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
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5分 7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怎样证明元谋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2、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 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巴比伦 D、埃及
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能参观()。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蓝田人遗址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4、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过着氏族社会生活。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5、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6、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
??????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二)材料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于是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的,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归纳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 ,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 __。会制造???? ?? ,上面的符号是我国???????? ?? 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二、合作探究1、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2、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相同:
不同: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
????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 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3课 华夏之祖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掌握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重点);(2)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重点) 。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选择题:在备选项上勾出正确答案。)
1、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2、“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3、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黄战胜了蚩尤4、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A、堵塞????? B、疏导???? C、抽干???? D、蒸发5、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二、合作探究
1、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回答:“后人为什么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
3、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三、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1、“华夏子孙齐参拜,脉血胜于清水浓”。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陕西祭拜“天下第一陵”,你知道他祭拜的是谁吗( )
?A、炎帝?????? B、黄帝?????? C、舜?????? D、尧
2、下列人物,哪一个和历史上的禅让制没有关系(?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原始社会终结的标志是(? )
? A、禹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B、禅让制被破坏????
? C、禹建立了夏朝????????????????? D、社会生产的发展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炎帝、黄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B、我们尊称黄帝为“华夏之祖”“华夏始祖”????
? C、我们尊称炎帝为 “人文初祖”????? D、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5、下列对夏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个国王??????B、建立于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C、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D、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
6.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二)、材料题: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1)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大。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_________。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二、合作探究1、夏、商、西周三代的兴亡有什么相似之处?
2、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1. 有人因触犯法律而被投入监狱受到惩罚,你推断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时期(? )
? A、黄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 B.启 C.幽王 D.桀3. 下面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B.诸侯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C.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D.诸侯要按田亩数向周天子纳税4. “执政为民”这种思想,早在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就有所体现。????? 夏、商、周时期,要求大臣勤于政事,“有功于民”的国王是(? )
? A、启?????? B、汤????? C、武王????? D、盘庚
5、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 A、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 B、发展社会经济?????
? C、保卫镐京的安全???????????? D、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6、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
?? C、奴隶和国人的暴动?????????? D、少数民族的入侵
7、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 (? )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 ?C、实行分封制???????????????? D、残酷压迫奴隶和平民
8、下列文学作品以“武王伐纣”为历史背景的(? )
??? A、《三国演义》?????????????? B、《封神演义》????
??? C、《隋唐演义》?????????????? D、《西游记》
9.通过自学、讨论,按照下列表中提示,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中。朝代 ?建立时间 ? 国都? 立国之君? 亡国之君? 重大事件夏朝?????
商朝?????
西周?????
(二)材料题
读“西周等级示意图”,结合学习P?20~21灰色底网内文字,回答:(1)自上而下将各阶层的名称写在示意图的右侧(2)这个等级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作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3.增强民族自豪感,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点和难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3、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_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5、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_。6、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___________时期已经齐备。7、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__________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二、合作探究:1、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
2、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三、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B.夏朝 C.商朝??????D.西周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B.夏、商、西周的青铜文明专门指的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C.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D.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位于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农业?????????B.玉器加工业 C.青铜器制造业???????D.制瓷业4.“人祭”和“人殉”最先发生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A.象尊??B.四羊方尊??C.司母戊鼎??D.犀尊6.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我国什么时候已经齐备(??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商周7.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中劳作,他肯定不能(?? )?A.用铁农具干活??B.用青铜农具干活??C.用石器干活??????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干活8.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 )?A.乐器???? B.食器????? C.盛水器皿?????? D.装饰品(二)、材料题材料1? 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材料2? 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材料3?? 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重点是齐、晋称霸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人物:①西周灭亡,建立东周的是_________。②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齐任_________为相,积极改革。④战国初,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______取代原国君,建立______齐国。2.地点:①东周都城迁至_________。②齐国在今_________北部。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________。晋楚双方在_______大战,大败楚军。③在下图上填上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战役地点也标出来。?3.时间:①东周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年。②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是在公元前_________中期。公元前_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于城濮进行决战。③公元前_________年,秦赵之间进行了一次激烈战争。二、合作探究:1.阅读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阅读材料回答:(1)?(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请大家想一想,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中,一个国家怎样才能避免被消灭的厄运呢?
4.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
三、达标检测:1.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C.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2.“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3.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伍子胥??? B.勾践 C.孙武? D.夫差4.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5.“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6.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7.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8.“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引自《史记?周本记》请回答:⑴周平王迁都洛邑是哪一年的事?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自主学习: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_____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2.______末年已使用牛耕,_____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3.______和_____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4._______时期,___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5.公元前_____年,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6.经过商鞅变法,_____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国家形成了。
二、合作探究:
1.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与今天的农具比较下,有什么异同?
??
