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章末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章末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08 18:01:2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某家系中有甲(相关基因为A,a)、乙(相关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Y
C.若Ⅲ3与Ⅲ7结婚,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8
D.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2.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下表所示。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正确的是(  )
性染色体 性别 育性
XXY 雌性 可育
XO 雄性 不育
XXX、OY 死亡
A.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雄配子
B.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Xr的雌配子
C.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D.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3.(2018·浙江选考)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DNA含量一定相同
B.乙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着丝粒一定不分裂
C.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一定是两种
D.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①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一定不同
4.(2019高二上·宿州开学考)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5.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Ⅱ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B.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
C.细胞V中可能含有2条染色体,1个b基因
D.细胞Ⅲ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的比例始终为1∶2
6.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aY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Y、Xb、Xb B.AAaXb、Xb、Y
C.AaaY、AXb、AXb D.AXb、Xb、Y
7.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B.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C.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D.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8.(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共五类(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以下是五类遗传病的家庭遗传系谱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该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B.如果再生孩子,2号和3号家庭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
C.如果考虑优生,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
D.5号家庭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一定为1/4
9.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均为非等位基因,它们之间均能自由组合
B.该生物的有关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XcdY或aaBbXCDXcd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a、b、c、d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b、c、d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10.(2019·浙江选考)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
A.1/12 B.1/8 C.1/6 D.1/3
1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 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8种基因型
D.Ⅱ1与Ⅱ2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3/8
12.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其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14.如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含2个染色体组
B.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上一定有其等位基因a
C.染色体②、③的形态、大小均不同,所以②、③不是同源染色体
D.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15.(2017高三上·湖州期末)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16.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双方的父亲都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这对夫妇若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
A.儿子中患该病的概率是1
B.女儿中患该病的概率是1/2
C.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D.女儿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
二、综合题
17.某家系中有甲病(A、a)和乙病(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不考虑XY同源区段),如图: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染色体   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染色体   性遗传。
(2)Ⅰ-1的基因型是   。
(3)Ⅲ-3与Ⅲ-7近亲结婚,生了一个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则Ⅲ-3提供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Ⅲ-7提供的配子基因型为   。
(4)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生出正常小孩的概率为   。
18.(2020·浙江选考)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及亲体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红眼♀×白眼♂) F1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1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
F2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杂交Ⅰ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1的原因是   ,同时也可推知白眼由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2)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   。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   种表现型,F3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从杂交Ⅱ的F2中选择合适个体,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   。
19.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让一只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一只黄体正常眼雄果蝇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F2 表现型 灰体正常眼雌性 黄体正常眼雌性 灰体正常眼雄性 灰体棒眼雄性 黄体正常眼雄性 黄体棒眼雄性
数量 474 158 711 237 237 79
(1)棒眼的遗传方式是   ,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是   。
(2)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是   。
(3)若让F2灰体正常眼雌性与灰体棒眼雄性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
(4)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亲本雌果蝇基因型,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5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7),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均无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A正确;
B、根据Ⅲ3可知,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Y,B正确;
C、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他们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0,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所以他们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1×(1-1/8)=1/8,C正确;
