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6 16: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制作:况斌
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电视剧《封神榜》演绎的故事发生在( )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夏末商初 D、商末周初
3.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21cnjy.com
A、世袭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4下列对夏、商、周的灭亡叙述正确的是( )
A、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激发社会矛盾
B、奸臣当道,谋朝篡位
C、国力弱小,遭遇外族入侵
D、人民选举新的首领,诞生新的国家
5.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一讲解员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A B C D
6.西周时期奴隶在田间劳作,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用耒耜翻地 B、用石镰收割庄稼
C、用铁犁耕地 D、使用陶碗喝水
7.右上图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奴隶的生活情况,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被在市场上出卖 B、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C、常常被奴隶主赠送他人 D、只有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
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其目的是为了( )
A、争做天子 B、完成国家统一
C、争夺土地、人口和权利 D、推翻周朝的统治
9.“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材料中反映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10.诸侯争霸的影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B、加快了统一步伐
C、加剧了分裂的趋势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1.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国家是( )
A、齐 B、秦 C、燕 D、魏
12.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位大力士姓牛字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14.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21·cn·jy·com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15.作家余秋雨曾经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www.21-cn-jy.com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16.创立“四诊法”的名医是春秋战国的(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17.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 )2·1·c·n·j·y
A、《诗经》 B、《离骚》 C、楚辞 D、《春秋》
18.文字是承载人类文明的工具,从古至今尽力了多次演变。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依据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金文 B、战国时期出土的帛书
C、记载商朝社会生活的甲骨文 D、半坡彩陶上刻的符号
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20.下列观点属于墨学家派主张的是( )
A、反对掠夺战争 B、主张民贵君轻
C、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D、主张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
二、连线题。
21.将下面成语或典故与其设计的历史人物用直线连接起来(每线2分,共16分)
退避三舍 庄子
围魏救赵 商鞅
纸上谈兵 孙武
卧薪尝胆 孙膑
立木取信 晋文公
烽火戏诸侯 赵括
无为而治 勾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幽王
三、填图题
22.填图并回答( 共9分)
(1)在图中填出战国七雄的名称。(7分)
(2)图中的河水是指 ,江水是指 。(每空1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35分)
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基础,指导今天还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它别具一格的魅力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0分)
材料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材料三:“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
(1)材料一是 的教育思想(2分),下面用原文回答:(每空2分)
反映他对学生教育观念的是 ;
他所提倡的学习态度是 ;
他所强调的学习方法是 ;
(2)材料二是谁的理论?(2分)反映了他的什么样的思想?(2分)
(3)材料三的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2分)体现了作者什么主张?(2分)他的主张对今天人类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21教育网
(4)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你可以从中感悟到什么?(2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5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
(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2分)“孝公”指哪国国君?(2分)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2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2分)代表哪一新兴阶级的利益?(2分)
(3)在“卫鞅”的帮助下,“孝公”所在的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