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七上历史单元提优精测卷: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附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度七上历史单元提优精测卷: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附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21 13:27:22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历上册单元提优精测卷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整理改编:qshxy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思想领域里实行“焚书坑儒”。从此举目的看,与他的下列哪些措施一致
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镇压陈胜吴广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www-2-1-cnjy-com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2-1-c-n-j-y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4.新华社昆明3月2日电 记者从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昆明“301”事件事发现场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归属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管辖始于 的设立。 ( )
A.西域都护 B.新疆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来源:21cnj*y.co*m】
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B.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C.创立皇帝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6.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属于“神医”所取得的成就是( )
A.麻沸散?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8.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时下中药由于其副作用较小而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就已经奠定了中医药治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天工开物》
9.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可以查阅到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0.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百家争鸣
1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讲的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组人物
A.嬴政 刘邦 B.刘彻 嬴政
C.刘邦 嬴政 D.嬴政 刘彻
12.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21·cn·jy·com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25年
13.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B.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14.鲁迅曾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评价。这部史学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大唐西域记》
15.“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1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早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秦朝 D.宋朝
17.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下列史实,与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8.此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这幅纸质地图是雕版印刷品 B.两汉就已经发明可以用绘写的纸
C.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D.最早的纸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原料制成
19.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汉武帝时期,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官职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 )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司隶校尉 D. 刺史
20.穿越时空你已经来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展开合理想象,你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①看见旅店门口挂着小篆字体的招牌②人们纷纷议论秦朝都城迁到了殷③在集市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买了一匹布 ④听说御史大夫家里宴请宾客,锣鼓喧天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关于这条“文化运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开始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B.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敦煌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中国养蚕技术、丝绸西传终点至阿拉伯半岛
22.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修筑万里长城 D.焚书坑儒
23.下列关于下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24.“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其主要线路是
A.秦朝 ——西亚——美洲 B.西汉——欧洲——美洲
C.秦朝——中亚——欧洲 D.西汉——西亚——大秦
25.徐州处于南北交汇处,有“南秀北雄”的美誉,从右图徐州云龙湖的美景可略见一斑。汉初分封时隶属楚国,势力曾大到一度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下列哪项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的问题21cnjy.com
A.设置内阁 B.兴办太学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了丞相
26.2014年安徽省民政厅下发名为《关于同意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的批复》的文件,正式恢复大泽乡地名。大泽乡,历史地名,这里曾发生
A.焚书坑儒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国人暴动
27.右图建筑于2013年3月基本完工,它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铜制像。与这一建筑有关的宗教是( )www.21-cn-jy.com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28.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颁布推恩令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29.江南参加班上“大汉风云”话剧演出,饰演一位生活在汉武帝晚期的贵族,下列最可能出现他在剧中的生活情况的是21教育网
A.因立军功被封侯王,拥有大片封地 B.经常出入于一些诸子百家评议时政的地方
C.主持科举考试,掌握官员的任命权 D.熟读儒家经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30.有些电视剧的编写常常与历史事实相违背,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电视情节符合历史的是
A.秦末刘邦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追杀B.汉武帝去道观参观
C.西汉末年中原人种植葡萄 D.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翻阅《水经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每题2分共10分)
31.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2.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军政长官名称为西域都护。
3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34.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图片,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35.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
三、问答题(每题2分,共30分)
36.(10分)2013年底,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军备库”,大秦帝国的兴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阅读以下材料:2·1·c·n·j·y
材料一 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战国策》
材料二 六国合纵抗秦的形势下,秦惠文王以张仪为相,连横破纵,在反击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秦昭襄王以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以白起为将,取得“长平之战”的重大胜利,六国开始衰落,秦国确立霸主地位。吕不韦辅助初继位的赢政巩固其统治地位,秦国国力空前强大。赢政以战争为主要形式,逐一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21*cnjy*com
——根据孙皓晖大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概要整理
材料三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裙甲……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出处:21教育名师】
——摘自2013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相”指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对秦国的深远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国历代国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分)秦在哪一年完成统一?(1分)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嬴政。(1分)【版权所有:21教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军事因素。(2分)
37.(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有的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他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此,他采取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3分)
(2)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什么不同?(?2分)
(4)写出秦汉时期北方的劲敌(1分)。请问西汉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反击这一劲敌?(1分)
38.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骞”指的是谁?(1分)受谁的指示前往西域?(1分)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分)
(3)材料二所展示的这条路线的即“西域道”,是哪一条路?(1分)起点是?(1分)这条路线有何作用?(1分)21·世纪*教育网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骞”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1分)