D、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而Ⅱ4中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1,D错误。
【分析】 此题需要先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是指父母双方均患病,却生出正常孩子,遗传病方式为显性遗传。若该病男患者的母亲或者女儿正常,则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有中生无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是指双亲均没有病,却生出有病的孩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该病的女患者的父亲或者儿子正常,则不是伴性遗传病。题目中,两种病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由此分析,结合题意,判断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亲本雄果蝇产生配子情况是正常的(Y、XR),A错误;
B、据分析可知,亲本雌果蝇可能产生了XrXr的雌配子,B正确;
C、子代中XRXr为红眼雌果蝇,但与“例外”的解释无关,C错误;
D、子代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rXrY,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O,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可遗传变异分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导致题目中例外的红眼雄蝇出现原因来自染色体变异,最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这些类型果蝇基因型分别可能为XrXrY和XR。正常的果蝇是二倍体生物,该果蝇形成原因来自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配子。
3.【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解:A、甲细胞表示精原细胞,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如果发生染色体变异,则4个精细胞的DNA含量不一定相同,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而乙细胞处于简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着丝点一定不分裂,B不符合题意;
C、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两种,C符合题意;
D、丁细胞经过了交叉互换,该位置上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
4.【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
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错误。
【分析】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5.【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由细胞Ⅱ和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Ⅱ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
BC、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故细胞V含有一条染色体,一个a基因,不含有b基因,B项正确,C项错误;
D、细胞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依据细胞发生两次不均等分裂,判断题目中性原细胞最可能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Ⅰ是卵原细胞,含有2组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产生正常的配子中,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均本应该含有2条染色体。卵细胞Ⅷ却含有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含有B或者b的染色体。结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进行答题。
6.【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aY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YY和XbX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YY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Y和AY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Xb的两个精子。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Y、Xb、Xb。
故答案为:A。
【分析】 1个正常的精原细胞进行连续的2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性(AXb,AY,aXb,aY),实际上只有2种类型。结合这些知识,进行画图答题。
7.【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由上述分析可知,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A正确;
B、若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则该配子中会含有a基因,B错误;
CD、由上述分析可知,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未分离,也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未分离,C错误;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个正常的性原细胞进行连续的2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正常的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性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性(AXb,AY,aXb,aY),实际上只有2种类型。产生异常配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未断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个配子中。结合这些知识,进行画图答题。
8.【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1号家庭儿子患病父母正常,所患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该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不符合题意;根据分析,2号家庭和3号家庭遗传病都是由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B不符合题意;不考虑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4号家庭的致病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不生男孩,C不符合题意;由于5号家庭的致病基因位置不能确定,如果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遗传,则5号家庭的患病女儿为纯合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及实例:
遗传病类型 遗传特点 举例
单基因
遗传病 常染
色体 显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连续遗传 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隐性纯合发病,隔代遗传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伴X染色体 显性 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 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有交叉遗传现象
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遗传 具有“男性代代传”的特点 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遗传病 ①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唇裂、哮喘病、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甚至胚胎期就引起自然流产 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
9.【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a、b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c和d都位于X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图示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都有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与对应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该生物的有关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XcdY或aaBbXCDXcd,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a、b、c、d,C正确;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a、b、c、d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 1、非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有丝分裂期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特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10.【答案】A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 AA和 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 。A选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1/2;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1/2的概率。
