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单元上册提优精测卷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改编整理:qshxy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面两幅图(图一、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
A.秦国商鞅变法 B.汉代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宋辽澶渊之盟
2. 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21教育网
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服装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4.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离骚》??? D.《兰亭序》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
A. 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官渡之战结束后
C.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
D.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一部改革与创新的波澜画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2·1·c·n·j·y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7.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书圣”和“画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 B.吴道子、杜甫 C.张旭、顾恺之 D.顾恺之、李白
8.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10.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 ????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11.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
A.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12.在影视作品中,因为出现不合历史的场景、物品或前后场景不一致,被称为“穿帮”。电视剧《三国》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曹植的书房场景,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哪个道具的出现会导致“穿帮”www.21-cn-jy.com
A.椅子上放着一件丝绸衣服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洛神赋图》 D.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1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4.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www-2-1-cnjy-com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5.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21*cnjy*com
16.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17.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B.他的著作总结了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18.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9.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20.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政治上的原因在于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比较安定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自然条件好
22.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A.在城镇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2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24.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措施有利于孝文帝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的是
A.说汉话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迁都洛阳 D.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26.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7.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2-1-c-n-j-y
2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他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9.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30.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com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32.小明和小华一起归纳七年级学习过的主要战役及其作用。小明说:“下图中的A点是赤壁之战。”小华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3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这句诗说明,受佛教影响,南朝人民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来源:21cnj*y.co*m】
35.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10分)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2分)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1分)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1分)21*cnjy*com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1分)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3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
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21·cn·jy·com
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写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指的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八姓入闽”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答两个条件即可,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2分)
(5)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38.(10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3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版权所有:21教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2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014-2015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提优精测解析卷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改编整理:qshxy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面两幅图(图一、二)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
A.秦国商鞅变法 B.汉代丝绸之路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宋辽澶渊之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内容。北朝汉人胡食画和鲜卑人乐俑图反映的是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故答案选:C21·世纪*教育网
2. 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来源:21cnj*y.co*m】
A.采用汉姓 B.改穿汉族服装 C.学习汉语 D.与汉人通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为“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意思是朝廷中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也就是说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学习汉语。所以答案选C。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要宏观的、全面的去把握这段历史的特征。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各个政权为了壮大实力,都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经济,社会仍然在进步,尤其是到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政权分立与局部统一并存,国家呈现出统一的趋势。分析对比四个选项,故选C项。
4.小轩同学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情况。你可建议他阅读www-2-1-cnjy-com
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离骚》??? D.《兰亭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目,要求学生答出和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的著作是那个,题目中的A《水经注》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它以注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B项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C项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D是书法艺术,因此本题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我国古代史上,有很多的著名书籍,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醒同学们对一些著名书籍要从作者,创作的时间,内容以及影响方面去掌握。
5.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
A. 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官渡之战结束后
C.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
D. 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因此选D。2·1·c·n·j·y
6.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一部改革与创新的波澜画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选C。
7.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书圣”和“画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 B.吴道子、杜甫 C.张旭、顾恺之 D.顾恺之、李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古代史上,“书圣”是指王羲之,“画圣”是指吴道子,故选A。杜甫被称为“诗圣”;张旭是唐朝书法家,他被后世誉为“草圣”;顾恺之是东晋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六朝四大家”之一;李白有着“诗仙”的美誉。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有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有着“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其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金桥图》等。
8.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 )
A.张旭 B.颜真卿
C.柳公权 D.王羲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提到的是行书,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擅长行书,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故选D项。 21*cnjy*com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识读能力。阅读题文要求选出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雾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是因为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0.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 ????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祖冲之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机械制造家,他一生成就很多,最突出的是在圆周率方面,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故选D项。
11.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
A.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开发的原因。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A、C、D均属于主观原因,故选B。
12.在影视作品中,因为出现不合历史的场景、物品或前后场景不一致,被称为“穿帮”。电视剧《三国》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曹植的书房场景,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哪个道具的出现会导致“穿帮”
A.椅子上放着一件丝绸衣服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洛神赋图》 D.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的相关内容。三国时期人们会穿丝绸衣服。汉朝时期造纸术就发明了并得到改进,所以三国时期会有书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葡萄就已经传入我国,所以三国时会有葡萄。《洛神赋图》是东晋人顾恺之的作品,不会出现在三国时期,所以答案选C。
1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而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所以选B。21教育网
14.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选D。
15.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是由汉字的书写而发展来的艺术。汉字的演变进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B是属于篆书;D是草书;只有C是行书,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故选择C。
16.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是少数民族穿汉服和汉人吃少数民族的食物,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答案选A。
17.下图中的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下列关于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B.他的著作总结了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C.他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农学家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相关内容。贾思勰写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不是南方。他在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B项说法不正确。【出处:21教育名师】