2.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是什么?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
三、达标检测:1.与“徙木立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管仲 B.齐桓公 C.孙膑 D.商鞅2.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选种 C.牛耕 D.治虫害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的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4.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5、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 C.夏朝????? D.商朝
6、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7.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结果如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文字的演变,古代历法。医学成就。【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自主学习: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 ”或“ ”,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 期,出现统一的文字“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最早源于 朝。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5、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 ,他的代表作《 》,闻名于世,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 。
二、合作探究:
1、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说说我国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随着文字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和书写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三、达标训练:
1、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历史从_______开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3.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最早制定这种历法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 )
A.三星堆 B.都江堰 C.故宫 D.端午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6、唐朝诗人杜牧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的“清明”节是24个节气之一。我国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 )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7、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哪儿出土的成套编钟可以反映当时的音乐发展水平 ( )
A.河南二里头 B.湖北随州 C.湖南宁乡 D.陕西咸阳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发生在春秋初期
B.战国时期定出一年中有24个节气
C.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D.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医学上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9.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C.凡是金属器上的文字都叫金文 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
这句诗出自谁的什么作品?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
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为什么纪念他?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2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3.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1)思想家老子(2)百家争鸣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生活年代: 晚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提出“ ”的学说,主张“ ”、“ ”。
③教育思想:创办 ,广收门徒。提出“因 ”、“温故 ”等教育思想。
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由其弟子整理在《 》一书中。
⑤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 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思想家老子
①生活年代: 晚期, 国人, 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主要著作:《 》
3、百家争鸣
姓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墨子
老子
韩非
孙武
二、合作探究1、什么叫百家争鸣?
?
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对你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三、达标检测
1.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出伐树,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 C.孟子??? D. 墨子
2.“齿以坚折,舌以柔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此语出自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3、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 )
A.以“礼”治国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4、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克制”,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最早倡导这一意识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孙子
5、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6、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着一则孔子名言,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至高准则。这则名言是 (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北京奥运火炬“祥云”的设计理念是“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9.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10.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深得人民拥护
B.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深得世人支持
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主张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观察秦疆域图,建立时空概念。
学习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焚书坑儒”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统一六国
(1)关键战役: 。(2)统一时间:从公元前 年至 年。
(3)统一结果: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定都
2.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1)建立皇权:最高统治者称 ,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 、 、 ,分管 、 和 。(3)地方制度:推行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 铜钱。
(2)统一度量衡:对 、 、 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2.文化上:统一 ,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 。
3.思想上:接受 建议,实行“ ”。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北筑长城 西起 ,东到 ,蜿蜒 里。
2.开发南疆 兴修了 ,沟通了 水系和 水系。
3.疆域四至
(1)东至 ,西到 ,北至 带,南达 o
(2)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 的大国。
二、合作探究1、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什么长处?这和他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2、结合所学内容,谈谈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三、达标检测
选择题
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 )
A.商鞅变法以后 B.战国中期以后
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
2.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3.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5.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 )
A.蒙恬 B.李斯 C.淳于越 D.赵括
6.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 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材料分析题
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①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②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的性质的变化。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1、阅读62-63页“秦的暴政”一目,说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1)秦始皇的暴政: 繁重 沉重 残酷
(2) 更加残暴。
2、阅读63-64页“陈胜、吴广起义”一目,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起义的概况、意义,并在组内交流。
(1)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时间:
(3)地点:起义爆发在 ;建立政权在
(4)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 相继被杀害。
(5)意义:
。
3、阅读64页“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回答:
(1)领导人: 、
(2)巨鹿之战 时间: 领导人:
特点:是一次 的战役。结果:大败秦军
(3)秦朝灭亡 时间: 事件: 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
(4)西汉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二、合作探究:
1、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秦朝灭亡之后,出现了“楚汉之争”,即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那么,楚汉之争仍属于农民战争吗?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
3、本课内容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三、达标检测
1.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朝的暴政 B.赋税、徭役繁重
C.人民生活痛苦 D.陈胜、吴广遇雨失期
2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无关的是( )
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焚书坑儒
C、统一货币、度量衡 D、 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1)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2)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3)两位小队长是谁?
(4)起义有何影响?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
主备人 陈建星 组审核 备课组 审核人 蓝翔宇 班别 小组 姓名
宜州市北山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
课题: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的基本史实。
2、认识汉武帝的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有用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流程】
引入新课 交流读学 师生交流 合作 展示 小结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共同讨论 探究 点评 提升
2分钟 5分钟 10分钟 6分钟 16分 6分钟
【自学导航】独学要求:①课前认真预习,读懂教材,梳理知识要点并用红笔勾画标识;②独立完成导学案,可用关键词或关键句作答。
一、预习导学(填空题: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答案。)
一、文景之治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 ,景象 。
2.措施: (1)吸取 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2)重视发展 生产,奖励耕作,劝课农桑。
(3)提倡 ,以身作则。 (4)重视“ ”。
3.表现: (1)社会 。 (2)百姓 。 (3)国库积蓄充盈。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措施 (1)政治上:接受 的建议,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直接削去半数侯国。
(2)思想文化上:接受 的建议,“罢黜百家, ”。推行 教育,在 兴办太学。
(3)军事上:
(4)经济上:
2.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 ,进入 时期。
二、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三、达标检测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汉武帝雄才大略,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放权于侯国 D.平定叛乱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A.直接任免地方官员 B.让地方举荐人才选用官员
C.以人为镜,重用官员 D.采用科学制度选拔官员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5、汉朝,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6、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
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初年 D.西汉盛期
7、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A.贾谊 B.东方朔 C.董仲舒 D.主父偃
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法家和墨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诸子百家 D.道家和兵家
9. 阅读下列材料:
“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的预习导学内容和整理导学案。
2、本课习题你哪儿做错了?请将错题抄在作业本上,分析做错的原因,单元考试前再做一次,争取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