11.【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因为Ⅱ2患甲病,则其基因型为XaY,其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Ⅰ1),其母亲基因型为XAXa,若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产生XAXaY的子代,其子代应为正常,但是Ⅱ2患病,应该为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B错误;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C正确;
D、Ⅱ1的基因型未BbXAXa,Ⅱ2基因型为BbXaY,生儿子正常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用以下方法:(1)先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特点是患者均为男性,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2)再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其他类型的遗传病,口诀是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病,母女患病为伴性;
2、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两个主要特点:①隐性纯合子发病;②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性别差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12.【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及其行为可判断,①为有丝分裂中期,②为有丝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项正确。
【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后期。
13.【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例如控制豌豆株高这一性状的基因有高茎和矮茎;
2、有丝分裂的意义之一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的遗传物质一样,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不同于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有: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组里面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很可能发生交叉互换;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姐妹染色单体遗传物质一般情况下相同,由于间期的染色体复制。
14.【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结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含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错误;
C、染色体②、③的形态、大小均不同,所以②、③分别表示X与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后期; 2、精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第一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精原细胞体积适度增大;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很短):
①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细胞;
(4)精细胞变形成精子;
3、卵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第一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卵原细胞体积适度增大;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很短):
①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一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3个第二极体。
15.【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不符合题意;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不符合题意;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速判遗传方式的方法:
16.【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双方的父亲都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则这对夫妇中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男性的基因型为XBY,他们生育的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儿子中患病的概率为1/2;女儿中患病的概率为0;他们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女儿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主要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男→Xb→女→Xb→男);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2、关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正常人和患者基因型如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患者 正常 患者
17.【答案】(1)常;显;伴X;隐
(2)aaXBXb
(3)aY;aXb Xb
(4)7/48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5号都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7),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号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Ⅰ-1没有甲病,其基因型为aa;Ⅰ-1没有乙病,但Ⅱ-4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BXb,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
(3)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7的基因型为aaXBX_,他们所生的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XbY,说明Ⅲ-7的基因型为aaXBXb,则这个性染色体异常孩子形成的原因是Ⅲ-7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b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所致,故Ⅲ-3提供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Y,Ⅲ-7提供的配子基因型为aXb Xb。
(4)分析得Ⅲ-1的基因型为:AaXBY, Ⅲ-8的基因型为:A—XBX—其中AA的概率是1/3,Aa的概率是2/3,XBXB的概率是1/2,XBXb的概率是1/2,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则生出甲病正常小孩概率为:2/3×1/4=1/6,生出乙病正常小孩概率为:1-1/2×1/4=7/8,故生出正常小孩概率为:1/6×7/8=7/48。
【分析】 1、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用以下方法:(1)先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特点是患者均为男性,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2)再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其他类型的遗传病,口诀是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病,母女患病为伴性;
2、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两个主要特点:①隐性纯合子为正常人;②含致病基因就发病,无性别差异;
3、关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正常人和患者基因型如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患者 正常 患者
18.【答案】(1)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X
(2)aaXBXb;6;16/27
(3)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眼、白眼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F1雌性为1/2XBXb、1/2XbXb,雌配子为1/4XB、3/4Xb,雄性为1/2XBY、1/2XbY,雄配子为1/4XB、1/4Xb、1/2Y,F2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红眼中XBXB致死。因此杂交Ⅰ(XBXb、XbY)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XBXb、XBY)交配,后代比例为红眼♀(XBXb)∶红眼♂(XBY)∶白眼♂(XbY)=1∶1∶1,红眼∶白眼为2∶1,不是3∶1。(2)据分析可知,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红眼♀(aaXBXb)和灰体白眼♂(AAXbY),雌性亲本基因型为aaXBXb。若F2灰体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随机交配的亲本为A_XBXb×A_XBY,A_中有1/3AA、2/3Aa,产生的F3表现型有2×3=6种。随机交配的母本为1/3AAXBXb、2/3AaXBXb,雌配子为2/6AXB、2/6AXb、1/6aXB、1/6aXb,随机交配的父本为1/3AAXBY、2/3AaXBY,雄配子为2/6AXB、1/6aXB、2/6AY、1/6aY,利用棋盘法计算,由于XBXB致死,因此F3中灰体红眼的比例为(4+2+4+2+2+2)/(6×6-4-2-2-1)=16/27。(3)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雌雄性个体(AaXBY)的基因型,通常采用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即让F1与黑体白眼雌果蝇(aaXbXb)进行杂交。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注意: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及各种符号、子代表现型比例,注表现型中应有性别。正确的遗传图解书写如下。