18.下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如图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
19.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南京的历史的相关内容。历史上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在今天的洛阳,所以答案选B。
20.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石窟艺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时出现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故选A。21cnjy.com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政治上的原因在于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比较安定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自然条件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内容。在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政治上的原因,所以B项正确;A、C、D不是政治上的原因;故选B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2.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A.在城镇出现了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表现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中固定娱乐场所瓦舍出现,排除A;宋朝,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排除B;东晋南朝时,江南的青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C符合题意;而D是发生在唐朝,故选C。
2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北民南迁。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还非常落后。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五胡内迁,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远的到福建、岭南一带。现在福建两广的客家人就是那时候迁来的。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与南方的人民杂居通婚,互相影响,逐渐融合,比如南方人也习惯了北方的面食等等。
24.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
①招贤纳士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曹操的知识,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均与曹操有关,魏国的建立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而不是曹操,故答案选B。
2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措施有利于孝文帝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的是
A.说汉话 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迁都洛阳 D.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部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并于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了北魏孝文帝一代,更是明显,为了,为了革除鲜卑旧俗和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冯太后支持下的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其改革内容有四点:推行均田制;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严惩贪污;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些是孝文帝改革中重要的措施。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北方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即汉化的过程。21·cn·jy·com
26.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能够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的是( )2-1-c-n-j-y
①胡人汉食、汉人胡食 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 ③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 ④汉人与鲜卑人通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北朝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出现了:胡人汉食、汉人胡食的现象;鲜卑人中出现了汉人姓氏;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交往;汉人与鲜卑人通婚,这些现象体现南北朝时民族融合趋势,故选A。
27.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历史的理解能力。三国中建立魏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故A项与史实不符。
2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他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通过李白的诗句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内容。据题文材料,李白的诗句反映了西晋时期民族大迁移的史实。其方向是由北向南。中原人迁移到战争较少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据题文要求北人南迁的积极影响,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29.下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评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全面的去评价。三国在当时虽然是分裂时期,但各国为实现统一都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将来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故D项的评价最为全面。
30.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答案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答案】B
【解析】掌权的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如氐族迁徙到关中(陕西),鲜卑南迁到河北、山东、河南北部,不掌权的少数民族,也被迁徙过来,迁徙过去。
32.小明和小华一起归纳七年级学习过的主要战役及其作用。小明说:“下图中的A点是赤壁之战。”小华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史实。图中的A点不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而是官渡之战,官渡位于黄河流域,赤壁位于长江流域,而A点在黄河的旁边,B点在长江旁边,因此,官渡之战在图中的A点,赤壁之战在图中的B点。
3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答案】“三国时期” 应是“东汉末年”
【解析】
试题分析: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而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3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这句诗说明,受佛教影响,南朝人民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不正确,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石窟艺术,在魏晋时期受佛教影响,寺庙非常兴盛,但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不是南朝时期开凿的,而是在北魏时期的成果,所以该题目错误。
35.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东汉: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10分)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2分)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1分)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1分)21*cnjy*com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1分)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答案】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
(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三国鼎立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所给时间和战争双方可判断材料一说的是官渡之战,材料二说的是赤壁之战,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为以少胜多;两次战争都出现在东汉末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两次战争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现象。
(2)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中有关曹操的知识,结合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联系当时南北分裂的社会状况,可知,诗中“志在千里”反映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他的抱负没有实现。
(3)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本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4)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孙权、刘备的联军大败曹军,此后曹军退回北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
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描写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文中的“本业”指的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八姓入闽”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答两个条件即可,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什么意义?(2分)
(5)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答案】(1)南朝(或南北朝、魏晋南北朝);(1分)农业。(1分)
(2)他们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即劳动力)。(2分)
(3)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
(4)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5)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注意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描写的是南朝(或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具体体现在:地广野丰,人民都能勤劳地从事农业生产,一年的收获能够养活几个郡,丝绵布帛多到可以供应全国;文中的“本业”指的是农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本题主要考查“八姓入闽”对福建社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虽然我这一题的问题教材中没有体现,但是,只要看得懂材料二的内容,解答这一题不难,材料二中“他们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3)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题文要求本题一定要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因此答其他条件不给分,从材料二、三看,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主要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4)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到了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这要从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入手,江南经济会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北方长期战乱,江南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迁,给江南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劳动人手;江南地区铁自然地理条件较北方优越;江南的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社会生产;等等。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有: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注意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等。
38.(10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右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3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2分)www.21-cn-jy.com
【答案】
(1)①。(1分)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2分。答出二条即可)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2分。答出二条即可)
(3)迁都洛阳。(1分)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任2条即可,2分)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2分,答出二条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干里的三国鼎立、官渡一战可以推出这一历史人物是曹操。右图中①处是三国鼎立时期的魏②处是蜀③处则是吴。而曹操奠定的是魏政权,所以此处的答案是①。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格局乙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最终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从而就为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知识。由材料里的关键词:南迁人民、江南经济、江南许多地区等词语中可以得出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雨量充沛;战争相对较少;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才会出现“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3)由材料里北魏孝文帝、河洛、因兹大举这几个词语可以知道,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及改革的相关知识。北魏建立之后,定都平城。平成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除此之外,孝文帝还进行了改革,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尽管如此,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前秦政权则统一了黄河流域。江南经济的发展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也迅速发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是可以使国家实现统一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