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7 06:03:47

文档简介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单项选择题: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2.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3.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 A.秦 B.西汉 C.东汉 D.新朝 4.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洲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控制 5.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张骞 B.班超 C.汉武帝 D.甘英 6.有关西域的范围,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天山南麓 B.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C.今天葱岭以西 D.今天敦煌以西的新疆地区即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7.有关西域都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班超经营西域后设立 B.管理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 C.西域正式归附中央政权的开始 D.标志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8.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9.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发生的事件是(??? ) A.白凳之围被解
B.卫青。霍去病两路夹击匈奴 C.“七国之乱”发生 D.昭君出塞 10.公元前100年,中国人民难以在中原地区实现的是(??? ) A.吃小麦粉做的食物 B.穿丝绸衣服。吃葡萄 C.用铜镜欣赏自己 D.在洛阳看到大秦使者 11.生活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富商王有望,想给母亲祝寿置办礼品。他会买哪些东西呢?(??? ) A.汗血马 B.佛经 C.自鸣钟 D.旗袍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材料 公元前一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提到时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是什么朝代?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 ③欧洲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章帝不欲废敝中国以事夷狄,乃迎戊己校尉,不复遣都护……时军司马班超留于窦,绥集诸国……班超遂定西域,固以超为都尉,居龟兹。 材料四? 班超遣掾甘英穷归西海而还,出前世所不至,山径所未详,莫不备其风土,传甘珍怪焉。 请回答: ①张骞几次通西域?分别是什么时间出发的? ②由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和挫折,你得到什么启示? ③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④“宣帝改曰都护”是哪一年的事?有何意义? ⑤“以超为都护”是指什么事? ⑥材料三中“军司马班超留于窦”,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⑦班超“遣掾甘英穷归西海”有何意义? 三、问答题: 14.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15.扼要评述汉武帝的主要政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A? 2.C? 3.B? 4.D? 5.A? 6.B? 7.B? 8.B? 9.B? 10.D? 11.A 二、材料解析题 12.①西汉。②陆路丝绸之路。③“丝国”。 13.①两次。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②成功者所具备有胆。有识。有行。有恒的基本素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③汉武帝。匈奴。 ④公元前60年,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⑤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更加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关系。 ⑦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貌,为以后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14.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15.在政治方面:①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治理黄河,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 民族关系方面:①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往来。②北伐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使北部边郡安定。 文化方面:在长安设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西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西域是个国家名称 ②丝绸之路经过西域 ③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 ④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公元前119年以后日趋频繁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2.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件是(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开通
3.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 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60年
4.下列关于班超出使西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时间是西汉时期 ②目的是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③帮助西域人民摆脱了
匈奴的控制 ④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关系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5.与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张骞 B.班超 C.王莽 D.甘英
6.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最早记录的事件发生在( )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7.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域都护设立 ④蒙恬出击匈奴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中西交往做出了历史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张骞出使西域是在什么朝代?当时的皇帝的谁?
(2)张骞出使西域前,中原地区和西域的关系如何?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4)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5)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非选择题:
9.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有哪些东西西传?
(3)通过丝绸之路,西方有哪些东西东来?
(4)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B 6.D 7.A
8.(1)西汉。汉武帝。(2)中原地区和西域几乎处于隔绝状态。(3)第一次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为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并与西域各国联系。(4)第一次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第二次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5)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9.(1)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2)丝绸和冶铁、凿井、造纸技术。(3)良马、毛织品、葡萄、黄瓜、胡萝卜、蚕豆、石榴,还有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以及佛教。(4)意义: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3.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 )
A.西亚 B.欧洲 C.西域 D.天竺
4.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B.加强同西域经济文化交流
C.寻找匈奴的去向
D.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6.汉朝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3)你今天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历史现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三、简答题: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你认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1.C 2.A 3.B
二、(1)汉族和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
(2)张骞通西域后。
(3)能。现在内地也种植,出售葡萄等。
三、通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人民共同的经济发展;为开辟“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通道奠定了基础;为以后对新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138年   D.公元 119年
2.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3.公元97年,受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人是( )
A.甘英   B.班固
C.窦固 D.窦宪
4.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A.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 B.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5.对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6.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 )
A.西亚 B.欧洲 C.西域 D.天竺
7.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
A.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B.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打通“丝绸之路”
8.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 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生活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D.设置了管理西域的管理机构
9. 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条件有( )
①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②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 
③甘英沟通与大秦的关系 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 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②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③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④为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回答: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3)你今天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历史现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12.假如一位是汉代的商人(简称汉),沿着丝绸之路到西方去经商,一位是21世纪初的中学生(简称生),还有一位是百事通(简称通),他们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进行了历史对话。他们会如何进行对话,请你发挥你的想象,根据提示设计他们的谈话方案。
生:丝绸之路这名字真好听。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噢,我知道了,通过这条路运输的全是从中国运到中亚、西亚的丝绸。
汉:你说的对,但也不全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噢,原来是这样。
生:我还知道,你们的交通工具很落后,只能靠人力和牲畜,你们行走在这条商路上,只能赶着马车走了。
汉:有些路段能赶马车,但有些路段只有靠骆驼。
生:对,丝绸之路还要经过茫茫的沙漠,不过在沙漠里每天看到夕阳西下,又能听到驼铃,多富有诗意呀!只可惜我们现在不走这条路了,再也欣赏不到美丽的风光了。
通:别泄气嘛,其实这条道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呢,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有机会一定要重游。
生:有机会我一定会重游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A
4. C
5. B
6. A
7. A
8. C
9. D
10.C
二、非选择题:
11.(1)汉族和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共同发展。
(2)张骞通西域后。
(3)能。现在内地也种植,出售葡萄等。
12.根据学生自己的见解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2.西域都护设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73年
3.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同点是(  )
①沟通了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的联系 ②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汉书?张骞传》
材料2 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古代希腊罗马的贵族,尤其喜好中国的丝绸,视为高级的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1)材料1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2)我国发明养蚕缫丝距汉朝大约有多少年?举出我国出土的汉代一件丝织精品。
(3)为什么古代罗马称中国为“丝国”?(可用材料中的原话总结)
参考答案:
一、1.B 2.C 3.D
二、(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学习他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学习他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崇高品质。(2)二、三千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薄出蝉翼,重量不到一两,是稀世珍宝。(3)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的丝织品传到古代希腊罗马后,受到了罗马人民尤其是罗马贵族的喜爱,视为高级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丝织品更是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进一步提高了丝织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