【分析】某昆虫灰体和黑体(A、a)、红眼和白眼(B、b)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不用考虑同源区段。从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全为灰体,F2无论雌雄灰体∶黑体=3∶1,可知灰体为显性,且A、a位于常染色体(若位于X的非同源区段,则F1雄性全为黑体,不符合题意)。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aa)和灰体♂(AA)。同理,根据组合Ⅱ的F2可知,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和白眼♂,F1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知红眼为显性,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
19.【答案】(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BbXAXA和BbXAXa;含Xa的雄配子致死
(3)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56:8:7:1
(4)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1)从亲本的正常眼与正常眼随机交配,到 F2中出现了棒眼雄果蝇,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并且在F2中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眼型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棒眼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A、B不同是遗传信息不同,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由分析可知体色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为显性基因,正常眼为显性基因,眼型A/a位于X染色体上,故亲本雌性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性基因型为bbXAY;由此可推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表格中F2中正常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8:12: 4,而按照上述亲代基因型推算,棒眼雌性存在,可知含Xa的雄配子致死。
(3)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F2灰体雌性与灰体雄性的基因型均为1/3BB、2/3Bb,产生的配子均为2/3B、1/3b,二者相互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2/3B×2/3B)∶(2×2/3B×1/3b)∶(1/3b×1/3b)=4∶4∶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黄体=8∶1。F2正常眼雌性的基因型为3/4XAXA、1/4XAXa,产生的配子为7/8XA、1/8Xa;F2棒眼雄性的基因型为XaY,因含Xa的雄配子致死,所以产生的可育配子为Y;F2正常眼雌性与棒眼雄性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7/8XA×1Y)∶(1/8Xa×1Y)=7∶1。可见,若让F2灰体正常眼雌性与灰体棒眼雄性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56∶8∶7∶1。
(4)实验思路: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亲本雌果蝇基因型,可选择测交实验。让该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黄体棒眼雄果蝇相互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由于Xa的雄配子致死,预期实验结果: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1:1。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 让一只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一只黄体正常眼雄果蝇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在F2中出现了黄体果蝇,依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则黄体果蝇为隐性性状,灰体为显性性状。F1全为灰体,在F2中出现了棒眼果蝇,且全为雄果蝇。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F1中的雌蝇。推断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浙科版(2019)必修二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如图表示某家系中有甲(相关基因为A,a)、乙(相关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Y
C.若Ⅲ3与Ⅲ7结婚,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8
D.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5均患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Ⅲ7),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均无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A正确;
B、根据Ⅲ3可知,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bY,B正确;
C、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7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XBXB、1/2aaXBXb,他们婚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0,患乙病的概率为:1/2×1/4=1/8,所以他们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1×(1-1/8)=1/8,C正确;
D、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而Ⅱ4中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I1,D错误。
【分析】 此题需要先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是指父母双方均患病,却生出正常孩子,遗传病方式为显性遗传。若该病男患者的母亲或者女儿正常,则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有中生无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是指双亲均没有病,却生出有病的孩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该病的女患者的父亲或者儿子正常,则不是伴性遗传病。题目中,两种病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由此分析,结合题意,判断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与育性如下表所示。科学家发现,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称“例外”)。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对上述“例外”的解释,正确的是(  )
性染色体 性别 育性
XXY 雌性 可育
XO 雄性 不育
XXX、OY 死亡
A.亲本雄果蝇产生了XRXR的雄配子
B.亲本雌果蝇产生了XrXr的雌配子
C.子代中XRXr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D.子代中XRO个体为红眼雌果蝇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亲本雄果蝇产生配子情况是正常的(Y、XR),A错误;
B、据分析可知,亲本雌果蝇可能产生了XrXr的雌配子,B正确;
C、子代中XRXr为红眼雌果蝇,但与“例外”的解释无关,C错误;
D、子代中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rXrY,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RO,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可遗传变异分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不考虑基因突变和环境改变因素,导致题目中例外的红眼雄蝇出现原因来自染色体变异,最可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白眼雌果蝇(XrXr)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产生的F1中,偶尔也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这些类型果蝇基因型分别可能为XrXrY和XR。正常的果蝇是二倍体生物,该果蝇形成原因来自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配子。
3.(2018·浙江选考)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DNA含量一定相同
B.乙细胞正在进行染色体复制,着丝粒一定不分裂
C.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一定是两种
D.丁细胞发生了染色体交换,①中同一基因座位上的遗传信息一定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解:A、甲细胞表示精原细胞,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如果发生染色体变异,则4个精细胞的DNA含量不一定相同,A不符合题意;
B、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而乙细胞处于简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发生交叉互换,着丝点一定不分裂,B不符合题意;
C、丙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类型有两种,C符合题意;
D、丁细胞经过了交叉互换,该位置上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
4.(2019高二上·宿州开学考)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
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错误。
