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7 06:06:16

文档简介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2.下列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南朝 B.东晋 C.北魏 D.蜀国
3.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
4.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5.下列各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织
6.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
①西周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魏国 ⑥北魏
A.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北朝包括( )
A.两个王朝 B.三个王朝
C.四个王朝 D.五个王朝
8.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曹操 ②孝文帝 ③盘庚 ④刘邦 ⑤周平王
A.①②③⑤④ B.③⑤④①②
C.④③⑤②① D.④②①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D 6.A 7.D 8.B
10.(1)孝文帝。(2)姓氏改革。(3)鲜卑组是黄帝的后代。(4)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5)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法律,提倡学习汉族的礼俗。(6)使西晋以来的北方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峰。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 事件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是( )
A.西晋建立 B.魏灭蜀 C.西晋灭吴 D.曹操病故
2.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
①匈奴 ②鲜卑 ③蒙古族 ④满族 ⑤羯族 ⑥越族 ⑦氐族 ⑧羌族
A.①②③⑤⑧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⑧ D、①②⑤⑥⑧
3.“草木皆兵”这一典故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21世纪教育网
4.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 田制
6.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7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直接原因是(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9.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
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 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回答:
(1)“魏主”是谁?上文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今天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对“魏主”作简要评价。
三、合作探究题:
13.“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 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
“野蛮的征服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
试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论证恩格斯和马克思的话。
参考答案:
1C 2C 3D 4D 5A 6D 7A 8A 9C 10C 11D
12.(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迁都洛阳等(3)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上:孝文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
站在鲜卑族拓跋部立场上:他的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鲜卑族的消亡。
1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特别是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改穿汉 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等,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得不适应汉族封建的经济 形态,甚至还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 ) A.洛阳 B.建康 C.平城 D.荆州 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 ) A.西晋末年 B.前秦时期 C.十六国时期 D.北朝时期 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许 C.洛阳 D.殷 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 ) A.383年 B.386年 C.439年 D.494年 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 )
A.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B.帮助迁入地人民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 C.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D.使我国古代的人口分布更趋合理。 8.北朝中的第一个朝代是(??? ) A.北魏 B.东魏 C.西魏 D.北齐 9.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10.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羯 D.氐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①魏主指谁? ②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③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④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12.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请回答: ①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迁到哪里? ②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③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答题: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14.试分析公元3至6世纪,我国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C 6.C 7.C 8.A 9.D 10.A 11.①孝文帝。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④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2.①今山西大同;洛阳。②原因: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③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13.魏、西晋、前秦、北魏。 14.特点:①封建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人民渴望统一;②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我国封建制度向周边地区护展。 趋势:①分裂时也孕育着统一因素,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创造条件,统一是必然趋势;②北方各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先进的制度,促进社会进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世纪B、4世纪C、5世纪D、6世纪
2、北魏最初的都城是( )
A、长安B、洛阳C、项城D、平城
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羯D、氐
4、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 )
A、北齐B、北周C、东魏D、氐
5、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 )
A、贺 B、元 C、刘 D、穆斯林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7、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
(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
A、(1)(2)(5)B、(2)(4)(5)C、(1)(3)(4)D、(2)(3)(4)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9、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迁都洛阳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魏与汉族通婚
10、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
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二、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
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语,禁用_____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戴_____服饰.
改鲜卑贵族姓氏为_____姓氏,拓跋改姓_______.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_.
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_;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_______,以_______治国.
三、材料分析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魏主指谁?
本诏提出了什么改革?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B
C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B
二、填空题:
(1)汉语 鲜卑语 (2)汉族 (3)汉族 元 (4)联姻 (5)官制 律令 (6)孔子 以孝
三、材料分析题:
(1)指北魏孝文帝
(2)本诏提出改姓。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改姓前为拓跋宏,改姓后为元宏。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单项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
A.北魏 B.西魏 C. 东魏 D.北齐
2.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改革都取得了成功 B.都顺应历史潮流
C.改革的进程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7、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主要的背景是(    )
A 民族融合的趋势 B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C汉族大臣的支持 D各族人民不断起义
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 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 迁都洛阳 C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 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10、下列那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 统一黄河流域 B 北方民族大融合 C 完成封建化 D 阶级矛盾
二、阅读材料回答: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1)试翻译以上文字。
(2)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他推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除了材料中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三、评论题:
孝文帝迁都、改革后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存在,有人认为这是孝文帝太忽略了鲜卑的独立性,有人认为他对促进中华民族发展有很大功劳,请对北魏孝文帝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C 5、B 6、C 7、B 8、A 9、D 10、B
二、(1)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2)孝文帝。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
老、养老的风气。
(4)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各族经济的发展。
三、答题参考: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大胆地进行迁都和坚持改革,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