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上册《比较与测量》第三 课《用手来测量》说课课件(共28张PPT)(附反思、板书)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一年上册《比较与测量》第三 课《用手来测量》说课课件(共28张PPT)(附反思、板书)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29 22: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用手来测量》说课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用手来测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 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距离,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
发现在日常人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学会认识“拃”;
教学重点: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电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塑料青蛙
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
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
【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环节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
1. 初步感受“拃”
(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
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
B.用“拃”。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拃”。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
(2)模仿老师做出“拃”的动作。
(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拃”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拃”时,手指要尽量张开!
2.测量课桌的长度
(1)试用“拃”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拃”?
同学:3拃;3拃多;C:4拃。
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
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拃和第一拃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
(2)“拃”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拃,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拃多、 4拃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拃多就记作:3+,4拃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
环节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1.设疑引出问题。
(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
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拃一拃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
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
(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
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
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
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4、交流汇报。
A同学:也许一拃一拃没有首尾相连。
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
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拃不一样。
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拃”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拃”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拃”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拃”,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拃”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
环节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
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拃”?
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
环节五、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拃”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拃,也可以用“拃”、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用手来测量
多:多多少 纸带数据展示
比较:“拃”
八、教学反思
回顾与孩子们的共同研究,我个人觉得整体活动设计体现了大单元概念的思路,重视学生原始经验提出拃的定义,学生基本都能知道一拃是两个手指头之间的距离,我通过图片演示,示错,最后实践并互查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进行了修正与完善,进而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可以规范的用手来测量,在动手前先动脑预测,同样的桌子预测结果不同引发认知冲突,再实际测量,而在用手测量后,学生感受到了用手直接测量有困难,不方便准确的记录,基于一年级的学情,我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纸带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有三个非常有助于单元概念形成的测量规则,这一重点,我选择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强化指导,首先微课演示法,然后学生示错法,最后将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则写进板书,作为本单元的重要结论,也为后面的测量课作铺垫。最后将学生的测量纸带集体汇总展示在黑板上,研讨环节首先对比整节课的不同测量方式谈一谈测量的感受,体验不断改进工具对结果的影响,这是工程技术领域核心大概念的体现,然后再回归到具体的数据,分层次的剖析观察纸带的长短、测量结果的多少、最后落脚到每个人的拃不同,虽然学生一直在探究并感受工具的改进,但是并不提及工具的好坏,因为科学概念要放在一定的的情景中才会有意义,所以工具使用的认可度也要放在情景中才能判断。
课堂练习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