【分析】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5.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Ⅱ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B.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
C.细胞V中可能含有2条染色体,1个b基因
D.细胞Ⅲ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的比例始终为1∶2
【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由细胞Ⅱ和Ⅳ不均等分裂可知,细胞Ⅰ是卵原细胞,细胞Ⅱ是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Ⅱ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项错误;
BC、细胞Ⅷ中含有B和b基因,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B和b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因此,细胞Ⅳ中有2个B基因和2个b基因,细胞Ⅲ中只含有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故细胞V含有一条染色体,一个a基因,不含有b基因,B项正确,C项错误;
D、细胞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1,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依据细胞发生两次不均等分裂,判断题目中性原细胞最可能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Ⅰ是卵原细胞,含有2组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产生正常的配子中,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均本应该含有2条染色体。卵细胞Ⅷ却含有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含有B或者b的染色体。结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进行答题。
6.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aY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Y、Xb、Xb B.AAaXb、Xb、Y
C.AaaY、AXb、AXb D.AXb、Xb、Y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解答】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aY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YY和XbXb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YY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Y和AY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Xb的两个精子。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Y、Xb、Xb。
故答案为:A。
【分析】 1个正常的精原细胞进行连续的2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后成为精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性(AXb,AY,aXb,aY),实际上只有2种类型。结合这些知识,进行画图答题。
7.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上。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A.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B.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C.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D.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由上述分析可知,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A正确;
B、若2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则该配子中会含有a基因,B错误;
CD、由上述分析可知,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未分离,也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未分离,C错误;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个正常的性原细胞进行连续的2次减数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正常的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的特点,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性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性(AXb,AY,aXb,aY),实际上只有2种类型。产生异常配子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未断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同一个配子中。结合这些知识,进行画图答题。
8.(2017高二下·莆田期中)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和伴Y遗传病共五类(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以下是五类遗传病的家庭遗传系谱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该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B.如果再生孩子,2号和3号家庭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
C.如果考虑优生,建议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
D.5号家庭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一定为1/4
【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1号家庭儿子患病父母正常,所患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该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A不符合题意;根据分析,2号家庭和3号家庭遗传病都是由常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子代的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B不符合题意;不考虑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4号家庭的致病基因只能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选择生女孩不生男孩,C不符合题意;由于5号家庭的致病基因位置不能确定,如果是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隐性遗传,则5号家庭的患病女儿为纯合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不同类型人类遗传病的特点及实例:
遗传病类型 遗传特点 举例
单基因
遗传病 常染
色体 显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连续遗传 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 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②隐性纯合发病,隔代遗传 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伴X染色体 显性 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
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
隐性 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②有交叉遗传现象
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Y遗传 具有“男性代代传”的特点 外耳道多毛症
多基因遗传病 ①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②易受环境影响
③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唇裂、哮喘病、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往往造成较严重的后果,甚至胚胎期就引起自然流产 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性腺发育不良
9.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部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b、c、d均为非等位基因,它们之间均能自由组合
B.该生物的有关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XcdY或aaBbXCDXcd
C.在有丝分裂后期,基因a、b、c、d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b、c、d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据图分析,a、b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c和d都位于X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图示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都有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与对应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该生物的有关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XcdY或aaBbXCDXcd,B正确;
