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2 20:55:18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阅读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农民失去土地,国家闹饥荒,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1.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文景之治2.文、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一、大一统的客观条件二、大一统的主观原因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大一统的概念:
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分组探究:1、政治上:
破格提拔有用人才
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梁王出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
说明什么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到天子的利益,不利于中央的统治。 诸侯国 嫡长子 长子次子 儿子 儿子 儿子 儿子 儿子 儿子2、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太学,推行儒学教育。某日,汉武帝与某大臣正在商议国家大事。 汉武帝:爱卿,近来天下可太平?
大臣:启奏陛下,现在有些人整天说三道四,批评您的政策,指责中央,这样下去,恐怕对国家不利。汉武帝:爱卿说得有理啊。那么爱卿可否给朕出个主意,看看究竟该用什么思想来统治才可永保江山呢?是法家的、道家的还是儒家的思想呢?只要不是礼、御、书、数、射、乐这六种技艺之内,不是孔子传下来的学问,都要把它们绝了,不要让他们发展。董仲舒将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发展为:
以儒家学说为主,又加入某些法、道二家主张的思想。
宣扬: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就是说“皇帝是天子!”
大家必须尊奉皇帝!汉代讲学图你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不好?(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进步性:
当时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局限性:
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文景之治汉武帝西 汉东 汉(重用人才)西汉
灭亡二、大一统的实现练习:选择填空题1、以下四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武帝 ③汉景帝 ④汉文帝
A.①④③②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A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 诸子百家 B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 法家和墨家   D 道家和兵家B3、汉朝延续了四百多年,在___统治时期,国势最为昌盛。汉武帝
4、西汉时期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
A.书院 B.太学 C.大学 D.学宫
???B5、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①文中的“上”是哪一位皇帝?
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能说明“上”的做法吗?
③除以上做法外,“上”还实施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汉武帝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等 谈谈在你心目中汉武帝是怎样一个人?功劳:
他重视选拔人才,善于使用人才;
削弱诸侯势力,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其他:兴修水利,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商路,扩大疆域等。
过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箝制人民思想;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
总评: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汉武帝同步练习一、选择题
1.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张骞出使西域
2.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3.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右图人物是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文帝 AAB4.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6.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
A.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BCA7.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人物:秦始皇(嬴政)。制度:郡县制。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选择题
1.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盐铁官营 D.张骞出使西域
2.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3.识别历史人物,有助于了解历史。右图人物是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文帝
4.班固《汉书》中“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记载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的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统一文字
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
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6.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
A.孝文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康熙帝
二、非选择题
7.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ACBBCA
二7.(1)人物:秦始皇(嬴政)。制度:郡县制。
(2)地区:新疆。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第 12 课 大统一的汉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4.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5.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措施
2.文景之治的成就
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建立太学
三、东汉的兴衰: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
2.光武中兴
3.外戚和宦官专权,农民战争爆发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板书)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
投影课本“读一读”:
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重始。
——《史记》
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那么,文帝景帝又采取哪些措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板书)1.文景之治的措施
1.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2.发展农业生产
3.推行轻刑慎罚的政策
4.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板书)2.文景之治的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内容,学生归纳文景之治措施实施后,汉朝社会状况的转变。
教师投影课本“读一读”:
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来,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福。
——《盐铁论》
教师先请学生讨论尝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教师补充:文帝、景帝年间,汉武帝刚即位的时候,百姓纯朴,全力务农,官吏廉洁,清慎自爱。国库充实,人口众多,家家富裕。
小结: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特别着重对比文帝修建陵墓和秦始皇建骊山陵,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
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板书)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教师投影“汉武帝”的图片,讲述汉武帝的生平,指出: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设置问题引出下文:为什么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呢?
(板书)1.颁布“推恩令”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推恩令”的内容、实施的背景和实施的功效。
师生共同分析:
背景:汉初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了一些王国,王国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晁错削地”的故事,点出王国势力的膨胀,和七国叛乱后七国的封地仍旧存在。
内容:允许并鼓励将王国的土地,进一步分封给子弟为候国。
功效: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候国,实力大大减弱。候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板书)2.主动出击匈奴,收复河套
教师讲述“白登之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汉初和匈奴的关系,以及汉初的和亲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初和亲政策的实质,指出文景之治后到汉武帝时,西汉的国力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
教师投影卫青和霍去病的图片,讲述两员大将抗击匈奴的故事和战绩。投影“汉武帝时西汉和匈奴的三次大战简表”
公元前127年
匈奴南进,汉派将军卫青击匈奴
汉收复河南地
公元前121年
汉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
匈奴推出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年
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
汉大破匈奴,匈奴北徙漠北
(板书)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建立太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其过程,教师着重讲解:首先,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阅读课本80页小字内容,讨论: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的功劳有哪些相似之处?谁的功劳更大?
教师总结:
A.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乃至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
B.他们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板书)三、东汉的兴衰
(本目内容为小字内容,配合收集的相关图片教师简单讲解东汉的兴衰过程或要点即可。)
(板书)1.公元25年刘秀称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采取措施进行改制,改制失败使社会更加动荡,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是光武帝
(板书)2.光武中兴
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中兴”,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板书)3.外戚和宦官专权,农民战争爆发
教师讲述“跋扈将军梁冀”的故事。了解东汉后期,皇帝年龄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
盛极一时总有衰尽,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是东汉黑暗统治的特点。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无尽搜刮,遭殃的是老百姓。在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天灾不断,出现水灾、旱灾、蝗灾,出现了“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惨相。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农民起义因而连绵不断,当时流传的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反映出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蔑视统治阶级的英雄气概,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打击了豪强地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由于汉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主动出击匈奴,改变了汉初与匈奴的关系;并在思想上奠定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从今天我们学习的东汉王朝的兴与衰中了解到,皇帝明智,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就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反之,皇帝年幼不主事,大权旁落,甚至不断进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的是东汉王朝的衰落。
(布置作业)
各地指定教辅材料中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