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3 15:59:35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思考:观察上面两副图片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条件与北京人相比有何进步?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能够开始定居生活?神农播种五谷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长沙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活动一:磨制石器 骨耜、石斧等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制陶、养猪,产生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畜牧业.河姆渡居民已有了乐器比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思考:从左图我们能够获得什么信息?这种房屋的样式名称是什么?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有何优点?⑴信息与名称:河姆渡原始居民已开始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⑵原因: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⑶优点:通风防潮,上面住人,下面可以圈养牲畜。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磨制石器,耒耜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猪、狗……)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定居,挖掘水井,住干栏式房屋动 动 脑 : 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不固定(采集与渔猎);固定(原始农业)天然洞穴;定居打制;磨制、耒耜、制陶、挖井、制作简单的 玉器和原始乐器 无明显分工;出现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原始畜牧业这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学会使用弓箭和钓鱼,也能反映出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打猎和捕鱼仍是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学会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这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学会养猪,原始的畜牧业出现.这说明半坡原始居民已会制作彩陶,陶器上的一些符号有可能是文字的雏形,也反映了半坡原始居民丰富的精神生活.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纺织,已穿上了麻布衣服.思考: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有何优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别?说明了什么? ⑴原因与优点: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冬暖夏凉。⑵造成差别的原因:由南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所决定。⑶说明:人们能够顺应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约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村磨制石器,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渔钩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猪狗等动物彩陶、纺线织布定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观察与比较 :   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两者有哪些的共同特征?又有哪些主要不同呢?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呢?农耕,磨制石器,原始家畜饲养业和原始手工业,定居生活。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一北方干旱少雨。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
2.地点:
3.生产农具:
4.原始手工业:
5.生产关系:约四五千前黄河流域的山东石镰 石锄黑陶 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动脑筋: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应怎样看这一现象?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原始社会即将解体,阶级社会即将到来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山东最早种植水稻最早种植粟农耕经济更大发展磨制石器磨制石器饲养家禽饲养猪狗等动物制造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制造彩陶、织线制造黑陶、白陶,手工业更大进步小结:原始的农耕生活2.江苏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1.《 舌尖上的中国 2 》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麦 C.粟D.玉米 ?搏击中考CC5.下列原始居民最早能够吃上自己种的大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A3.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C4.“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7.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典型遗址分别是( )
A.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6.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BB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建造的什么房屋?
图一: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定居生活。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过过上什么生活?
农耕生活。
(4)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和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 舌尖上的中国 2 》 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常,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A.水稻 B.小麦 C.粟D.玉米
2.江苏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
3.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右下文物反映了当时
A.农业初兴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4.“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居民 ④河姆渡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下列原始居民最早能够吃上自己种的大米饭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6.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7.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典型遗址分别是( )
A.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作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建造的什么房屋?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3)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过过上什么生活?
(4)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CCADC BB
二、(1)图一: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
(2)定居生活。
(3)农耕生活。
(4)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和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5.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