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廊坊二中 李占营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此歌产生于北魏时期。敕勒族民歌,本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讲授新课①鲜卑族的建立北魏政权在哪一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439年说教学设计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出现了大量新的景象 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居住在边境的汉族从事畜牧业
少数民族(游牧)开始农耕生活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②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胡床③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民族状况比较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方便学习,有利统治;
洛阳城市发展;2.汉化措施语言: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迁都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改易服饰意义: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改革有什么意义? 说教学设计(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动脑筋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小结: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迁都洛阳改革措施民族融合北周北朝的更替隋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活动与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的时期,你能将魏、蜀、吴、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中国朝代演进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课堂练习CBDC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C课堂练习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DBC课堂练习10.下列对于民族融合的理解,错误的是
A.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B.各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同
C.在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融合
D.少数民族都变成汉族
11.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DA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