C、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两极都含有与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两极都含有基因a、b、c、d,C正确;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可以同时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因此基因a、b、c、d可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 1、非等位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有丝分裂期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特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10.(2019·浙江选考)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
A.1/12 B.1/8 C.1/6 D.1/3
【答案】A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 AA和 Aa,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 。A选项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1/2;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1/2的概率。
11.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 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可能是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8种基因型
D.Ⅱ1与Ⅱ2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3/8
【答案】B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若Ⅱ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因为Ⅱ2患甲病,则其基因型为XaY,其X染色体来自于其母亲(Ⅰ1),其母亲基因型为XAXa,若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则产生XAXaY的子代,其子代应为正常,但是Ⅱ2患病,应该为减数第二次分离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B错误;
C、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C正确;
D、Ⅱ1的基因型未BbXAXa,Ⅱ2基因型为BbXaY,生儿子正常的概率是3/4×1/2=3/8,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用以下方法:(1)先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特点是患者均为男性,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2)再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其他类型的遗传病,口诀是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病,母女患病为伴性;
2、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两个主要特点:①隐性纯合子发病;②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性别差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
12.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其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解析】【解答】根据同源染色体的有无及其行为可判断,①为有丝分裂中期,②为有丝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项正确。
【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后期。
13.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
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
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答案为:B。
【分析】 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例如控制豌豆株高这一性状的基因有高茎和矮茎;
2、有丝分裂的意义之一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的遗传物质一样,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不同于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有:①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组里面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很可能发生交叉互换;②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的姐妹染色单体遗传物质一般情况下相同,由于间期的染色体复制。
14.如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分裂结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含2个染色体组
B.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上一定有其等位基因a
C.染色体②、③的形态、大小均不同,所以②、③不是同源染色体
D.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裂结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含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错误;
C、染色体②、③的形态、大小均不同,所以②、③分别表示X与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若为奇数,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
(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则是有丝分裂后期; 2、精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第一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精原细胞体积适度增大;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很短):
①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细胞;
(4)精细胞变形成精子;
3、卵子的形成过程:
(1)减数第一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卵原细胞体积适度增大;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很短):
①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一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3个第二极体。
15.(2017高三上·湖州期末)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不符合题意;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不符合题意;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不符合题意;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速判遗传方式的方法:
16.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双方的父亲都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这对夫妇若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
A.儿子中患该病的概率是1
B.女儿中患该病的概率是1/2
C.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D.女儿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
【答案】D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双方的父亲都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则这对夫妇中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男性的基因型为XBY,他们生育的后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儿子中患病的概率为1/2;女儿中患病的概率为0;他们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女儿为该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1/2,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主要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交叉遗传(男→Xb→女→Xb→男);③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
2、关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正常人和患者基因型如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患者 正常 患者
二、综合题
17.某家系中有甲病(A、a)和乙病(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不考虑XY同源区段),如图: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染色体   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染色体   性遗传。
(2)Ⅰ-1的基因型是   。
(3)Ⅲ-3与Ⅲ-7近亲结婚,生了一个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则Ⅲ-3提供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Ⅲ-7提供的配子基因型为   。
(4)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生出正常小孩的概率为   。
【答案】(1)常;显;伴X;隐
(2)aaXBXb
(3)aY;aXb Xb
(4)7/48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分析系谱图:Ⅱ-4和Ⅱ-5号都有甲病,但他们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7),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和Ⅱ-5号都没有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中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2)Ⅰ-1没有甲病,其基因型为aa;Ⅰ-1没有乙病,但Ⅱ-4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BXb,所以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
