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26 08: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大变革的时代》说课一、说教材《大变革的时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课上承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承第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起步的重要一课。教材首先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包括失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的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动动,特别是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二、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影响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2、但七年级学生只经过一个月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但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重表象、轻本质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封建制度代奴隶制度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反映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从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过程理解生产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需要。勇于探索
(2)改革的人,定会受到世人的尊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是进步的,是保保守的、反动的。议论人生
五、教法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六、导入 新课:汶川地震,都江堰安然无损.
七、教学过程: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2、牛耕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想一想: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
地的?牛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铁农具的出现与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关系?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二、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岷江中游、都江堰
世界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水患、灌溉农田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著名的都江堰》:
巧设疑问:“无坝引水,修堰用什么材料?”
A .鱼嘴和刚堤的修筑,引用
小故事:岷江上、中游交接处,一女在江边洗衣,装衣的竹篓就要被水冲走了,引出材料:“鹅卵石”。让学生在意想的游山玩水中,顿悟。讲明内外江水旱、涝的四六分和六四分。简介李冰30岁做蜀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天广‘地理、数学皆通晓。世界范围100名人排首位。
B .宝瓶口
烧石灰原理烧玉垒山,开宝瓶口,口高压锅40米、宽20米、长80米,引岷江
水灌溉成都平原,历时10年,每年开山0.8米。
C .飞沙堰
接着讲内江的弯管漩涡原理,讲“飞沙堰”的高度2.15米。
总结都江堰像扇形成都平原的“扇柄”,2250年来灌溉成平原成“天府之国”。
问题:李冰用什么材料巩堰?河里有啥?(提示:坚硬的)。岸边有啥?(编织材料装载)。男同学随李冰到岷江考察,女同学在岷江边帮你们洗衣,江水就要把装衣服的竹篓飘走了。男同学,怎么办?!讨论一下问题:李冰用什么材料巩堰?河里有啥?(提示:坚硬的)。岸边有啥?(编织材料装载)。李见一姑娘在洗衣,竹篓装着衣服,就要被江水飘走,李急中生智,往里投了个鹅卵石,稳住了竹篓三、商鞅变法1、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新开垦—私产—出租—地主2、各国变法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封建社会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3、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C356年思考 老师讲解,学生《商鞅舌战群儒》短剧的表演。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县制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发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农耕专家,国富!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虎狼之师”,奖励军功——兵强!第三组男同学扮秦军。杀一人头,奖一百石(读“担”)粮食——可吃一年,土地六亩,房屋几间,官爵位升二级。利欲熏心,眼见第一、二、四组的其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士兵,杀不杀?!"公田"是奴隶主的,奴隶耕种收成全归奴隶主,生产积极性不高.牛耕,铁农具的使用,大量荒地开垦出来,变成私田,有钱的新贵族、功臣、旧贵族可自由买卖。农民耕种收成不用全交给田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就高。精耕细作,产量提高,地主和农民双方皆大欢喜,双赢。
获军功的新贵得地越多越想掌握更高权力。
原旧贵族,无军功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无这军功的贵族不能世袭,这部分旧贵族被淘汰。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学生通过完成表格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训练: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
性 标志的是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
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
一步推广
3.下列对春秋以来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背景的叙述?不正
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开
垦出来?变为奴隶主的私田 B.奴隶主和奴隶身份的变
化 C.守旧贵族势力的积极推动 D.新兴的地主阶级
为了确立封 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通过变法?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的是
A.秦 B.齐 C.楚 D.燕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
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承认土地
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免除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的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人类生产工具变化比较表探究活动活动主题:走近都江堰 活动背景:都江堰自建成以来,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这里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富饶的成都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做出过伟大的历史贡献。她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活动安排: 1、搜集都江堰的相关资料。 2、在班级活动中组织一次都江堰工程研讨会,分别从历史作用、科学原理、哲学启示等方面探讨都江堰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返回课堂小结:本课学习了1.春秋战国时的铁农具和牛耕。
2.都江堰(水利枢纽)——水是农业的命脉。
3.鞅鞅变法.
.鞅鞅变法.重点是3.,永远的考点:期末、中考、高考、公务员考。因为商鞅变法,奖励农业生产,天府之国供应了粮食,使国力增强,吃穿温饱解决,军队有了粮草,奖励军功,使军队院战斗力加强,
为秦国统一天下,灭六国起到了关健作用。
难点是封建社会形成了开垦更多的私田,农民得益,国、家都富。原奴隶主无军功,没落了,原奴隶也逃亡变成“新贵”的“农民”。因为生产力水平发展了,有了铁农具和牛耕,才能开垦更多的“私田”。“新贵”从军功获田宅和爵位,他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私田,让利给租他们土地耕种的农民,让农民占有部分收成。农民有人身自由了,无人有权买卖农民,只需交租给土地的主人。社会主要矛盾只是农民和地主的交租和地主收租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课堂练习1.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农业上使用肥料
  C.都江堰的兴修 D.铁器的广泛使用
2.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作用是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
 C.防洪灌溉  D.蓄水防旱 DC电白春华历史科组 陈桂梅制作201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