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09 21:4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一、单选题
1.(2023高二下·绵阳期末)正在分裂的某动物(2N)细胞,其染色体上基因组成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该动物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
B.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C.出现Aa基因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D.该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2N
2.(2023高一下·定远月考)某XY型性别决定生物的翅型有长翅、短翅和残翅三种类型,同时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已知含有基因B的个体翅型均为长翅,含基因A不含B的个体翅型均为短翅,其余基因类型的个体翅型为残翅。现有若干基因型相同的长翅个体与若干基因型相同的短翅个体做亲本杂交,F1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残翅雄性个体占1/16,F1全部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翅型相关的基因型中长翅类型的基因型有9种
B.杂交实验中长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
C.F1产生的全部配子中,基因型为AXB的雌配子与基因型为AXB的雄配子所占比例相等
D.F2中短翅个体占25/64
3.(2023高一下·西安期中)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B.形态、结构及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C.分裂间期经过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
D.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4.(2022高一下·河南期中)如图是马蛔虫(2N=4)的某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马蛔虫为雄性
B.细胞中含有8个核DNA分子
C.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D.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均分
5.(2022·南昌模拟)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 =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将一个精原细胞放入含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离体培养,分裂过程中某细胞处于的时期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内等位基因A、a的出现可能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B.当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分裂后,细胞内有3对同源染色体.
C.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3种精细胞
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所占的比例为1/2
6.(2022高一下·河南期中)如图是摩尔根等人为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设计的测交实验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X染色体上除红眼基因外,还有其他基因
B.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
C.仅凭此测交实验不能验证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7.(2023高一下·云浮期末)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中的甲、乙细胞为该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染色体及基因分布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和乙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B.甲细胞中②上的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形成的
C.甲、乙细胞均处于细胞周期中的分裂期
D.乙细胞的子细胞可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8.(2022高一下·响水期中)一个卵原细胞的染色体为AaBb,形成的卵细胞为AB,同时形成的三个极体是(  )
A.三个都是AB B.一个AB和两个ab
C.三个都是ab D.一个ab和两个AB
9.(2021高一下·柯桥期末)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来自同一亲本的不同染色单体
B.需将颜色不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扎起来
C.演示减数分裂过程最少需要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2条
D.在纸上画MⅠ和MⅡ的两个纺锤体要相互平行
10.(2023高一下·大同期中)一个卵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换情况)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极体,则该次减数分裂中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
A.Ab或aB B.AB或ab C.AB D.aB
11.(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如图表示某细胞(含4条染色体)的分裂示意图,①~⑥代表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①中有8条核DNA B.细胞③有2个B基因
C.细胞③是次级卵母细胞 D.细胞⑥的基因型为a
12.(2022高一下·广南月考)某同学养了一只黄底黑斑猫。宠物医生告诉他,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猫的毛色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B控制黑毛性状,b控制黄毛性状,B和b同时存在时毛色表现为黄底黑斑。若该同学选择一只黄猫与自己养的黄底黑斑猫配种,产下的小猫毛色和性别可能是(  )
A.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黑色雄猫
B.黑色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
C.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黄色雄猫
D.黄底黑斑雌猫或雄猫
13.(2021高一下·衢州月考)人类的ABO血型受常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O血型的基因型为ⅱ。一个家系部分成员的血型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10号基因型为IBi的概率为1/45
B.2号基因型为型IBi的概率为1/2
C.4号和10号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D.8号的血型可能为A型、B型、AB型或О型
14.(2023高一下·河南期末)科研人员用实验室果蝇群体中偶然发现的一只弯翅雄果蝇,做了如下实验,野生型均为纯合直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上述实验可确定相关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B.让F1的雌果蝇进行测交,后代可获得弯翅雌果蝇
C.若F2中出现了弯翅雌蝇,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D.F2中直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与亲本直翅雌果蝇相同
15.(2022高一下·扬州期末)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果蝇象交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父本的雌蕊
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
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两者均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6.(2021高一下·大石桥开学考)下列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数量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所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之比为4∶1
B.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出现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现象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核DNA的数量变化完全相同
D.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均需要经过变形
17.(2022高二上·弥勒开学考)下列关叙述中正确说法有几项(  )
①卵细胞、精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②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萨顿通过观察蝗虫减数分裂的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④某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与性别相关联