2014-2015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提优精测解析卷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整理改编:qshxy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思想领域里实行“焚书坑儒”。从此举目的看,与他的下列哪些措施一致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镇压陈胜吴广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活埋了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这就是“焚书坑儒”。其实质是思想统一、专制统治,这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目的一样。镇压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暴政后激起的农民起义。
2.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21cnjy.com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在武王、文王时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对象有同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诸侯,平时替周天子镇守疆域,战时派兵随从作战,大大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也导致了地方诸侯容易做强做大,一旦中央王室控制力下降,容易出现地方王国问题,正如李斯所说的“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所以李斯认为致分封制不便,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同。
3.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21·世纪*教育网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武帝时加强思想统治的主张。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经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派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到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故选A。【出处:21教育名师】
4.新华社昆明3月2日电 记者从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昆明“301”事件事发现场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其归属我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管辖始于 的设立。 ( )
A.西域都护 B.新疆行省
C.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疆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这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故选A。www-2-1-cnjy-com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版权所有:21教育】
A.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B.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C.创立皇帝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贡献的准确识记。题干中的“秦,虽死犹存”,指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贡献很大。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属于秦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应归属军事方面的措施,创立皇帝制度属于中央集权制,用排除法,此题应选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属于“神医”所取得的成就是( )
A.麻沸散?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九章算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属于“神医”所取得的成就的选项。选项中,C、D不符题意排除,排除,B的作者张仲景被成为医圣,不符合题意排除,A的发明者是华佗,他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故符合题意,选C。
7.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210年应为秦朝时期,南海郡属于秦朝的统治区域。此时,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故本题应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210年应为秦朝时期,南海郡属于秦朝的统治区域。此时,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故本题应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8.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时下中药由于其副作用较小而受到大部分人的青睐。其实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就已经奠定了中医药治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是( )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天工开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所以答案选B。【来源:21cnj*y.co*m】
9.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可以查阅到的史实有
①商汤灭夏 ②齐桓公称霸 ③商鞅变法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继承父亲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大量书籍,花了十多年的努力,写成《史记》。该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④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晚于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故排除。
10.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出使西域,建立了西域与汉朝友好的关系,为开创了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被定义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中国也被称为丝国)。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故答案A
1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汉武”讲的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组人物
A.嬴政 刘邦 B.刘彻 嬴政 C.刘邦 嬴政 D.嬴政 刘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古皇帝。秦始皇嬴政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①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第一次实现大一统局面;②建立专制集权中央制度,推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③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使经济得到发展;④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凿灵渠。 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①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夺列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②思想上,独尊儒术,统一思想;③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深入大漠追击匈奴;④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总之,他在位时期,西汉实现大一统局面,国势最为昌盛,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统一、进步和发展。因为汉是秦的延续和发展,而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于是用“秦皇汉武”来合称这两位千古皇帝。
12.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25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所以答案选C。2-1-c-n-j-y
13.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下列哪一措施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B.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思想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故选C。21*cnjy*com
14.鲁迅曾对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的评价。这部史学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大唐西域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选B。
15.“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东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东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故选D。
1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早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的是( )
A.汉朝 B.唐朝 C.秦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选C项。
17.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下列史实,与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大一统的相关知识。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B项正确。ACD项时间不符。
18.此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这幅纸质地图是雕版印刷品
B.两汉就已经发明可以用绘写的纸
C.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D.最早的纸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原料制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出土的纸,其原料为大麻,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质地图。说明造纸术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雕版印刷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蔡侯纸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作的纸,故C项错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所用的原料,故D项错误。
19.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汉武帝时期,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了什么官职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 )
A. 御史大夫 B. 太尉
C.司隶校尉 D. 刺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相关问题。按照课本所学,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城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则分区域各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根据题目要求,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
20.穿越时空你已经来到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秦朝,展开合理想象,你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情?