(3)Ⅲ-3的基因型为aaXBY,Ⅲ-7的基因型为aaXBX_,他们所生的无甲病但患乙病的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aXbXbY,说明Ⅲ-7的基因型为aaXBXb,则这个性染色体异常孩子形成的原因是Ⅲ-7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b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所致,故Ⅲ-3提供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Y,Ⅲ-7提供的配子基因型为aXb Xb。
(4)分析得Ⅲ-1的基因型为:AaXBY, Ⅲ-8的基因型为:A—XBX—其中AA的概率是1/3,Aa的概率是2/3,XBXB的概率是1/2,XBXb的概率是1/2,若Ⅲ-1与Ⅲ-8近亲结婚,则生出甲病正常小孩概率为:2/3×1/4=1/6,生出乙病正常小孩概率为:1-1/2×1/4=7/8,故生出正常小孩概率为:1/6×7/8=7/48。
【分析】 1、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以用以下方法:(1)先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其发病特点是患者均为男性,遵循父传子,子传孙的特点;(2)再判断这种遗传病是不是其他类型的遗传病,口诀是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女病,母女患病为伴性;
2、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两个主要特点:①隐性纯合子为正常人;②含致病基因就发病,无性别差异;
3、关于伴X隐性遗传病的正常人和患者基因型如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患者 正常 患者
18.(2020·浙江选考)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及亲体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Ⅰ(红眼♀×白眼♂) F1 1红眼♂∶1红眼♀∶1白眼♂∶1白眼♀
Ⅱ(黑体红眼♀×灰体白眼♂) F1 1灰体红眼♂∶1灰体红眼♀∶1灰体白眼♂∶1灰体白眼♀
F2 6灰体红眼♂∶12灰体红眼♀∶18灰体白眼♂∶9 灰体白眼♀∶2黑体红眼♂∶4黑体红眼♀∶6黑体白眼♂∶3黑体白眼♀
注:F2由杂交Ⅱ中的F1随机交配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杂交Ⅰ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红眼♀∶白眼♂=1:1:1。该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不为3:1的原因是   ,同时也可推知白眼由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2)杂交Ⅱ中的雌性亲本基因型为   。若F2灰体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3有   种表现型,F3中灰体红眼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从杂交Ⅱ的F2中选择合适个体,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用遗传图解表示   。
【答案】(1)红眼雌性个体中B基因纯合致死;X
(2)aaXBXb;6;16/27
(3)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1)由以上分析可知,红眼、白眼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F1雌性为1/2XBXb、1/2XbXb,雌配子为1/4XB、3/4Xb,雄性为1/2XBY、1/2XbY,雄配子为1/4XB、1/4Xb、1/2Y,F2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红眼中XBXB致死。因此杂交Ⅰ(XBXb、XbY)的F1中选择红眼雌雄(XBXb、XBY)交配,后代比例为红眼♀(XBXb)∶红眼♂(XBY)∶白眼♂(XbY)=1∶1∶1,红眼∶白眼为2∶1,不是3∶1。(2)据分析可知,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红眼♀(aaXBXb)和灰体白眼♂(AAXbY),雌性亲本基因型为aaXBXb。若F2灰体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随机交配的亲本为A_XBXb×A_XBY,A_中有1/3AA、2/3Aa,产生的F3表现型有2×3=6种。随机交配的母本为1/3AAXBXb、2/3AaXBXb,雌配子为2/6AXB、2/6AXb、1/6aXB、1/6aXb,随机交配的父本为1/3AAXBY、2/3AaXBY,雄配子为2/6AXB、1/6aXB、2/6AY、1/6aY,利用棋盘法计算,由于XBXB致死,因此F3中灰体红眼的比例为(4+2+4+2+2+2)/(6×6-4-2-2-1)=16/27。(3)用简便方法验证杂交Ⅱ的F1中的灰体红眼雌雄性个体(AaXBY)的基因型,通常采用将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即让F1与黑体白眼雌果蝇(aaXbXb)进行杂交。遗传图解的书写要注意: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配子及各种符号、子代表现型比例,注表现型中应有性别。正确的遗传图解书写如下。
【分析】某昆虫灰体和黑体(A、a)、红眼和白眼(B、b)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不用考虑同源区段。从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和灰体♂,F1全为灰体,F2无论雌雄灰体∶黑体=3∶1,可知灰体为显性,且A、a位于常染色体(若位于X的非同源区段,则F1雄性全为黑体,不符合题意)。杂交Ⅱ的亲本为黑体♀(aa)和灰体♂(AA)。同理,根据组合Ⅱ的F2可知,雌性中红眼∶白眼=4∶3,雄性中红眼∶白眼=1∶3,可知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和白眼♂,F1雄性中红眼∶白眼=1∶1,可知红眼为显性,且杂交Ⅱ的亲本为红眼♀(XBXb)和白眼♂(XbY)。
19.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让一只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一只黄体正常眼雄果蝇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F2 表现型 灰体正常眼雌性 黄体正常眼雌性 灰体正常眼雄性 灰体棒眼雄性 黄体正常眼雄性 黄体棒眼雄性
数量 474 158 711 237 237 79
(1)棒眼的遗传方式是   ,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是   。
(2)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是   。
(3)若让F2灰体正常眼雌性与灰体棒眼雄性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
(4)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亲本雌果蝇基因型,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
【答案】(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BbXAXA和BbXAXa;含Xa的雄配子致死
(3)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56:8:7:1
(4)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1)从亲本的正常眼与正常眼随机交配,到 F2中出现了棒眼雄果蝇,说明正常眼对棒眼为显性;并且在F2中眼型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眼型基因 A/a 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棒眼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A、B不同是遗传信息不同,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由分析可知体色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为显性基因,正常眼为显性基因,眼型A/a位于X染色体上,故亲本雌性果蝇基因型为BBXAXa,雄性基因型为bbXAY;由此可推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表格中F2中正常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8:12: 4,而按照上述亲代基因型推算,棒眼雌性存在,可知含Xa的雄配子致死。
(3)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F2灰体雌性与灰体雄性的基因型均为1/3BB、2/3Bb,产生的配子均为2/3B、1/3b,二者相互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2/3B×2/3B)∶(2×2/3B×1/3b)∶(1/3b×1/3b)=4∶4∶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黄体=8∶1。F2正常眼雌性的基因型为3/4XAXA、1/4XAXa,产生的配子为7/8XA、1/8Xa;F2棒眼雄性的基因型为XaY,因含Xa的雄配子致死,所以产生的可育配子为Y;F2正常眼雌性与棒眼雄性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雄性∶棒眼雄性=(7/8XA×1Y)∶(1/8Xa×1Y)=7∶1。可见,若让F2灰体正常眼雌性与灰体棒眼雄性相互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黄体正常眼雄性∶黄体棒眼雄性=56∶8∶7∶1。
(4)实验思路: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验证亲本雌果蝇基因型,可选择测交实验。让该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黄体棒眼雄果蝇相互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由于Xa的雄配子致死,预期实验结果:子代为灰体正常眼雄性∶灰体棒眼雄性=1:1。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 让一只灰体正常眼雌果蝇与一只黄体正常眼雄果蝇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在F2中出现了黄体果蝇,依据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则黄体果蝇为隐性性状,灰体为显性性状。F1全为灰体,在F2中出现了棒眼果蝇,且全为雄果蝇。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F1中的雌蝇。推断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