⑤X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有关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8.(2023高一下·丹阳期中)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均不同,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B.处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C.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和色觉正常的女性婚配,其女儿可能患病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19.下图为某植物(2n=24,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取该植物的花药制成临时装片,才更容易观察到上面的图像
B.图甲、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都具有12个四分体
C.图丁的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为甲细胞的一半
D.图戊中4个细胞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B、Ab、aB、ab
20.(2021·海南模拟)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细胞正在失水
B.鸡蛋煮后蛋清蛋白是否发生变性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时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有无酒精产生
D.摩尔根和萨顿都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1.(2021高一上·重庆月考)取某雄果蝇(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至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精原细胞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每个子细胞中都有8条核DNA被3H标记
B.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共8条
C.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2条含3H的Y染色体
D.减数分裂完成后,至少有半数精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
22.(2021高一下·梅州期末)如图为患血友病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示中黑色的表示患者,7号患者基因为XbY,有关血友病的基因b的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7号的Xb致病基因来自5号
B.7号的Xb致病基因来自6号
C.3、5号的基因型相同
D.5、6号再生一个男孩不一定患病
23.(2021高一下·巴中期末)下图为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图,经鉴定Ⅱ-3的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1,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Ⅰ-1、Ⅱ-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
C.Ⅱ-1和Ⅱ-2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
D.一女性(基因型与Ⅱ-2相同)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4
24.(2021高一下·普宁期末)黑腹果蝇X染色体存在缺刻现象(染色体缺小某一片段,“-”表示)。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F2。已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
A.X-与Xr结合的子代会死亡 B.F1白眼的基因型为XrXr
C.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1/2 D.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
25.(2022高三上·河北月考)甲和乙是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为AABb)精巢中的两个细胞,丙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中1和2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B.初级精母细胞的交叉互换导致了乙中A,a基因同时存在
C.乙在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②分离,③和④分离
D.甲、乙分别处在丙中的DE段、BC段
二、综合题
26.(2021高一下·合肥期末)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部分细胞不同细胞分裂时期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表示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填“甲”或“乙”)。
(2)图中BC段对应的时期是   ,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为   。
(3)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处于图中的   段,D点处乙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
(4)EF段乙曲线上升是由于   ,此变化后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   。
27.(2021高一下·成都期末)某小组研究基因型为AaXFXf的某雌性动物细胞的增殖,绘制了甲、乙、丙三个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丁为该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细胞中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   ,图乙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是   。图甲细胞染色体只有图乙细胞的一半,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可确定图甲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   。
(2)可看出图丙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时期是   ,图丙细胞绘制了   对同源染色体,   个四分体,   个染色单体。根据题干信息和示意图,   (填“可以”或“不可以”)确定该生物的染色体情况是2n= 6。
(3)图丁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   (用图中数字作答),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   (用图中字母作答)。
28.(2021高一下·哈尔滨期末)如图为某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部分染色体示意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关系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的细胞是 。
A.体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2)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全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   。
(3)图Ⅱ中有   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4)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Ⅲ中的   表示。
29.(2022高一下·厦门期中)下列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回答:
(1)根据图   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   ,该动物可以产生   种成熟的生殖细胞。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   。
(3)图2中,丙细胞的名称为   。
(4)图1中的a、b、c柱,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   。细胞分裂中,基因A和A分开可能对应图1和图2中   对应的   时期。(图1用Ⅰ,Ⅱ,Ⅲ,Ⅳ表示,图2用甲,乙,丙表示)
(5)下图为该生物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请写出MⅠ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   、   。
30.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
(1)图1中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是   。两条曲线重叠的各段,每条染色体含有   个DNA分子
(2)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CD段发生的变化发生在   期。
(3)图3中,甲细胞中含有   对同源染色体,甲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   。
(4)由图3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   条染色体,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乙细胞处于图1中的   段。图3中   细胞处于图2中的BC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C、由分析可知,该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A/a可能是互换而来或者是基因突变而来,故无法确认其个体的基因型,A、C不符合题意;
B、图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B不符合题意;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为N,该细胞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待该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为子染色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和a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2.【答案】D