①看见旅店门口挂着小篆字体的招牌
②人们纷纷议论秦朝都城迁到了殷
③在集市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买了一匹布
④听说御史大夫家里宴请宾客,锣鼓喧天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即“三公”。历史上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不是秦朝。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21教育网
21.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关于这条“文化运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开始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www.21-cn-jy.com
B.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敦煌
C.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中国养蚕技术、丝绸西传终点至阿拉伯半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古长安(今西安)开始的,伸向西域的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路,始于周秦,盛于汉唐,是东西方最早的文化交流通道。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就是从这里走向中亚和欧洲的。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2.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修筑万里长城 D.焚书坑儒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巩固了中央集权。修筑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匈奴的侵犯。以上措施都具有进步意义。焚书坑儒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具有进步意义,所以答案选D。
23.下列关于下图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这次起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
B.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C.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
D.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内容。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和吴广,起义过程中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但结果还是失败了,没有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所以A项表述错误。
24.“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其主要线路是
A.秦朝 ——西亚——美洲 B.西汉——欧洲——美洲
C.秦朝——中亚——欧洲 D.西汉——西亚——大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路线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然后运往西亚,再转运至欧洲,故答案选D。
25.徐州处于南北交汇处,有“南秀北雄”的美誉,从右图徐州云龙湖的美景可略见一斑。汉初分封时隶属楚国,势力曾大到一度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下列哪项措施最终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A.设置内阁 B.兴办太学
C.颁布推恩令 D.废除了丞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徐州在汉初时属于楚国,在汉初封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汉景帝削藩不成反而导致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采用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封国势力。故选C项。
26.2014年安徽省民政厅下发名为《关于同意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更名为大泽乡镇的批复》的文件,正式恢复大泽乡地名。大泽乡,历史地名,这里曾发生
A.焚书坑儒 B.陈胜吴广起义
C.楚汉之争 D.国人暴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内容。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守长城,走到大泽乡,道路被雨水冲坏,迫于无奈,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发动起义。答案为B  21*cnjy*com
27.右图建筑于2013年3月基本完工,它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铜制像。与这一建筑有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片中的“阿弥陀铜制像”中的人物是阿弥陀佛,它是诸佛之一,即无量佛。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因此与本题内容有关的宗教是佛教。
28.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颁布推恩令
C.开通大运河 D.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秦始皇统一文字,隋唐大运河,明清闭关锁国,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推恩令,所以选B
29.江南参加班上“大汉风云”话剧演出,饰演一位生活在汉武帝晚期的贵族,下列最可能出现他在剧中的生活情况的是
A.因立军功被封侯王,拥有大片封地 
B.经常出入于一些诸子百家评议时政的地方
C.主持科举考试,掌握官员的任命权 
D.熟读儒家经典,辅佐君王治理国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通过 “推恩令”等措施,削减封国势力,排除A;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B;科举考试出现在隋唐时期,排除C,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0.有些电视剧的编写常常与历史事实相违背,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判断下列电视情节符合历史的是
A.秦末刘邦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追杀
B.汉武帝去道观参观
C.西汉末年中原人种植葡萄
D.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翻阅《水经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佛教是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秦朝末年佛教还没传入,不可能出现尼姑庵。道教兴起于东汉后期,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可能出现道观。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西亚的葡萄传入中国中原地区。《水经注》是北魏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西汉的司马迁不可能翻阅《水经注》。所以答案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每题2分共10分)
31.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答案】错误:秦始皇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采用的巩固政权的措施。错误:秦始皇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理由:秦朝时期,中央皇帝之下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合成三公。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21·cn·jy·com
32.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军政长官名称为西域都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新疆,这也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3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上述说法中有一处错误,请指明错误并说明理由。
【答案】错误:陈胜吴广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2分)
理由:陈胜吴广起义被秦军镇压,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陈胜吴广起义并没有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而是被秦军镇压,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但是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
34.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图片,该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应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35.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发展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
【答案】B
