选B。
【点评】考查牛耕的出现
3.【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我国在春秋末年出现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故选D。
【点评】考查牛耕出现的意义
4.【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故选B。
【点评】考查都江堰
5.【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
故选B。
【点评】考查都江堰出现的时间
6.【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故选A。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的原因
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A、B两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触犯不是最大。D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是国家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改进,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侵犯不太明显。而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来确定爵位和等级,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这种权利,这样使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极大的侵犯,所以C项正确。
【点评】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8.【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上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商鞅变法取得成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故选C。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9.【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教材中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解答,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的内容中.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故选D。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奖励生产
10.【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故选D。
【点评】考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的影响
11.【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春秋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很容易确定①②正确,据此排除B、D两项;再根据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的巨大发展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①正确,所以选C项。
【点评】考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影响
12.【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李悝、商鞅、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而张仪是春秋时期的纵横家。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13.【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商鞅变法至今,县制仍然在实行。故选D。
【点评】考查对推行县制的理解
14.【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B两项都与贵族有关,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贵族并无多大伤害,因为贵族田地本来就多;C项规定主要针对农民而言,而贵族并无徭役。所以只有D项正确。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对奖励军功的理解
15.【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C。
【点评】考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6.【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经济”,分析四个选项,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治。C项是军事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只有B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考查对奖励生产的理解
17.【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目的。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力,而任用贤能之士只是一个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C、D两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差太远。故选A。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变法的目的
18.【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推行县制而不是郡县制,故选D.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19.【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到战国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铁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农具。
【点评】考查铁器的使用
2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王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故选B。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21.【答案】(1)铁犁铧。战国时期。
(2)铁犁铧大多呈V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
(3)表明耕作技术的大进步。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铁农具在当时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生产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该题重在考查铁犁铧的特点和影响。
【点评】考查牛耕的出现
22.【答案】(1)商鞅。秦国。
(2)主张改革(或变法)。
(3)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因为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屈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本题通过历史材料,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23.【答案】(1)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废除旧贵族特权,打击了腐朽的贵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不正确。虽然商鞅被处死了,但是改革的目的达到了。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应对其内容、结果和影响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4.【答案】(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评价方法: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从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等措施,不难看出: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实行的措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农民会支持其变法。第(2)题,依据材料回答即可。第(3)题,对于变法(改革)的评价,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看它是否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便是我们需依据的评价标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评价
25.【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要抓住关键词“铁制”、“耕战”、雄诸侯”、“贵戚多怨望”,再结合课本进行回答。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七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打制石器在山顶洞人之前普遍使用,从河姆渡居民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西周时期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故选C。
【点评】考查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
2.“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春秋时期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使用耒耜 B.牛耕 C.磨制石器 D.青铜农具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春秋时期”“新的耕作场景”可判断是牛耕。故选B。
【点评】考查牛耕的出现
3.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
A.
B.
C. 都江堰水利工程
D. 牛耕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我国在春秋末年出现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故选D。
【点评】考查牛耕出现的意义
4.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大运河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故选B。
【点评】考查都江堰
5.2012年春,云南、重庆、四川、湖北、宁夏等多个省市再次发生持续重大干旱,凸显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
故选B。
【点评】考查都江堰出现的时间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确立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故选A。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的原因
7.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耕战 D.推行县制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A、B两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触犯不是最大。D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是国家对地方管理制度的改进,对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侵犯不太明显。而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来确定爵位和等级,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这种权利,这样使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极大的侵犯,所以C项正确。
【点评】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8.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上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商鞅变法取得成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故选C。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教材中商鞅变法的内容进行解答,商鞅变法奖励生产的内容中.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故选D。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奖励生产
10.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奴隶消极怠工
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故选D。
【点评】考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的影响
11.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结合春秋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的影响很容易确定①②正确,据此排除B、D两项;再根据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的巨大发展必然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①正确,所以选C项。
【点评】考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影响
12.下列四个历史人物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李悝 B.商鞅 C.申不害 D.张仪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李悝、商鞅、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而张仪是春秋时期的纵横家。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的改革家
1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商鞅变法至今,县制仍然在实行。故选D。
【点评】考查对推行县制的理解
14.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辅助秦孝公十年间,贵族都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D.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B两项都与贵族有关,但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对贵族并无多大伤害,因为贵族田地本来就多;C项规定主要针对农民而言,而贵族并无徭役。所以只有D项正确。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对奖励军功的理解
1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
A.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矛盾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个体生产取代了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C。
【点评】考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16.商鞅变法法令中,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经济”,分析四个选项,A、D两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治。C项是军事方面的内容,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只有B项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考查对奖励生产的理解
17.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的目的是 ( )
A.增强国力 B.任用贤能之士
C.废除分封制 D.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目的。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力,而任用贤能之士只是一个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C、D两项和题干的要求相差太远。故选A。
【点评】考查战国时期变法的目的
18.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徭役
C.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郡县制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推行县制而不是郡县制,故选D.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19.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 ( )
A.木器和石器 B.铜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到战国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铁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农具。
【点评】考查铁器的使用
20.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在秦国确立了( )
A.禅让制 B.土地私有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王位世袭制从夏朝开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故选B。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21.读下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所画的工具是什么 出现在什么时期
(2)该工具的优点有哪些
(3)它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答案】(1)铁犁铧。战国时期。
(2)铁犁铧大多呈V形,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可以加强刺土功能。
(3)表明耕作技术的大进步。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铁农具在当时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方向,提高了生产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该题重在考查铁犁铧的特点和影响。
【点评】考查牛耕的出现
22.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一一一《史记·商君列传》
请完成:
(1)
材料中“卫鞅”指的是谁 “孝公”是哪国国君
(2)
材料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结果如何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
【答案】(1)商鞅。秦国。
(2)主张改革(或变法)。
(3)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因为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屈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本题通过历史材料,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23.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一句话来分析每一项内容的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 。
奖励生产: 。
奖励军功: 。
推行县制: 。
(2)依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说一说商鞅变法给地处西北之地的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3)商鞅自己最后因变法而惨遭杀害。有人说,商鞅被杀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认为这一点正确吗 请说出你的观点。
【答案】(1)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废除旧贵族特权,打击了腐朽的贵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不正确。虽然商鞅被处死了,但是改革的目的达到了。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应对其内容、结果和影响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4.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材料 :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角色扮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2)【理解学习】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评价方法: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从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等措施,不难看出: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他实行的措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农民会支持其变法。第(2)题,依据材料回答即可。第(3)题,对于变法(改革)的评价,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看它是否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些便是我们需依据的评价标准。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评价
25.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1 铁制家具 图2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 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倾邻国而雄诸侯”。
(4)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要抓住关键词“铁制”、“耕战”、雄诸侯”、“贵戚多怨望”,再结合课本进行回答。
【点评】考查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结果、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