【解析】【解答】A、由题意可知,翅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且有基因B的个体翅型均为长翅,则长翅类型的基因型中,雄性个体有3×1 =3种基因型,而雌性个体有3×2=6种基因型,所以长翅类型的基因型共有3+6=9种基因型,A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可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残翅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且残翅雄性个体占1/16,1/16可转化为1/4×1/4,长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短翅亲本基因型为AaXbY,B不符合题意;
C、根据B分析可知,长翅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短翅亲本基因型为AaXbY,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3A_(XBXb、XbXb、XBY、XbY)、aa(XBXb、XbXb、XBY、XbY),AA: Aa:aa=1:2:1,XBXb、XbXb、XBY、XbY=1:1:1:1,则基因型为AXB的雌配子所占比例为1/4×1/8=1/32,F1产生的全部配子中,基因型为AXB的雄配子所占比例为1/4×1/8=1/32,由此可见,二者在全部配子中所占比例相等,C不符合题意;
D、短翅个体基因型为A_XbXb和A_XbY,由C分析可推知,短翅个体所占比例为3/4×1/4×3/4+3/4×3/4×2/4=27/64,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在解决类似本题的遗传题时,需要根据亲代表现型和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计算出每种雌雄配子所占比例,再利用棋盘法求得后代各个表现型及其比例。
3、当遇到涉及多对独立遗传等位基因的遗传题目时,通常采用拆分法一对一对按照分离定律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解答。
3.【答案】D
【解析】【解答】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1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2号染色体,A错误;
B、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也可能是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相同子染色体,B错误;
C、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单体来源相同,属于姐妹染色体单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相同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因此能在减数分裂中两两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4.【答案】D
【解析】【解答】A、从分裂图可以判断,图示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是精原细胞的分裂,A正确;
B、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和8个核DNA分子,B正确;
C、图中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马蛔虫是动物,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5.【答案】C
【解析】【解答】A、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姐妹染色单体上的A和a是基因突变形成的,A错误;
B、图示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当染色体上的着丝点分裂后,细胞内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示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与此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向两个子细胞,因此可产生4个3种(AB、aB、Ab、Ab)精细胞,C正确;
D、由于减数分裂过程只进行一次DNA复制,且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将一个精原细胞放入含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离体培养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含32P,即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所占的比例为1,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异常:
(1)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仍然存在同源染色体,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2)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级,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常常会有相同的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
6.【答案】D
【解析】【解答】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X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A正确;
B、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故摩尔根的实验结果可用基因的分离定律来解释,B正确;
C、设相关基因为A、a。若仅此实验,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相同的结果[(♀Aa×♂aa)],C正确;
D、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没有运用假说—演绎法,而是类比推理法,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为: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7.【答案】B
【解析】【解答】A、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理论上①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确是Aa, 而细胞内两条大黑姐妹染色体上已经上2个a基因,说明②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是由A基因突变形成的,B正确;
C、处于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而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其子细胞是精子或第二极体,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图示解读:图甲细胞呈8字形,含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呈8字形,细胞质均等,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8.【答案】B
【解析】【解答】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这两个细胞中的基因具有互补性,根据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与卵细胞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基因型也是AB,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bb,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基因组成都是ab,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9.【答案】C
【解析】【解答】A、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分别代表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A错误;
B、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一条含有两个染色单体的染色体,B错误;
C、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少需要不同颜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2条,代表两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在一张纸上画MⅡ和MⅠ的两个纺锤体要相互垂直,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区分来自父方、母方的染色体,用长度区分不同的染色体;
2、长度不同的染色体可以组成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平均分配,移向细胞的两极。
3、1对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共2条。
10.【答案】B
【解析】【解答】一个卵原细胞(AaBb),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换情况可产生四个子代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之间是互补关系,此后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来自同一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因此,若卵细胞和该极体(AB)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则卵细胞基因型为AB,否则卵细胞基因型为ab,即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1.【答案】D
【解析】【解答】A、细胞①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内DNA已经经过了复制,故存在8条核DNA,A正确;
B、因为卵细胞与细胞⑥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Bb,因此在分裂之前的细胞③中有2个基因B,B正确;
