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练习题:全书综合测评(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1-23 22:5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同步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关于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A、a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分别控制不同的性状
B.一般存在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
C.分别在不同细胞中表达
D.分别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
2.经大量的家系调查发现,某种遗传病出现在男性身上,则他的母亲和女儿必定都是该病的患者,则该病最有可能是 (  )
A.血友病     
B.抗维生素D佝偻病
C.白化病     
D.多指
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Ⅰ、Ⅱ桶小球总数可以不等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4.在高等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含有2个四分体
B.乙图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
C.在丙图所示的时期,人的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
D.该器官一定是动物的精巢(或睾丸)
5.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C.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D.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果蝇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6.判断以下说法有几项是正确的 (  )
①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
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③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④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⑤玉米、小麦、西瓜等植物雌雄同株,细胞内无性染色体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7.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进入老年后发病。AD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位于21号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T/t)发生突变。某家族的AD遗传系谱图如图所示,其中Ⅲ-7是一名女性,目前表型未知。对下列系谱图的分析中不再考虑有任何变异的发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D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5的基因型是TT或Tt
B.若Ⅲ-7已怀孕(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则她生出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6
C.若Ⅲ-7与一名家族中无AD遗传的健康男性结婚,生女孩的患病率低
D.若Ⅱ-5为纯合子,则Ⅲ-7一定会携带AD致病基因
8.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噬菌体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是
(  )
选项 亲代噬菌体 离心后悬浮液和 沉淀物的放射性 子代噬菌体
A 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悬浮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检测不到35S
B 悬浮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检测不到35S
C 32P标记DNA 悬浮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 检测到32P
D 悬浮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检测到32P
9.如图为某DNA分子的部分平面结构图,该DNA分子片段中含100个碱基对,40个胞嘧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⑤处发生断裂
B.该DNA连续复制4次,需提供9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①与②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③是连接DNA单链上2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
10.据图所示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正常情况下,③④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
B.①③过程的产物相同,催化的酶也相同
C.逆转录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能够发生的过程有①②③⑤
D.①②⑤所需的原料分别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11.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可能会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B.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乙酰化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D.表观遗传由于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故不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12.科研人员研究棉花细胞核中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连续基因,其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图中Ⅰ、Ⅱ为基因间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转录时,a、b、c三个基因的两条链均作为模板
B.图中Ⅰ、Ⅱ区段一般不指导蛋白质合成
C.a、b、c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可能同时得到执行
D.若a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则可以增强该基因的转录活性
13.我国大面积栽培的水稻有粳稻(主要种植在北方)和籼稻(主要种植在南方)。研究发现,粳稻的bZIP73基因通过一系列作用,增强了粳稻对低温的耐受性。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中有1个脱氧核苷酸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水稻的相应蛋白质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bZIP73基因的1个核苷酸的差异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
B.bZIP73蛋白质的1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基因重组导致的
C.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
D.该实例表明自然界中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对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利的
14.下列不属于诱变育种实例的是 (  )
A.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变异得到新品种
B.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株获得高产菌株
C.玉米单株自交后代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
D.激光照射引起突变得到新品种
15.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在培育杂交水稻过程中用到了雄性不育野生水稻资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水稻的杂种优势一旦形成就可以稳定遗传
B.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C.野生水稻与杂交水稻某些基因频率不同
D.雄性不育野生水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原材料
16.如图表示果蝇缺刻翅的产生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①②代表染色体,a~f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和②都能被龙胆紫染液染色
