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2 20:46:29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下图是《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请写出图中的A、B、C、D、E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名称。(20分)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黄河流域中原(黄河流域)汉人南迁江南和岭南2、请写出淝水之战中的三个成语。(15分)3、请写出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以及其影响,并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前标注一个 (65分) 自然条件的优越(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北方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统治者重视农业是生产,兴修水利原因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敕

川  阴

下天


庐笼


野天




茫风





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们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们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敕勒歌》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1.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386年,拓拔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拓拔珪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背景: 拓拔宏,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二、孝文帝改革1、迁都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1、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2、平城的自然条件也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首都。3、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2、具体措施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禁穿胡服,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禁用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的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说汉话通汉婚改汉姓易服装行汉制崇儒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社会生活说汉话通婚姻改汉姓易服装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孝文帝改革政治制度行汉制崇儒学思想文化迁都洛阳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CDCA课堂练习5.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西周与东周 B. 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北宋与南宋
6.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CDC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8.阅读下列材料:(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材料二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示意图: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北方汉族四大士族:崔、卢、李、郑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
1.“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5.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几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A、西周与东周 B. 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北宋与南宋
6.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材料反映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楚国吴起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中提及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的更替示意图。“从平城到洛阳”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CDCAC DC
二、8.(1)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分析:改革使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2)示意图:
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3)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第 20 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4.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5.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北魏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巩固小结: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各地指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
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