C、细胞③是由①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得到且细胞③的体积偏大,即细胞③为次级卵母细胞,C正确;
D、细胞⑥和卵细胞是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其基因型应该与卵细胞相同,即为ABb,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分析图解可得:图中细胞分裂时发生了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因此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细胞①为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②为第一极体、细胞③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④⑤⑥均为第二极体。
12.【答案】A
【解析】【解答】因猫为XY型性别决定方式,若控制毛色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与b为共显性关系,则黄猫(XbY)与黄底黑斑猫(XBXb)交配,子代应为黄底黑斑雌猫(XBXb):黄色雌猫(XbXb):黄色雄猫(XbY):黑色雄猫(XBY)=1:1:1:1.因此,产下的小猫毛色和性别可能是黄底黑斑雌猫、黄色雌猫或雄猫、黑色雄猫,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3.【答案】D
【解析】【解答】A、10号为B型,所以基因型一定是IBi,概率为1,A错误;
B、由分析知6号基因型是IBi,1号基因型为O型,2号基因型可能为IB_,无法判断它的概率,B错误;
C、由7号基因型为IAi可推出,4号基因型是IBi,7号基因型为IAi,10号基因型为IB_;6号基因型为IBi,所以10为IBi;
4号和10号基因型相同,C错误。
D、3号为A型,基因型为IA_,4号为B型,基因型为IBi,所以8号的血型可能为A型、B型、AB型或О型,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遗传图谱中9号血型O型,基因型为ii,可推测出7号基因型为IAi,10号基因型为IB_;6号基因型为IBi,所以10为IBi;1号基因型为ii,2号基因型是IB_,5号基因型不确定;由7号基因型为IAi可推出,4号基因型是IBi,3号基因型是IA_。
14.【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子一代全部表现为直翅,而子二代出现弯翅,且只在雄果蝇中表现出来,则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直翅对弯翅呈显性,根据遗传图谱可推测,设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a,则亲本野生型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突变型弯翅雄果蝇基因型为XaY或XaYa,即相关基因不一定仅位于X染色体上,A不符合题意;
B、子一代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其进行测交,后代可出现基因型为XaXa的弯翅雌果蝇,B符合题意;
C、若F2中出现了弯翅雌蝇,则子一代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在减数分裂I前期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基因重组),产生Xa的雄配子,或是基因型为XAYa或XAY发生基因突变产生Xa雄配子,进而使F2中出现了弯翅雌蝇,C不符合题意;
D、根据A分析,F2中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或XAXa,而亲本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析图解:设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为A/a,亲本野生型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突变型弯翅雄果蝇基因型为XaY或XaYa;子一代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直翅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或XAY;子二代直翅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或XAXa,直翅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或XAY,弯翅雄果蝇基因型为XaYa或XaY。
15.【答案】B
【解析】【解答】A、前者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中需去除母本的雄蕊,不需要去除父本的雌蕊,A错误;
B、两者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均属于假说—演绎法,B正确;
C、后者F2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果蝇中,同样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C错误;
D、孟德尔时期,未提出基因一词的概念,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不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孟德尔杂交实验传粉过程: 先去除未成熟的高茎(或矮茎)豌豆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将采集到的矮茎(或高茎)豌豆花的花粉涂到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2、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3、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条件: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或两对及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16.【答案】D
【解析】【解答】A、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因此,相同数量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所产生的生殖细胞数量之比为4∶1,A项正确;
B、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都出现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现象,B项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核DNA的数量变化完全相同,C项正确;
D、精子的形成需要变形,而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变形,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比较项目 不同点 相同点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的形成
染色体复制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一次,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形成染色单体
第一次分裂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产生两个大小相同的次级精母细胞(n)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2n)产生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一级体(n)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n)形成四个同样大小的精细胞(n) 一个次级卵母细胞(n)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n)和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形成两个第二极体 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细胞质分裂,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是否变形 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 无变形
细胞质分裂 二次均等分配 二次不均等分配 细胞质遗传物质和细胞器随机分配
分裂结果 产生四个大小一样、有功能的精子 产生一个大的有功能的卵细胞、三个小的极体退化消失 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是本物种体细胞的一半,但种类一样。
17.【答案】A
【解析】【解答】①卵细胞、精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情况下,精子的数量多于卵细胞的数量,①错误;
②同一个体产生的不同种类的配子比例相等,故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②错误;
③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并没有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错误;
④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其遗传和性别有关,④正确;
⑤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果蝇的红眼和白眼,⑤错误。
综上所述,只有④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 ①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② 方法:类比推理法,得到的结论正确与否,还必须进行实验检验。
(2) 摩尔根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萨顿假说: ① 研究方法:假说一演绎法。 ② 理论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18.【答案】C
【解析】【解答】A、X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均不同,属于异形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处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的基因,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的隐性遗传病,正常的女性的基因型是纯合子的话,其女儿不患病,若是杂合子的话有可能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女儿,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是遗传给女儿,则女儿患病,因此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和色觉正常的女性婚配,其女儿可能患病,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也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因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用于染色体上的 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常见有伴X显隐性遗传,伴Y遗传,和伴XY遗传三种方式。
