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 学业水平达标要求
一级 二级 知道与了解 理解与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1、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位置。2、结合地图,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1、理解概念:“丝绸之路”。2、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3、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感受张骞的爱国情怀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及开拓进取的精神。
丝绸之路 3、指图说出“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路线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2、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理念:利用学案帮助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先学后教”。
五、教学过程
项目 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要求学生阅读导言部分,向学生提出疑问:古罗马离长安大约1.4万公里,远在罗马的凯撒,又怎么会穿上中国的丝绸呢? 引起学生的兴趣
正文 1、让学生用4分钟时间阅读课文,强调在阅读时注意以下问题:① 西域的地理概念 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③ 西汉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设立了哪个机构? ④ 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路线2、用6分钟时间完成并校对学案的框架图3、学生回答框架图第一点后,利用PPT的地图向学生标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尤其要指出“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这几个地点。 强调西域的政治形势——大小36国,风俗不一,强弱不等,最大的国家人口63万,最小的不足200人;西域受匈奴控制。4、汉武帝在位时,为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 (可向学生说说,当时通往西域的凶险性——自然条件恶劣,大月氏的具体地点不知道,匈奴人控制西域……) 简单讲述第一次出使的遭遇。(两次被捉,历时13年) 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看书自学的习惯让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让学生再现刚才自学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地图上认识西域的地理概念为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做铺垫明确第一次出使的目的让学生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精神
小结 俄国1861年改革是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沙皇统治出现危机的双重背景地下进行的,可以说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形势所迫”。改革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解决农奴的问题。俄国政府一方面宣布农奴是“自由人”;另一方面规定农奴在获得份地时要交纳赎金。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总结本课。强调改革的意义。
练习 完成本课学案的“课后练习”。 巩固本课知识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