B.①→②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果蝇的缺刻翅是基因数目改变造成的
D.观察有丝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可辨识出染色体异常
1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配子中的染色体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
B.单倍体都是高度不育的
C.多倍体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D.诱导多倍体产生的常用方法是秋水仙素诱导、低温处理
1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9.如图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1和种群2之间存在地理障碍
B.种群1和种群2必将形成两个物种
C.物种1和物种2的基因库存在差异
D.物种1与物种2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20.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五种细胞,划分依据是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①的赤道面位置会出现一个细胞板
B.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②③④
C.若②④⑤来自卵巢,则⑤为卵细胞
D.若抑制着丝粒的分裂,则②④分裂异常
21.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一个性原细胞(DNA被32P标记)在含31P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1个如图所示细胞,其中①②代表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含32P的染色体有8条
B.图示细胞中一定含2个32P标记的核DNA分子
C.①和②分别含有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该细胞能产生ab、Ab、AB三种类型的配子
22.如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甲、乙、丙分别表示对应过程,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有关结构,a表示某种氨基酸,以下是部分氨基酸对应的遗传密码:精氨酸(CGA、CGG)、丙氨酸(GCU、GCC)、丝氨酸(UCG、UCA)。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甲和乙的产物含有的核苷酸种类和数量都不同
B.过程甲和过程乙都需要断开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
C.过程丙中核糖体沿着②从右向左移动,a氨基酸是丙氨酸
D.一条②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
23.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岛屿上,某科研团队调查当地居民中两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甲和乙的发病率,所得数据如图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病最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乙病最可能是隐性遗传病
B.该女性群体中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0.36%
C.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可在患病家系中调查
D.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24.蓖麻蚕是二倍体(ZW型),现有纯黄、花黄和纯白三种体色的蓖麻蚕,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B、b表示。某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杂交亲本组合 F1 F2(F1雌雄交配)
组合① 纯黄(♀)×纯白(♂) 花黄(♂)、纯白(♀) 纯黄(♀)、花黄(♂)、纯白(♀♂)
组合② 纯黄(♂)×纯白(♀) 花黄(♂)、纯黄(♀) 纯黄(♀♂)、花黄(♂)、纯白(♀)
A.控制蓖麻蚕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雌蚕和雄蚕均可表现出三种体色
C.组合①中,F2纯黄雌蚕与花黄雄蚕数量基本相等
D.组合②中,F2雌雄蚕相互交配,后代花黄雄蚕比例为1/4
25.人类ABO血型由9号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血型的基因型组成见表。若一AB型血男性和一O型血女性婚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血型 A B AB O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A.他们生A型血男孩的概率为1/8
B.他们生B型血孩子的概率为1/4
C.他们A型血儿子和一个A型血女性婚配,有可能生下O型血的女儿
D.他们B型血女儿和一个AB型血男性婚配,生出B型血男孩的概率为1/8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2分)图1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图,图2表示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内染色体数变化图;图3表示某些分裂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模型图;图4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变化柱形图。
图1
图2
图3
图4
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1B1段上升的原因是细胞内发生     ,图3中能够对应B1C1段特点的细胞有    (填字母)。若图1和图2表示同一个细胞分裂过程,则图1中发生C1D1段变化的原因与图2中    段的变化原因相同。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够发生      ,形成四分体,常有     现象。图3的a细胞中含有    对同源染色体,b细胞处于          (填时期),该细胞的名称为              。
(3)图4的甲、乙、丙、丁所对应的时期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    时期体现。丙所对应的时期对应图3中的    (填字母)细胞。
27.(12分)果蝇的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现有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如表: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雄果蝇
雌果蝇 0 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填“常”“X”或“Y”),控制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填“常”“X”或“Y”)。两只红眼长翅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     定律。
(2)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雄性亲本中两对基因位置关系的是   。
(3)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合子占    。
(4)若将子代中一只表型为红眼残翅的雌果蝇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请写出该测交的遗传图解(要求注明遗传学符号、基因型、配子、表型及比例)。
28.(8分)图甲、乙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主要是      。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过程②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   (填字母:A.从左到右 B.从右到左)。
(2)若图甲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脯氨酸—苯丙氨酸—”,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则物质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       。图乙过程最终合成的T1、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    (填“相同”或“不相同”)。N上相继结合多个X,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在于          。
29.(9分)细胞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严重的人类呼吸道疾病,与CFTR基因有密切关系。图1为CF的一个家系图,图2为CF致病机理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图1
图2
(1)据图1可以初步判断CF的遗传方式为        ,判断的依据是 。
