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三国鼎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29 16:18:50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蚌埠铁路中学 赵 曼
课程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响,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过程与方法:以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校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学会历史比较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合作法、角色体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指出:视频再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场面,之后以说评书的形式进行概述,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多媒体展示评书提纲:《三国风云》。
设计思路:此导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以说书的形式连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
(二)启发点拨,讲授新课
第一回:官渡之战
【教师活动】以说评书形式介绍曹操势力的兴起,之后提出问题:曹操是在怎样的社会形势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的?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及曹操诗句。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那么多军阀中曹操能够异军突起、势力壮大呢?展示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
【教师活动】总结概括,提出问题:曹操是通过什么战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
【学生活动】官渡之战
【教师活动】多媒体动态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详细介绍官渡之战的经过和结果,提出思考题:袁绍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却是曹操呢?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进行多媒体展示。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情境和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突破本课的第一个重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此时他没有满足,却是“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多媒体展示曹操《龟虽寿》一诗节选)提出问题: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他要实现雄心壮志,有没有遇到什么障碍?
第二回:赤壁之战
【教师活动】以说评书形式进入赤壁之战,提出问题:赤壁之战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结果如何? 产生了什么影响?播放动画视频《赤壁之战》。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展示赤壁之战概况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教师活动】出示活动:动脑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合作完成。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指出当时统一中国的条件尚未成熟。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活动自主完成表格,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
【过渡】以说评书形式过渡:话说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两湖大部分地区和四川。各个势力势均力敌,谁也打败不了谁,这就为三国鼎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三回:三国鼎立。
第三回:三国鼎立
【教师活动】出示活动:角色体验一,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曹丕、刘备、孙权,演绎他们建立政权的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扮演并点评,同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示意图》。
【过渡】三国建立后,为了战胜对方,首要任务是什么?由此过渡到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教师活动】展示活动角色体验二:假如你是魏蜀吴三国的新闻发言人,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活动】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同时展示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教师活动】出示活动“各抒己见”:有人说: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你同意吗?为什么?指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指出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断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设计思路:通过虚拟情境的创设和角色体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三)学以致用
出示课堂练习,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后寻史
展示对曹操的不同评价,提出研究性学习:如何评价曹操?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思考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配合背景音乐,教师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后来中国的再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终究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中原,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板书设计
官渡之战
军阀混战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 赤壁之战
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说书的方式进行,使得课堂生动起来,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情境条件,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体现了教师课程理念的更新。同时在学生参与方面的设计还有待提高。
课件32张PPT。蚌埠铁路中学 赵曼 三国风云 第一回 官渡之战第二回 赤壁之战第三回 三国鼎立评书  说书人:“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带,出现了一位割据一方、实力不断增强的军阀,在当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就是曹操。” 第一回 官渡之战创设情境一: 1、曹操是在怎样的社会形势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的?合 作 探 究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军阀混战,生产破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合 作 探 究1、曹操是在怎样的局面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的?2、为什么在那么多军阀中曹操能够异军突起、势力壮大呢? 第一回 官渡之战材料一 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占有政治优势。材料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从210年到217年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材料三 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唯才是举重视农业,垦荒屯田,解决军粮、流民安居合 作 探 究官渡之战1、曹操是在怎样的局面下发展自己的势力的?2、为什么在那么多军阀中曹操能够异军突起、势力壮大呢?3、曹操是通过什么战役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 第一回 官渡之战袁 绍曹  操 官渡之战前的形势袁 绍10万大军 曹 操3-4万军队 官 渡 之 战乌巢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10万大军 10万大军 官渡之战曹操
以少胜多200年袁绍
曹操 袁绍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为什么最后胜利的却是曹操呢?分析官渡之战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曹操 胜
袁绍 败骄傲轻敌
听不进正确意见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统一天下曹操要实现雄心壮志,有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孙权、刘备势力的壮大说书人:“踌躇满志的曹操手握重兵,统一北方,他拥有最大的政治资本与优越的人力资源,在实现其一统九州大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主要强劲对手,并且遭遇了其南征北战中的最大挫折,这就是赤壁之战。” 第二回 赤壁之战创设情境二: 赤壁之战是什么时间发生的?
交战双方分别是谁?
结果如何?
产生了什么影响?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曹操败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影响 第二回 赤壁之战小试牛刀动脑筋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役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却以多败少?2、曹军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1、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说书人:“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两湖大部分地区和四川。各个势力势均力敌,谁也打败不了谁,这就为三国鼎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回 三国鼎立创设情境三: 角色体验一 第三回 三国鼎立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角色体验二 假如你是魏蜀吴三国的新闻发言人,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回 三国鼎立三国的治理与开发魏国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垦田也特别多,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曹魏重视农耕屯田翻车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政府还专门设置典船都尉监督造船,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曾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这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吴国造船业的发达。吴国船只孙吴造船业发达各抒己见 有人说: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你同意吗?为什么? 指 点 迷 津 结合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局势以及三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谈谈你的观点。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不断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虽然是个分裂局面,但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学以致用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A曹操和袁绍 B刘备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孙权和袁绍2.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真伪三国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学以致用课后寻史如何评价 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 裴松之《三国志(注)》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许子将《魏书》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郭沫若 指 点 迷 津课后寻史研究性学习:如何评价曹操?网站:历史春秋网、历史千年等
书籍:《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
《曹操集》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后来中国的再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终究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中原,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谢谢指导!