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历史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在各诸侯国的争斗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课前预习了解:铁器牛耕从什么时代开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材分析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得出奴隶制度逐渐崩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布置悬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观看商鞅图片,讲述商鞅徙木赏信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兴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哪些人和国家?最后由哪个国家结束了战乱,统一了中国?(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春秋时期有五个霸主,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最后统一中国是秦国?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生产力水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与生产关系有着必然的关系。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展示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片)讲授新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 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学生观看都江堰视频教师提问: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上治理水患的最伟大的创举,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你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了吗?你能不能制作一个模型,来展示一下?也可以小组完成,在下一堂课前展示一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讲的最明白。三、商鞅变法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我国著名是水利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程,而比都江堰早一百年,一个人在秦国开创了另一项比都江堰更伟大的工程,那就是社会变革。这项变革的发起人是谁呢?变革的背景是什么? 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2、内容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3、作用 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析,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教师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四、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当堂测验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可买卖。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材料三:1996年末,当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请回答:材料一中的“卫鞅”和“孝公”分别指的是谁?他们代表了那个阶级的利益?材料中最能代表卫鞅思想的是哪句话?根据材料二所述改革的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你认为朱总理为什么会对这场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改革如此动情?秦孝公死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但变法仍然推行下去,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比较突出。学生掌握商鞅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法的内容也比较容易。难在前两部分与后一部分的联系。商鞅变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商鞅变法。铁器牛耕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变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这些问题时都问题不大。但如何理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是难点。这就需要对学生适当补充一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的知识,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没讲。本课在做这一点时有欠缺,所以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