(2)据图2分析,异常情况下,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与正常情况    (填“相同”或“不同”)。最终形成的CFTR蛋白缺少一个苯丙氨酸,导致其     发生改变,无法定位在细胞膜上,影响了    的转运。
(3)综上分析,CF的根本原因是CFTR基因中缺失了    (填出具体碱基对)。
(4)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关系是互为       。
30.(9分)某岛上经常刮暴风,岛上的树木花草都很低矮,原种昆虫中有长翅、无翅、残翅类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翅昆虫数量极少,大量的昆虫是无翅、残翅类型。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示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      、     。
(2)该小岛上的昆虫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该种昆虫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     多样性。
(3)若将岛上的昆虫迁移到内陆地区进行繁殖,    (性状)类型会有较强的生存优势,这说明               。
(4)通过对该昆虫和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进一步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B 2.B 3.D 4.C 5.B 6.C 7.C 8.D 9.D
10.B 11.D 12.B 13.A 14.C 15.A 16.D 17.D 18.A
19.B 20.D 21.B 22.C 23.B 24.B 25.C
1.B 等位基因A、a控制的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A错误;等位基因A、a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表达,C错误;等位基因A、a位于不同的DNA分子上,D错误。
2.B 男性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说明该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符合题意。
3.D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了遗传因子(D、d)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正确;Ⅲ、Ⅳ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了一对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C正确;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概率约为1/2×1/2+1/2×1/2=1/2,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1/2=1/4,D错误。
4.C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2个四分体,A正确;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乙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4条染色单体,B正确;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此时期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即含有46条,C错误;由于丙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丙是初级精母细胞,D正确。
5.B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不一定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B错误;摩尔根等人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首次通过果蝇的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6.C 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有些生物的性别还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①正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非都与性别决定有关,比如人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②错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③正确;含X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雌配子,也可以是雄配子,④错误;并不是所有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都可以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雌雄同株的植物细胞内无性染色体,⑤正确。
7.C  由题意可知,AD主要是由21号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分析遗传系谱图,Ⅰ-1、Ⅰ-2患病,后代Ⅱ-3正常,则AD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以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tt,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Tt,则Ⅱ-5的基因型是TT或Tt,A正确;Ⅱ-6的基因型为tt,Ⅱ-5的基因型是1/3TT或2/3Tt,则Ⅲ-7的基因型为1/3tt、2/3Tt,若Ⅲ-7已怀孕(与正常男性结婚),则她生出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2/3×1/2×1/2=1/6,B正确;AD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故Ⅲ-7生育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相同,C错误;若Ⅱ-5为纯合子,即基因型为TT,则Ⅲ-7的基因型为Tt,故Ⅲ-7一定会携带AD致病基因,D正确。
8.D 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侵染细菌离心后悬浮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子代噬菌体检测不到35S,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B错误;32P标记亲代噬菌体DNA,侵染细菌离心后悬浮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子代噬菌体检测到32P,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错误,D正确。
9.D 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图中⑤表示氢键,A正确;该DNA分子片段中含100个碱基对,4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可知,G=C=40,A=T=(100×2-40×2)÷2=60,则该DNA连续复制4次,需要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24-1)×60=900(个),B正确;②磷酸基团和①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④是连接DNA单链上2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D错误。
10.B 图示为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逆转录过程,④为RNA复制过程,⑤为翻译过程。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通过DNA的复制来传递遗传信息,即过程①,通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来表达遗传信息,即过程②⑤;③④发生在RNA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A正确。①③过程的产物都是DN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错误。①过程的产物是DNA,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②转录形成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⑤翻译形成蛋白质,原料是氨基酸,D正确。
11.D 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可能使RNA聚合酶不能与基因结合,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A正确;表观遗传虽然碱基序列不变,但表观遗传导致的性状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12.B 转录时,一个基因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可作为模板,A错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Ⅰ、Ⅱ为基因间的序列,是非基因序列,一般不指导蛋白质合成,B正确;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b、c是三个基因,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可以同时得到执行,C错误;启动子区域被甲基化后,会抑制该基因的转录活性,D错误。