【解析】汉代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改造儒学,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是孟子。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10分)2013年底,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军备库”,大秦帝国的兴衰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材料二 六国合纵抗秦的形势下,秦惠文王以张仪为相,连横破纵,在反击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秦昭襄王以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以白起为将,取得“长平之战”的重大胜利,六国开始衰落,秦国确立霸主地位。吕不韦辅助初继位的赢政巩固其统治地位,秦国国力空前强大。赢政以战争为主要形式,逐一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根据孙皓晖大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概要整理
材料三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盔甲整齐叠压的状况判断:秦军的管理十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裙甲……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摘自2013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相”指谁?(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对秦国的深远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秦国历代国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分)秦在哪一年完成统一?(1分)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嬴政。(1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军事因素。(2分)
【答案】(1)商鞅。(2分)他实行的变法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加强。(或“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奠定了基础”,或“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等其他言之有理的表述。2分)
(2)励精图治,善于用人,注重策略。(任答一点均可得1分,不超过2分)公元前221年。(1分)实现了国家统一。(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或“他是千古一帝”,或“中国第一个皇帝”等其他言之有理的表述。1分)
(3)秦军管理严谨,装备精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中的“相”是指商鞅,他被封于商地,因此被为商君。他对秦国的深远影响是:他实行的变法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加强。(或“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奠定了基础”,或“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等其他言之有理的表述。)
(2)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中的几位秦国国君,都重用有才能的人为相,说明了他的共同点是励精图治,善于用人,注重策略。(任答二点均可)秦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的。嬴政实现了国家统一。(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或“他是千古一帝”,或“中国第一个皇帝”等其他言之有理的表述。)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三可知,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秦军管理严谨,不仅队伍排列整齐分明,而且物资摆放也高度集中统一,井然有序;二是装备精良,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裙甲……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2分)
3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有的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秦始皇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国家?他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基于此,他采取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3分)
(2)西汉时期又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学说采取的政策有什么不同?(?2分)
(4)写出秦汉时期北方的劲敌(1分)。请问西汉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反击这一劲敌?(1分)
【答案】(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3分)2·1·c·n·j·y
(2)诸侯王势力强大,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3分)
(3)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大力推行儒学教育(2分)
(4)匈奴;汉武帝时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由此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战乱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所以,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地方设立郡县,各级长官都对皇帝负责,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秦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2)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汉朝初期,诸侯王的势力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针对这种情况,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就这样,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削夺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3)秦始皇时期注重法家学说,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巩固思想上的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各种思想仍然比较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两者虽然对待儒学的态度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4)结合所学可知,从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就曾修筑长城以防御匈奴的进攻,秦朝时将战国旧长城连接起来,并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西汉刚建立时,百废待兴,国力衰弱,无力抵御匈奴的进攻,故汉朝初年对匈奴一般采取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8.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骞”指的是谁?(1分)受谁的指示前往西域?(1分)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一中“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2分)
(3)材料二所展示的这条路线的即“西域道”,是哪一条路?(1分)起点是?(1分)这条路线有何作用?(1分)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骞”的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1分)
【答案】
(1)张骞(1分);汉武帝(1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1分)
(2)前60年(1分);西域都护(1分)
(3)丝绸之路(1分);长安(1分);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1分)。
(4)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然矢志不渝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内容。材料一中“骞”指的是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受汉武帝的指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同,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2)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这一历史史实也充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材料二所展示的这条路线即“西域道”,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先后经过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作用巨大,成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4)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带给我们的启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十三年,受到匈奴人的威逼利诱和长期关押,这对张骞来说,无疑是极其艰难的考验。但是张骞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是张骞诚实守信的体现。在第二次出使过程中,张骞凭借不亢不卑、敢于冒险抗争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出使西域各国的崇高使命。从张骞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诚实守信;面对困境仍然矢志不渝的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