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昂贵笨重纸发明之前有哪些书写材料?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一、纸的发明与蔡伦改进造纸术优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提高了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草羊皮易发脆断裂、难保存太贵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二、《九章算术》东汉时期,一本著名的数学名著
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三、地动仪东汉 张衡测定地震的方向
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A假如A点发生地震了,地动仪哪一个方向的龙口中的小铜球会掉下来?
在地震前还是地震后掉下来?
想一想四、医学华佗
张仲景坐堂先生
麻沸散
医圣
《伤寒杂病论》
外科鼻祖
五禽戏
连一连畅所欲言学习本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蔡伦张仲景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医圣”《九章算术》改进造纸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时期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地动仪张衡东汉时期1、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东汉时,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重要书写材料的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祖冲之
2、战国时期诸子各派外出游说、讲学,随身携带的各种著作和典籍往往要用车来搬运,很不方便。促使这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发明是 ( )
A. 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3、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使人们更加关注地震预测这一世界性难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发明测量地震方位仪器的是谁吗 ( )
A.祖冲之 B.僧一行 C.张衡 D.郦道元4、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5、华佗的弟子照着老师传给他的方法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你知道这种方法是
A.经常饮酒 B.常服“麻醉散” C.常练“五禽戏” D.常吃中药
6、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是
A.《离骚》 B.《诗经》 C.《九章算术》 D.《缀术》
7、下列医学成就中,能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是
A.四诊法 B.《伤寒杂病论》 C.五禽戏 D.《黄帝内经》
8、东汉时如果有人要修一条水渠,计算土方要运用到想下列哪本书的内容(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农政全书》 D.《缀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分析运用地动仪,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分析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科技史的学习,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2分钟)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实现大一统的史实,今天我们要学习这一时期昌盛的文化,你们知道秦汉时期昌盛的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发言很积极,那么这些文化具体情况如何呢,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找到相关答案。(多媒体展示课题)
2、学生自主预习(8分钟)
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依据学案完成预习工作,并完成学案中的预习部分。
3、系统学习(2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造纸术
纸广泛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你能说说有哪些方面吗?
那你们知道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什么时候普及的呢?(播放汉代造纸视频,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两处错误)
同学们,你们能总结出我国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吗?
造纸术外传,为什么?
书本,纸杯、纸巾……
错误:纸在西汉时就出现(不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纸)
最早的纸:西汉早期
蔡侯纸优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好
书写材料:陶器—甲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
外传:纸的优越性,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数学
当时的数学成就是什么?
东汉时期,《九章算术》
地理
代表性成就是什么?
假设当时洛阳北面的某个地方发生地震了(地图显示),地动仪哪个龙嘴里的小球会掉落,什么时候掉?
东汉,张衡,地动仪
北面,地震后(因为地动仪是测定地震方向呢)
医学
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哪些?
连线题(投影仪展示)
你们还知道关于他们的哪些小故事?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外科鼻祖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坐堂先生
故事:刮骨疗伤、曹操杀华佗
4、畅所欲言(5分钟)
教师:学习完本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
学生:“节约用纸”
“科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
“不能讳疾忌医”……
5、总结本课内容,完成巩固联系(5分钟)
【教学反思】
整体而言,这节课进行的比较顺利,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模式,设计的环节也符合这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预测的教学目标。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未能让学生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