19.【答案】A
【解析】【解答】A 、通过戊含有四个细胞,知道这是一个减数分裂的过程,应取该植物的花药制成临时装片,才能观察到上面的图象,A正确;
B、图甲是MⅠ中期、乙细胞是MⅠ后期,故甲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其中甲细胞中有12对同源染色体,故有12个四分体,乙没有四分体,B错误;
C、与图丙细胞(MⅡ中期)相比,图丁(MⅡ后期)的每个细胞中染色体加倍,但是核DNA的数目与甲一样多,C错误;
D、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图戊中4个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B、AB、ab、ab或Ab、Ab、aB、aB,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1、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2、图示分析:甲是MⅠ中期,乙是MⅠ后期,丙是MⅡ中期,丁是MⅡ后期,戊是MⅡ末期。
20.【答案】B
【解析】【解答】A、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时可能正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变形不会改变肽键,依然可以利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B错误,不符合题意;
C、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故可用酸性重铭酸钾溶液检测有产生,C正确,符合题意;
D、萨顿运用类比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液泡,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之间的细胞质称作原生质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实质是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的络合物。只要存在肽键就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3、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4、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21.【答案】C
【解析】【解答】A、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A正确;
B、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条染色体单体被标记,因此每条染色体被标记,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被标记,即只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C错误;
D、最后得到的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的有50%-100%,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减数分裂的过程(以精原细胞为例):
(1)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精原细胞体积略微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最后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上都附着有纺锤丝。
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新形成的两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排列散乱,每个染色体上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
中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此时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末期:两组子染色体到达细胞两极并随着细胞的分裂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形成精细胞。
22.【答案】B
【解析】【解答】A、7号的Xb致病基因来自与其母亲5号XBXb,A正确;
B、7号的Xb致病基因来自与其母亲5号XBXb,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3基因型是XBXb、5号基因型为XBXb,所以3、5的基因型相同,C正确;
D、5号XBXb、6号XbY,再生一个男孩基因型可能是XBY或XbY,所以再生一个男孩不一定患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依据题意与系谱图可知,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BY,4、6、7号个体的基因型都为XbY,2、3、5的基因型都为XbXb 。
23.【答案】D
【解析】【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且Ⅰ-1不患病,则Ⅰ-1为杂合子;Ⅲ-1为患病女性,其致病基因来自双亲,因此不患病的Ⅱ-2也为杂合子,因此Ⅰ-1、Ⅱ-2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B正确;
C、由以上分析可知,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则再生一孩子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C正确;
D、一女性(基因型与Ⅱ-2相同)的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一个男孩患此病的概率是1/2,D错误。
故选D。
【分析】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的方式:
(1)父病子全病——伴Y遗传。
(2)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形,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皆病为伴X,父子无病为常显。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皆病为伴X,母女无病为常显。
(3)不可判断显隐性:若连续遗传可能为显性。隔代遗传可能为隐形。若男女患者比例相当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患者男多于女或女多于男可能为伴性遗传。
24.【答案】D
【解析】【解答】A、 X-与Xr结合的子代不会死亡 。A不符合题意。
B、 F1白眼的基因型为X-Xr 。 B不符合题意。
C、F2:XRXR红眼雌性:XRXr红眼雌性:XRX-红眼雌性:XRY红眼雄性:XrY白眼雄性=1:2:1:1:2。 F2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 。C不符合题意。
D、F2:XRXR红眼雌性:XRXr红眼雌性:XRX-红眼雌性:XRY红眼雄性:XrY白眼雄性=1:2:1:1:2。 F2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为4:3。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型致死的问题。
缺刻红眼雌果蝇(XRX-)与白眼雄果蝇(XrY)杂交得F1,F1是雄性:XRY红眼,X-Y。雌性:XRXr红眼,X-Xr白眼。
已知F1中雌雄个体数量比例为2:1,雄性全部为红眼,雌性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 可知:X-Y致死。
F1中XRY红眼:XRXr红眼:X-Xr白眼=1:1:1
F1产生的精子XR:Y=1:1;产生的卵细胞XR:Xr:X-=1:2:1
F2雌性全是红眼:XRXR:XRXr:XRX-=1:2:1;雄性:XRY:XrY:X-Y=1:2:1,X-Y致死。
所以,F2:XRXR红眼雌性:XRXr红眼雌性:XRX-红眼雌性:XRY红眼雄性:XrY白眼雄性=1:2:1:1:2
25.【答案】B
【解析】【解答】A、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由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如1和2)构成,A正确;
B、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所以a基因只能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
C、乙含Y染色体,为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①和②分离、③和④分离,C 正确;
D、甲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乙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分别处在图丙的DE段(无姐妹染色单体)、BC段(有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2)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中。(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3)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4)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粒完成增倍。
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中心体移向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由星射线牵引移向细胞两极。
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膜由中间向内凹陷,细胞缢裂。
26.【答案】(1)甲;乙
(2)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C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中
(4)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1:1
