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课件+教案+同步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08 14:41:52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导学案(七上)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大汶口黑陶、白陶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 ;
生活位置:_____流域;
使用___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_____和 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会制造陶器,
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自学导航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
生活位置:__流域 __村 ;
使用工具---____石器;
半坡居民种植___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
植蔬菜的国家。
半坡居民居住在___。会制造 ,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 的雏形。会纺线、
织布、制衣。自学导航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 ;
地点____;
出现___陶和_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____和 ,
原因是:_______的发展。自学导航大汶口黑陶、白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
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
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分小组讨论、分析
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合作探究 河姆渡干栏式房屋 半坡半地穴式房屋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
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
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精讲点拨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
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
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精讲点拨
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
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
水田农业;
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
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
旱地农业。 精讲点拨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
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精讲点拨
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文化
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
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
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精讲点拨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达标检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姜寨原始居民???????D.裴李岗原始居民达标检测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
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
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达标检测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
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
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 请回答:
(1)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
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 中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达标检测     
     (1)半坡
    (2)半坡人面鱼纹盆
    (3)粟
    (4)没有文字记载。 达标检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精品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二次备课教师: 序号:
课题
课型
新授
第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师补充太多课外知识,因而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发展所需条件不太清楚,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少,对理解私有化,贫富分化这些概念、现象以及原因,非常难以掌握,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
教法
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学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后
心得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种粟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在长江流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红山文化遗址
3.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是我国的( )。
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半坡原始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 )。
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六千年 D.七八千年
5.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C.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种植粟和蔬菜
6.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7.右图是原始居民使用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它的功能是( )。
A.制陶
B.耕地
C.造房
D.捕鱼
8.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学会建造房屋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农耕经济发展
D.掘井饮水方便
二、问答题:
1.比较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想一想,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他们是怎样考虑的?读图分析后讨论再回答。
2.在原始农耕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反映?大家讨论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应受到什么教育?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下创设的空间。
提示:参考本课训练试题,可以用水稻和磨光石器创设两个否定选择题。
参考答案:
1. B 2.A 3.C 4.C
5.解析:此题是否定性选择题,但又要涉及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比较,找出共同特征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对比可知A、B、C是他们共同具备的特征。不相同的是河姆渡人种稻,而不种粟和蔬菜。
答案:D
6. A
7.解析:此题是原因选择题,重在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定居”含义,这是关键词语。定居是对游牧而言,游牧生活是因为生活来源是靠采集和漁猎方式取得,随着工具的进步,农耕成为生活用品主要来源,A、B、D都是促进定居原因之一,但主要的还是农耕经济发展,生活来源稳定,才能实现定居。
答案:B
8. C
二、问答题:
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居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房屋。
它与南北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干栏式的房屋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较普遍流行的居住的形式,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地穴式的房屋与北方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
两地原始居民,正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而建筑的房屋是不同式样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
2.关于神农氏教民种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白虎通》引文是讲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耕,要讲究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适合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适合种植粟。同时它也影响了两大流域的居民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住半穴式房屋都与上面提到的条件有关。
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科学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