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并能应用它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概念。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及应用。
难点: 例题教学(改编)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红为了测出池塘两端A,B的距离,她在地面上选择了点O,D,C,使OA=OC,OB=OD,且点A,O,C和点B,O,D都在一条直线上,小红量出DC=18米,她就知道AB的距离了,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1)画一画:
用量角器和刻度尺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使一个角为30°,且夹这个角的两条边分别为3cm和2cm.
(2)判一判:
小组内比较,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3)说一说:
①判定全等所用的方法(可能会有“SSS”、重叠等方法)。
②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般地,有一个角和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几何语言:如图,若 AB=A′B′ , ∠ABC=∠A′B′C′,BC=B′C′ 则 △ABC≌△A′B′C′ 。
(4)新知应用:1.如图,在△AEC和△ADB中,已知AE=AD,AC=AB请说明△AEC ≌ △ADB的理由。
2.完成引例
注意:公理“边角边”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
活动二:如图,已知∠A= 30°,AB=3cm,在图画一个△ABC,使∠A所对的边BC=2cm. 判断小组内所画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说明没有“SSA”这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三、例题学习
如图,已知∠BAC=∠DAC,AB=AD,试说明△ABC≌△ADC全等。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1.从中引出:垂直平分线定义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2.利用动画演示、几何说理得出: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几何语言:
∵ 点C在线段AB的中垂线上
∴ CA=CB
阐明:所得结论是说明两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1、如图,AC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ABC和△ADC全等吗 请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B=C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DC≌△CBA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还存在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
……
六、作业布置:见作业本
七、课后拓展
1.如图,已知AB⊥BD,
ED⊥CD,且AB=CD,
BC=DE,请问△ABC
是否全等于△CDE?AC
是否垂直于CE?为什么?
引伸:若将△CDE沿CB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则结 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D
C
B
A
O
C’
B’
A’
C
D
B
E
A
l
B
O
C
A
C
D
B
A
3cm
B
A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