【解析】【解答】(1)该图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存在染色体减半的现象),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复制后DNA数目加倍,而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故甲曲线对应的是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乙曲线对应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化。
(2)BC段DNA数量增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CD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加倍后且保持不变,染色体数目也不变,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的前中后期,四分体的形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的前期所以在CD段;D点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到两个细胞中,所以乙曲线下降。
(4)EF段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上升;此变化后染色体中不存在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为1:1。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7.【答案】(1)联会;AXF或AXf或aXF或aXf;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有丝分裂中期;3;0;12;不可以
(3)①;b
【解析】【解答】(1)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图乙细胞基因型是AaXFXf,产生配子的时候,由于自由组合,应该产生四种配子,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是AXF或AXf或aXF或aXf。图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只有图乙细胞的一半,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故填:联会;AXF或AXf或aXF或aXf;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2)图丙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里面有6个染色体,可以看到3种形态,形态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所以有3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所以图丙没有四分体。图丙细胞有6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有2个单体,所以有12个单体。因为三个示意图只展示了细胞的部分染色体,所以不可以确定该生物本来的染色体条数。
故填:有丝分裂中期;3;0;12;不可以。
(3)据图丁可以看出a、b、c分别对应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自由组合发生在减一后期,所以对应的是①,①代表的是初级性母细胞。图丁中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发生在b受精作用。
故填:①;b
【分析】分析细胞分裂图:图甲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乙细胞具有联会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分析曲线图丁: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28.【答案】(1)A
(2)1/2
(3)4;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4)乙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且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表示体细胞。
故答案为:A。
(2)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DNA分子用15N进行全标记,正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时标记染色体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该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配到2个精细胞,故形成的4个精子中有2个含标记DNA。
故答案为: 1/2 。
(3)由图可知,图Ⅱ细胞中有4条姐妹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故答案为: 4 ;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
(4)由图可知,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用图Ⅲ中乙表示 。
故答案为: 乙 。
【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9.【答案】(1)乙;雌性;4
(2)甲、乙;乙、丙
(3)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4)c;Ⅰ;甲
(5)AA;aaBBbb
【解析】【解答】(1)图2中,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并且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则该动物为雌性;该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减数分裂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动物能够产生4种卵细胞。
(2)图2中,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和乙;甲中染色体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核DNA数为8;乙中染色体数为4,染色单体数为8,核DNA数为8。丙中染色体数为2,染色单体数为4,核DNA数为4。所以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乙、丙。
(3)由(1)可知该动物为雌性,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4)分析图1可知,b在Ⅰ和Ⅳ时期数目为0,所以b表示染色单体,c的数目在Ⅱ时期为a的2倍,所以c表示核DNA,a表示染色体。细胞分裂中,基因A和A分开可能对应图1的Ⅰ对应的时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对应图2中甲图象对应的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
(5)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要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卵细胞,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B、b所在的染色体移向一极,A所在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和aaBBbb。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30.【答案】(1)乙;1
(2)DNA复制;减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3)4;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4)4;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DE;乙、丙
【解析】【解答】(1)图1中,有斜率变化的曲线表示DNA复制的过程,曲线甲中存在BC段是斜率变化的,因此甲曲线是细胞中核DNA的变化曲线,曲线乙是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两条曲线重叠的各段是减数分裂的后期和末期,这两个时期没有姐妹染色体单体,所以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
(2)图2中AB段的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过程,CD段是由于着丝粒的断裂导致姐妹染色体分离导致的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减半,该情况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
(3)图3中,甲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姐妹染色体单体,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该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分裂前的一个阶段是有丝分裂的前期。
(4)图3中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且含有姐妹染色体单体,所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由于该该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出现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图2中BC段的染色体数量:DNA的数量=1:2,说明BC时期存在姐妹染色体单体,对于图3中的细胞乙和丙。
【分析】(1)减数分裂的几个重点:
①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2)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①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②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③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分裂或减Ⅰ。
④需要注意的是:
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为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为减Ⅱ后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