13.A 与粳稻相比,籼稻的bZIP73基因的一个脱氧核苷酸不同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属于基因突变,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正确,B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蛋白质结构可能不变,不一定会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失去活性,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多数有害性,D错误。
14.C 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得到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A不符合题意;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株,使其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高产菌株,属于诱变育种,B不符合题意;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属于性状分离,不属于诱变育种,C符合题意;激光照射植物或动物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得到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D不符合题意。
15.A 水稻如果出现杂种优势,说明其本身是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不能稳定遗传,A错误;雄性不育野生水稻是一个变异的品种,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原材料,D正确。
16.D 图中①和②都是染色体,都能被龙胆紫染液染色,A正确;①→②表示果蝇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减少,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C正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可辨识出染色体异常,D错误。
17.D 配子中的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生物的配子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单倍体不一定是高度不育的,如四倍体生物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植物,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是可育的,B错误;多倍体不一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如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的多倍体,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C错误;诱导多倍体产生的常用方法是秋水仙素诱导、低温处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18.A 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B错误;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C错误;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是因为男性只要X染色体携带红绿色盲基因就会患病,但这并不意味着男性群体中红绿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D错误。
19.B 种群1和种群2生活在不同区域,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障碍,A正确;种群1和种群2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不一定会形成两个物种,B错误;物种1和物种2是不同物种,基因库存在差异,C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20.D 由题意无法得知该二倍体生物是动物还是植物,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A错误。②细胞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③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的细胞,可能不具有同源染色体;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细胞,不具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若②④⑤来自卵巢,则⑤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C错误。若抑制着丝粒的分裂,则②④分裂异常,D正确。
21.B 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性原细胞(DNA被32P标记)在含31P培养液中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1P,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含32P的染色体有8条,A正确;DNA被32P标记的含有4条染色体的性原细胞在含31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新性原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1P,再进行减数分裂,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4个被32P标记的核DNA分子,B错误;A和a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题干中给出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新出现的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正确;由于该细胞中由A突变形成a,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A和a,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A和A,根据图中染色体分离的情况可以判断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D正确。
22.C 过程甲是DNA分子复制,产物是DNA,含有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产物是RNA,含有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且转录是以DNA的基因片段为单位进行的,其得到的核苷酸数量与DNA不同,A正确。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过程都需要断开DNA双链的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B正确。据图丙箭头方向可知,核糖体沿着②从左向右移动,其中a所在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GA,对应密码子是GCU,对应氨基酸是丙氨酸,C错误。一条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
23.B 由图可知,甲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乙病的发病率较低,而且在男性和女性中相同,推测甲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在该女性群体中,甲病的发病率为4%,乙病的发病率为9%,因此该女性群体中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为4%×9%=0.36%,B正确;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C错误;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需在患病家系中调查,D错误。
24.B F1雌雄个体体色不同,推测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蓖麻蚕雄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蚕具有纯黄、花黄和纯白三种体色,说明控制蓖麻蚕体色的基因不是位于W染色体上,而是位于Z染色体上,A正确;雌蚕只有两种体色(纯黄和纯白),雄蚕有三种体色(纯黄、纯白和花黄),B错误;由题表信息无法判断显隐性,若纯白为隐性性状,则组合①中,亲本基因型为ZBW、ZbZb,F1中雌雄个体基因型为ZbW、ZBZb,F2纯黄雌蚕ZBW与花黄雄蚕ZBZb各占子代个体的1/4,数量基本相等,组合②F1中,纯黄雌蚕基因型为ZBW,花黄雄蚕基因型为ZBZb,F2雌蚕基因型为1/2ZBW、1/2ZbW,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2W、1/4ZB、1/4Zb,雄蚕基因型为1/2ZBZB、1/2ZBZb,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ZB、1/4Zb,雌雄蚕相互交配,后代花黄雄蚕(ZBZb)比例为1/4×1/4+3/4×1/4=1/4,若纯黄为隐性性状,类比上述分析,结果一致,C、D正确。
25.C AB型血男性的基因型为IAIB,O型血女性的基因型为ii,二者婚配生A型血(IAi)男孩的概率为1/2×1/2=1/4,A错误;他们生B型血(IBi)孩子的概率为1/2,B错误;他们A型血儿子(基因型是IAi)与A型血女性(基因型可能是IAi、IAIA)婚配,有可能会生下O型血(ii)女儿,C正确;他们B型血女儿的基因型是IBi,AB型血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二者婚配,所生后代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IBIB(B型)∶IBi(B型)∶IAIB(AB型)∶IAi(A型)=1∶1∶1∶1,即后代为B型血男孩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26.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b、c、e D2E2 (2)联会/相互配对 交叉互换 4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Ⅰ中期) 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2分) (3)甲(2分) d
解析 分析题图,图2表示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内染色体数变化图,A2B2表示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C2D2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2F2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图3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表示有丝分裂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4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分子数变化柱形图,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丁表示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1)S期(A1B1)进行DNA复制(染色体复制),会使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个变为2个;B1C1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即有染色单体,图3中能够对应B1C1段特点的细胞有b、c、e;图1中C1D1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变化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可对应图2中D2E2段。(2)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或相互配对形成的结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交叉互换;图3的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含有8条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b细胞中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Ⅰ中期),为初级精母细胞或者初级卵母细胞。(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且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在甲时期体现;丙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相等,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对应图3中的d细胞。
27.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X 常 AaXBXb AaXBY 自由组合 (2)AXB、aY或AY、aXB(2分) 甲 (3)4 1/6
(4)(2分)
解析 (1)由题可知,子代雌果蝇中只有红眼,没有白眼,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子代雌果蝇中长翅∶残翅=3∶1,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长翅与残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两只红眼长翅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雄性亲本的一个精原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是(不考虑交叉互换)AXB、aY或AY、aXB;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图中能正确表示雄性亲本中两对基因位置关系的是甲。(3)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所以F1红眼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纯合子占1/2×1/3=1/6。(4)若将子代中一只表型为红眼残翅的雌果蝇测交,测交后代的雌、雄果蝇中均出现了白眼残翅果蝇,则该测交的遗传图解见答案。
28.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细胞核 蛋白质的结构 B(2分) (2)GGGAAA 相同 提高翻译的效率(2分)
解析 (1)题图甲中过程①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即转录过程,真核生物中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过程②是翻译,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由题图甲可知,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则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密码子分别为CCC、UUU,物质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GGGAAA。由题图乙可知,T1、T2、T3三条多肽链都是以N(mRNA)为模板翻译而成的,故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相同;mRNA上相继结合多个X(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在于提高翻译的效率。
29.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Ⅰ-1和Ⅰ-2均正常,生下多个患病女儿(2分) (2)不同 空间结构 氯离子 (3)CTT//GAA或TCT//AGA(2分) (4)等位基因
解析 分析图1: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可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图2:正常CFTR基因的片段中,经转录和翻译得到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顺序的蛋白质,可以在细胞膜上形成正常的CFTR蛋白作为氯离子运输的载体。异常情况,即发生了基因突变,CFTR基因的片段中丢失了三个碱基对,使转录和翻译得到异亮氨酸—甘氨酸顺序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无法定位在细胞膜上,影响了氯离子的转运,从而使人患病。(2)据图2可知,正常情况下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AUC,异常情况下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为AUU,可见异常情况下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与正常情况不同。(3)综上分析可知,CF的根本原因是CFTR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即正常基因片段CTT//GAA或TCT//AGA发生缺失。(4)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对真核生物的核基因而言,基因突变产生其等位基因,故CF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30.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每空1分)(1)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遗传 (3)长翅(2分) 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2分) (4)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1)X表示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不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被淘汰,故Y为自然选择。(2)该小岛上昆虫原种所有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该种昆虫群体中不同的个体体现了遗传多样性。(3)内陆地区少大风,树木花草相对较高,则长翅类型的昆虫会有较强的生存优势,这说明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